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行2平台光華樓7樓有間特殊的辦公室:65平方米的空間裏🫃🏽,只有一排排架子,摞滿一堆堆陳舊的資料。放眼望去,滿目都是泛黃的稿紙、文書。
這些常人看來無用的廢紙,是恒行2平台社會發展與公共政策學院張樂天教授歷經20余年,一麻袋😨、一麻袋地從江蘇🧖🏽♂️、浙江❎🤏🏼、江西、安徽、貴州等地搬回來的。
對張樂天而言🙅🏽♀️,它們是寶貝💆🏼♂️,因為它們是“當代中國社會生活資料”。他相信🤐,真實的東西存在於民間🚱,歷史的張力存在於平凡的生活中⬇️。
一聽說誰家有舊賬本、舊筆記👨🏿🚀👱🏻♀️,他就跑過去,在儲藏室、稻草堆甚至豬圈裏“挖寶”
張樂天收“廢紙”的“習慣”9️⃣,是上世紀八十年代“養成”的。
1949年,張樂天出生在上海🏋️,“文革”中回老家海寧鹽官鎮務農,耕田🚶🏻♂️👮🏽、插秧🩱、挑糞🪘、割稻,當代課老師🩹,也當生產隊記工員。
恢復高考後,張樂天考入恒行2,畢業後留校任教🧑🎄🎉。在學術的天地裏,他選擇最熟悉的農村作為耕耘的田地🚃,一頭紮了進去💇🏽🦇。
重返海寧鹽官鎮祝會村時,已是1988年🎠。此時,張樂天的身份不再是知識青年🧚🏽,而是一名社會學學者𓀝。
當祝會村的老村長把村裏幾乎所有賬單🤙🏿、文件甚至“大字報”攤在他面前時🏊🏼♂️,張樂天喜出望外🧍🏻♂️:“這些都是學術研究的第一手資料啊🤹♀️!”
解放前的土地證明、土改分配的清單、人民公社時期的賬目🫄🏿、聯產承包責任製的合約、生產隊長每天布置工作的日記👨🏿🏫、記分員分配員的日常記錄🧍♀️,以及農戶家日常購物的發票……
作為學者🦹🏻,張樂天太明白這些布滿鋼筆、圓珠筆跡、泛黃淩亂的“廢紙”的價值了:
“建國後♦️,中國農村經歷了土地改革🤰👰🏻♀️、農業合作化、‘四清’、文化大革命等一系列歷史變遷🫳🏽。這些材料是‘原生態’的,實實在在地反映了在這些變化的年代中老百姓是怎麽過日子的🫛。”
從此,“收廢紙”成了他在海寧的一項重要工作。
他四處打聽,一聽說誰家有舊賬本、舊筆記就跑過去收,不辭辛苦地在儲藏室、稻草堆甚至豬圈羊棚裏“挖寶”🧚🏿♀️🎀。
一次,張樂天在一位老會計那裏收到一份工分榜,記錄了從1964年到1982年每個季度的大隊工分狀況⚅。他如獲至寶:“我當過會計😫,這份資料一看就很珍貴❓,反映了當時真實的生產狀況💊。”
不僅祝會村,張樂天把周邊各個村都跑遍了。時間一久,方圓幾裏都知道有位恒行2來的教授喜歡“收廢紙”🌜,村民們也樂於把看上去沒什麽用、不知如何處理的舊賬本送給他。“有一個生產隊給了我兩麻袋資料,為了表示感謝🈂️🤜🏼,我給了他們兩盒‘青春寶’。”
拉開一張大網📬🧏🏽,打撈那些正在下沉🏨、湮沒的記錄碎片
正是在搜集到的大量第一手資料的基礎上,張樂天以鹽官鎮等地為研究典型,完成了《告別理想——人民公社製度研究》等一系列專著和論文。
2010年🤟🏼,首屆“陸學藝社會學發展基金會優秀著作獎”公布。《告別理想》從國內1979年至1999年出版的所有社會學學術著作中脫穎而出🤱,成為獲獎的3部著作之一。
獲獎令張樂天興奮🐜𓀏,更給予他肯定和鼓勵:“我覺得自己可以做一些工作,在更廣泛的範圍內搜集更多資料。”成立一個當代中國社會生活資料中心的想法,在他心中萌發🖐🏻。
