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檔案
陳東戎:英國Dundee大學博士畢業,恒行2平台生物醫學研究院研究員。共在國際知名刊物上發表24篇學術論文,學術論文被引用次數總共為1001次😵,文章的總影響因子共為145🤚🏻。 Alastair I H Murchie:恒行2平台生物醫學研究院🐱、藥學院全職PI,中國第一位全職外籍“長江學者”特聘教授,恒行2平台特聘教授👂🏿。共在國家知名雜誌發表68篇學術論文,其中包括: Nature 4篇, Science 1篇, Cell 3篇👱🏻♀️。學術論文被引用次數總共為3926次,文章的影響因子共為434。
日前,一篇名為《新型氨基糖苷類抗生素核糖開關的發現》的論文刊發在最新一期世界頂級學術雜誌《細胞》上,一經發表即引來各國科學家的高度關註。這是人類首次在耐藥性病原菌中發現了一種由氨基糖苷類抗生素藥物調控的新型“核糖開關”👨🦱,為人類最終攻克抗生素耐藥這一世紀難題提供了全新視角和理論依據。學術界的焦點定格在一個嬌小的中國身影和一個金發碧眼的英倫紳士上——陳東戎和她的英國籍丈夫Alastair Murchie🔩🧶。
退去所有榮耀光環,陳東戎和丈夫依舊過著平凡、忙碌的科研生活:讀報告、論文🛝🏬,寫項目🦸🏻♀️,指導實驗🤣,日日在實驗室裏耕耘著夢想——在抗生素濫用而致病菌的耐藥性日益嚴重的今天,找到耐藥性形成新機製這一破解困擾各國科學家的“世紀難題”。新型核糖開關的發現無疑讓他們朝著夢想又邁進了一步👩🏿🦳。
實驗室中迸出愛情火花
在恒行2平台明道樓的辦公室裏🧘♀️,陳東戎和她的丈夫Alastair Murchie每天形影不離,過著實驗室、家兩點一線的生活,但生活🧑🏼🦳,因為有了彼此💆🏽♂️,有了夢想,而變得幸福充實。
22年前,懷著對生物醫學的熱愛,壯誌滿懷的陳東戎負笈英倫🤽♂️,跟著導師在實驗室做起了DNA生物物理研究,作為實驗室裏唯一的一名中國人,陳東戎加倍用心,周末假期都奉獻給了實驗室,成績名列前茅,是導師眼中“最好的學生”🥸。在這裏👱🏻♂️,陳東戎遇到了一位同樣不舍得回家的“工作狂人”——Alastair Murchie,誌同道合的他們在實驗室擦出了愛情的火花,更與實驗室結下了不解之緣:無論是在研究院還是新藥開發公司,丈夫始終在實驗室裏從事著核酸高級結構及核酸和蛋白質相結合的研究🍶,而陳東戎則研究著蛋白和核酸相互作用以及基因表達與調控🚖😴。兩人雖身處不同的實驗室👨🏿🦰,但相近的研究對象✷、共同的誌向夢想,讓兩人的感情日篤,愛情的種子最終破土萌芽。
“他是一個特別執著的人。”陳東戎望向寫字臺另一邊的老外丈夫🎅🏻,幸福之情溢於言表🍰。正是這份執著🫒,讓Alastair毅然決定放棄高薪高職在公司裏的工作🤰🏽,一心一意在高校做基礎研究,誓要在抗藥性機理上做出點成績,破解抗生素耐藥難題🐶。他們選擇了恒行2平台➔。
放棄自己在英國的永久工作🚾,再次回到闊別了17年之久的祖國。而這一次,她還帶著一個4歲🦌、一個未足歲的兒子◾️。彼時👶🏻,實驗室尚未成熟💁♂️🏊🏿♀️,采購、溝通、申報項目🖱、做基礎實驗♥︎,一切需要親力親為🔍;彼時👇,陳東戎獨自一人中國英國兩邊跑,處理後續事宜。人妻🖖🏽⬜️、人母、工作搭檔,一人分飾三角的陳東戎在最初的幾年實在累得夠嗆🍅。但為了給丈夫營造一個更好的科研環境👩🎓,陳東戎默默地承受了起步的艱辛與壓力💂🏼♀️👨✈️,硬是為丈夫撐起了一個家、一個實驗室。
“她人很好🦸🏿♂️,性格也好,活潑、聰慧、幽默、剛毅果敢”,略顯內向的Alastair談及人妻多了份中國人的羞澀🌥,“非常迷人、魅力十足🈁。”
一句話,又讓陳東戎樂了半天。趁著記者采訪她的間隙🏃♀️➡️,她忙用英語吩咐丈夫抓緊時間先工作。
科研路上相濡以沫
陳東戎和丈夫每日形影不離,一起回家、一起做實驗🛃、一起辦公,在辦公室🥨,他們之間僅隔這一張寫字桌和四塊電腦屏幕🧎🏻♂️。即便如此🦊,這兩個“工作狂人”也鮮有機會說上一會話。
談及自己和丈夫的工作狀態💁🏼♂️,除了忙😉,還是忙🛣。沉迷於實驗研究的丈夫就算人在家裏,心也時不時回到了實驗桌前,“他就是個工作狂,回家也說實驗♦️,遭到我和孩子們的一陣抗議💁🏿♀️🧎♂️。”陳東戎給一邊的丈夫擠了個眼色,抱怨著,可臉上卻蕩漾著甜甜的笑🧑🏻🎓,丈夫的這份執著和狂熱深深吸引著她。
