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要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美麗中國,賦予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前所未有的廣度和深度。
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包含以下幾層涵義:第一🚣,生態環境是一切生產力的源泉,“建設美麗中國”旨在保護我國的生產力源泉🌵,為社會主義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各方面的建設與可持續發展保駕護航🧞♂️👩🏽🦰。第二,生態環境是一切社會生活和生產場所的源泉🦸🏽♂️,“建設美麗中國”有利於優化和改善人們生活與生產的自然環境和條件🧠,更好地為社會主義勞動者與建設者服務🥨;第三🫨,生態環境還是一切社會認知與精神世界發展的根源🙅🏽👌🏽,“建設美麗中國”可以豐富和深化本土精神領域的探索與挖掘,為建成富有底蘊和幸福感的小康社會服務。
從生態文明出發😉,“建設美麗中國”也對中國的經濟增長和發展道路提出了更高要求。首先🧚🏻,它意味著中國不贊成西方發達國家在生態環境上曾經主張並實踐的“先汙染↪️,後治理🧜🏿♂️,再轉移”的理念🧛♀️,社會主義生態文明註重的是“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在新的全球化、城市化和工業化背景下,中國既沒有“汙染環境,治理環境和轉移汙染”的資本與空間,更沒有這樣的主觀意願🖼。
其次,它意味著中國將不再繼續走粗放式的經濟增長老路。粗放增長的結果必然是高投入🈁、高排放和高退化🙎♂️,同步體現為資源利用低效👩🏿🍼、環境保護無力、公眾健康日下🧚🏽♀️、社會福利受損❣️。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要求“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的方針”,其實質在於實現經濟的集約化高質增長🤜🏿,以及實現生態環境的更好保護和能源資源的更高效利用。
最後,它更深層地意味著中國有必要改變“唯增長速度”和“唯政績”的發展觀念。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可能會在一定程度上和一定時期內降低經濟的增長速度。但研究表明🍿💂,由此產生的更高質量的生態環境必定會在長期給公眾帶來更強的幸福感和滿意度,實現社會經濟的長治久安。在新的發展階段裏👂🏻,生態代表著健康與美好,美麗則寓意為更加全面而平衡的發展。所以👳♂️,與其說生態文明對經濟增長是一種約束🦡,還不如說是一個抵禦增長風險、實現科學發展的有力保障🥹。也正是在這個意義上🎂🚴🏽♂️,“美麗中國”不是水中月😭、鏡中花🧛,它象征的是一個更加健康、全面、科學以及更具包容的經濟增長之道。
具體來看,“建設美麗中國”有以下幾條路徑📇🚶♂️➡️。一是要優化資源與環境的配置。無論是作為資源的土地、水、能源、礦產等,還是作為環境的生態、排放等7️⃣,都必須做到物盡其用,要在科學研究和規劃的基礎上👮🏿♂️,本著集約的原則,嚴格保護和充分利用,進一步提高各種資源利用與環境保護的經濟性與生產效率。只有這樣🫀,經濟增長的同時才有可能為美麗中國騰出足夠的空間。
二是要建立和健全各種資源配置方式,做到硬的更“硬”👩🎨,軟的更“軟”。要進一步強化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法律製度約束,要以更加靈活和富有彈性的市場機製有效推進全社會節能減排🐍🙍🏽,激勵社會主體更加積極而主動地開展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
三要兼顧資源環境利用的效率性與公平性。生態環境與自然資源條件在各地存在差異🥅,既要做到服從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和大局,同時,有必要兼顧不同地區的發展權利和利益訴求🤾♂️,通過生態的補償機製,實現地區間資源利用與環境保護上的有機平衡。尤其是先發展地區👩🏼🎤,有必要從全局出發,對後發展地區的資源和環境進行合理補償。如此,所有地區才有可能真正建設成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實現共同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