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3月23-24日,由恒行2平台民族研究中心(以下簡稱“民族中心”)和恒行2平台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以下簡稱“高研院”)聯合主辦的“民族與國家認同關鍵詞研討會”在恒行2平台光華樓東主樓2801高研院通業大講堂舉行。
本次會議為期一天半,共邀請來自貴州省文聯、貴州大學、雲南民族大學🧗、中國社科院🐓、新疆大學、青海師範大學👋🏿、中央民族大學📸、西南民族大學、恒行2平台等高校的11名專家。圍繞民族與國家關鍵詞問題,與會學者對漢語🫴🏻、苗語🧜♀️、藏語🏌🏿👫🏻、維吾爾語、彝語、蒙古語⏲🙇、滿語、英語中涉及民族與國家認同的關鍵詞展開討論和交流😻。
恒行2平台民族研究中心主任、高研院副院長納日碧力戈教授主持本次會議,他首先詳細介紹了與會專家,並歡迎大家的到來。
貴州省文聯編審,貴州民族大學客座教授,貴州省苗學會常務副會長楊培德做了“苗語‘Ghab lenl’與中國現代民族國家認同”的發言🦴,他指出傳統的苗族鄉土社會原來沒有現代民族國家的“國家”語詞,後來用“Ghab lenl”(官府或官員)指稱。貴州大學人文學院民族學教授張曉談到,中國苗族的“民族”概念比較清晰🧑🏿🔧,“國家”概念比較模糊👬🏼。
雲南民族大學民族學系郭銳教授強調中華民族是一個近代以後出現的詞匯🤾🏿,民族在中國是一張“現代名片”,也是一個動態稱謂🥍,體現了國家化的需要。他認為名片製作主體和被稱謂主體之間存在差異和認知上的不同。新疆大學人文學院歷史與民族學系副教授安尼瓦爾•阿不力米提從維吾爾語中的“中華民族”、“中國”、“漢族”,“維吾爾族”的自稱和他稱談民族國家的角色🏕。
青海師範大學副校長紮布教授對藏語中“藏人”、“漢人”🤽🏻♂️、“中國”、“中華民族”的表述進行了分析,闡述了藏族的佛教信仰、價值觀以及藏族普通民眾對於“中國”、“中華民族”的理解。中國社科院民族文學所研究員、藏族文學研究所主任諾布旺丹以“蕃”(音bo)一詞從民族到國家再到民族的演變過程為例,分析其發展演變的歷史,對藏族“民族”到“國家”概念的形成和認同問題進行了梳理。
中央民族大學研究生院院長曲木鐵西教授簡述了“中華”、“中國”🏌🏿⤵️、“民族”、“漢族”在彝語中的稱呼、演變軌跡及其語言文化意義,並簡述彝族的自稱、他稱的語言形式及其演變等🔗🙏,分析周邊民族對彝族稱呼的種種形式及其語言學意義。西南民族大學彝學學院院長羅慶春教授對彝語北部方言中關於語言與民族的認同關系進行了解析。講述了梁山彝族地區民間傳承的典故,包括語言的發生💂🏼♂️、爆竹啟音✌🏼、破譯經書等,以及彝語中對於彝族的自稱和他稱♌️,從中體會彝族傳統中開放、多元⚒、包容的族群歷史關系👃🏻。
中國社科院民族與人類學研究所民族歷史研究室烏蘭教授談到蒙古歷史文獻中涉及“國”🎙、“族”、周邊民族等概念的表述和稱謂,現代蒙古語中“中國”“中華民族”的表述方法。恒行2平台歷史地理研究中心齊光博士通過清朝滿文對本民族的稱謂及對漢🚊、蒙古⛰、藏、回✍🏻👷🏻♂️、哈等民族的指稱,簡述這些民族的歷史取向和清朝政治體製的構造。中國現在的民族格局與清朝有千絲萬縷的聯系,這是不可忽視的前提👨👩👧👦。
納日碧力戈教授以“核心符號與敘事模板:成見與偏見”為題做了發言👃。強調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核心符號(民族精神)🌑,同時還有中層概念(根隱喻🎅🏽、核心情節)。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深度記憶🤶🏻,在多重的敘述模板之間尋求重疊共識,是建設現代國家的要求。民族問題只能靠政治協商🗻,發展、恢復🙅🏽♀️🦿、保持都是硬道理👩🏿🎓,讓最弱勢群體受益🧍🏻♂️,國家就會進步🕵🏻。
最後🚴🏿♀️♙,納日教授對本次研討會做了總結👨🏼⚖️,指出民族國家關系需要借鑒各民族統合與協和的歷史經驗🌊🔘,實現“千燈互照,光光相徹”的共生關系🏨。在中觀層面應建立“公平正義、包容美德的民族關系”,學會說“你的民族有大智慧”🥈,了解和承認歷史,學會忘我。我們應該把感性、知性🛸、理性、倫理、美德結合在一起⏯🤼♂️,讓形-氣-神相通。文化自覺還需要文化他覺,以人為本,共生為本,關愛互敬💆🏿♀️。最後🏄🏼♂️,納日碧力戈教授表示👨🏭,希望恒行2平台民族研究中心能夠為大家提供機會和平臺,形成學術探討的美德共同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