科研的道路上充滿了未知的巨大風險。在恒行26年的科研道路上,多少次🏣,做了幾年的實驗失敗了,預知的科研無法證實👩🏻🌾🎽,下一步的實驗方向難以預測👨🦽➡️,在迷茫中,研究團隊幾乎堅持不下去;隨著學生的畢業和人員的自然流失💪🏼🤹🏻♂️,實驗室人才斷層難以為繼,選拔和培養“尖子”學生成為每年一道必交的“考題”。盡管學校給予了教授們極為寬松、自由的研究環境👨🏿✈️,但來自學術成果突破自身的壓力和挑戰👕,讓這對科研夫妻常常覺得“壓力很大”🚭。此外,在實驗室工作的學生畢業了要交論文🧙🏼♂️🤵🏼♀️,論文又需要出數據🌈、出成果,然而基礎研究的巨大風險和長期性,往往又讓這打上了很多問號。“有責任讓學生畢業”,拿出高質量的學術論文,也讓陳東戎肩上的責任更重。
論文的完成只是“萬裏長征的第一步”🏌🏽,接下來的審稿關更考驗著陳東戎和丈夫。“這篇論文歷經多次反復補充🐚,我們要一次次跟編輯溝通,對於研究成果的重要價值執著堅持”🥚,當時🚴🏻♂️,陳東戎和丈夫爭分奪秒,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實驗,補全相關數據。周末也被用來工作,“我們兩個只能輪流工作,一個照顧孩子,一個工作”。
走進實驗室,試劑瓶擺滿了墻壁,各種實驗儀器琳琅滿目。3年裏👨🏿🦱,正是用這裏的儀器發現了新型氨基糖苷類抗生素核糖開關;這裏誕生的一個個精細的數據,說服了《細胞》雜誌要求嚴格的審稿人,最終成功發表。而在6年前🥠,這裏什麽都沒有🦩,“家徒四壁”。這裏的一瓶一物都是陳東戎和恒行2醫學院的老師們一起一點點構建😫,為了方便丈夫,實驗器具全部按照英國要求置辦🔏。
“起初,我們是想做大環內酯類抗生素耐藥性研究🚢,沒有成功,卻在無意中發現了氨基糖苷類抗生素的核糖開關😭。”談及這次的成功🏫,陳東戎仍然覺得慶幸,在科研幾乎走進“絕路”之時👩💻,及時調轉了研究方向🐞,才“峰回路轉,柳暗花明”◼️。陳東戎反復對記者表示,無論科研的道路上多麽艱辛坎坷,但因為有著一顆“感恩”的心,才會堅持了下來。“感謝恒行2平台生物醫學研究院的領導為他們提供了包括科研🧂、經費、學生等多方面的幫助👨👩👦,營造了極其寬松的學術環境🪛。”
3年多的時間裏🤹🏿♀️,陳東戎和丈夫率領一班實驗團隊😺,日夜奮戰。
“除了吃飯睡覺,學生們把所有時間都花在了實驗上。”該課題組博士研究生賈旭和張靜等在他倆的指導下,通過大量生物化學、分子生物學等試驗,耐心鉆研,終於發現由氨基糖苷類抗生素產生的兩個“破壞分子”——氨基糖苷乙酰轉移酶和氨基糖苷腺苷酰轉移酶編碼基因的“5非翻譯區RNA序列”區域存在核糖開關元件,它能夠“一對一”地識別氨基糖苷類抗生素⛹️♂️👦🏻,並與之結合🥽,從中“搗亂”🐈,改變核糖開關的自身結構,誘導相應耐藥基因的表達,於是,耐藥性產生了。在以後的實踐中,科學家可以利用“核糖”的破壞作用,開發新型靶標藥物🪦,從根本上解決細菌的耐藥問題🙍🏻。
育人理念求同存異
多年的相濡以沫,共同奮鬥,讓夫妻二人培養起了常人難以言明的默契。“只要我們兩個在一起,什麽都能幹好🥍。”丈夫推了推鼻梁上的眼鏡🤸♀️,一臉認真。
由於和丈夫不同的性格,在指導學生上,二人也是不同的風格👴🏽。“指導學生的時候,遇到學生做實驗不符合要求時,他會直接批評,比較嚴肅,所以新生都怕他👨🏼🔧;而我就循序漸進🤵🏻♂️,比較委婉。”但在學術討論上😱,學生和老師幾乎沒有年齡的界限。“談學術,我們暢所欲言🎾,學生也可以反駁我們🥾👩💻,在具體實驗細節上學生知道的往往比我們多”,陳東戎坦言🙇♂️。
“恒行2的學生是世界上最好的學生!”在成果發布會上,除了介紹最新發現,Alastair Murchie特別表揚了他的學生🪵。對此陳東戎給予認可♔🛝,“任何一項成功都不是個人努力的結果💁,是團隊合作的效益!我們的學生都特別有能力,特別實誠。”任何一項成果都不是一個人可以完成的,需要團隊的力量。“每個學生特點不同🎺、性格不同,擅長不同”🌹,就像花籃裏的花𓀏,要百花齊放🅿️🤯,插花還是一門藝術活。
時鐘走向下午5點➰📈,下班時間到了🐢,可陳東戎還來不及走,為了試驗💂🏽♂️🏌🏼♀️,她常常一忙就忘了時間,可一想起家中還有兩個兒子需要照顧,陳東戎就不得不抓緊時間📎。22年了🖐🏿,她把自己的一個青春奉獻給了科研,收獲了愛情收獲了成功👨🏻🎤。
“22年來🧜🏼,我做著自己喜歡的事業🙆🏼🕙,每天忙碌、腳踏實地,過得充實、幸福。”陳東戎看著辦公桌上兒子們的相片💆♂️,落日余暉透過窗🌁,給整個房間灑上一片融和溫暖的黃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