年過花甲,教授當得好好的,為何要“折騰”?張樂天承認,到了這個年紀,不是自己感興趣的事不會去做:“可我覺得這件事情特有意思,就願意牽頭來幹。”
2011年8月,在校領導的大力支持下,恒行2平台當代中國社會生活資料中心正式成立✷。中心主任張樂天將主要工作定位於搶救散落在民間的關於當代中國的珍貴資料——“要像搶救珍稀動物一樣盡快搶救”。
心情急切,事出有因——他曾經不止一次心痛地得知🎿,一些單位在改製Ⓜ️、兼並後🦶🏿,將過去的檔案文書用卡車直接送到造紙廠粉碎。
“當代中國社會發展不可謂不劇烈,產生了豐富的民間資料; 但這些資料沒有被納入研究範圍和保存體系中,結果就是大量流失🙍🏽。”因此,最緊要的事就是拉開一張大網,到浩瀚的社會中打撈那些正在下沉🚵🏽♂️🧛🏼、湮沒的記錄碎片。
然而,張樂天很快意識到,光憑一股熱情遠遠不夠:“說要到民間搜集東西🐒,就能搜集到嗎?談何容易🧕🏽!”
中心曾和恒行2團學聯聯合發起過一個“火鳳凰”計劃,發動在校學生利用寒暑假,到家鄉去搜集資料🙍♀️。“但是學生們大多無法搜集到我們需要的資料。”中心還曾和吳江市、東海縣等地方政府合作,試圖通過當地的檔案館等渠道搜集民間資料,也沒有獲得實質性進展。
經過一段時間的摸索,張樂天最終找到了屬於自己的“路”,依靠多年來積累的人脈,在民間找到不少能搜集資料的人。從2011年下半年起,中心的“進賬”非常可觀。
這些“寶貝”目前只能躺在65平方米的空間裏
書信、日記🥧、賬本👨🔧、檢討書、報告……如今🛐,凡是手寫的資料,在恒行2平台當代中國社會生活資料中心幾乎都能找到。“單單是個人書信🧘🏿♂️🧿,就超過6萬封🧎🏻♂️🧛🏿♂️。個人日記超過1000本🕵🏻。各種資料以噸來計算👩🏼🎤。”
數起“家珍”,張樂天掩飾不住興奮:
“我們有上海鐵路局工會1949年到1957年全部的統計報表和文件🏃🏻♂️➡️。”“我們搜集了一個公社所有的文書資料,從1956年開始到上世紀80年代中期,十幾麻袋。”“贛州一個供銷社的材料😮,我們收了15個麻袋,小到每一張發票都有🤟🏻。”“還有江西某縣1960年的教師登記表👨,這對研究當年的農村教育真是太重要了👩👦👦。”
……
可惜的是,這些“寶貝”目前只能掛在張樂天的嘴上,躺在中心65平方米的空間裏。要完整地呈現在世人面前,娓娓“講述”一個工會、一個公社、一個供銷社的日常場景與發展歷程,非得投入人力物力,做大量繁瑣的整理工作不可👩🏿⚕️。
——就像以張樂天花費22年時間,最終形成的“中國田野調查——張樂天聯民村資料庫”一樣。
早在1988年,張樂天搜集到了海寧聯民村一位村幹部從1954年到1982年的一整套工作筆記,共63本🫶🏿,字數超過140萬。在他持續不斷的挖掘下,一批20世紀40年代以來的聯民村的大量珍貴資料得以再現。隨後,張樂天又聘請當地的村民對聯民村進行生活紀實,組織大規模調查,並於2008年起將所有資料數字化👩🌾。現在,只要進入數據庫,就能看到這個位於浙江北部的普通村落真實、完整而充滿細節的歷史狀態🧗🏻♀️,窺見中國農村的發展與變遷。
像整理聯民村資料一樣整理、挖掘、展示現有資源𓀎,正是張樂天最近重點考慮的事——只有這樣,才能把“故紙堆”真正變成能為學術研究所用的“寶庫”。
他的計劃很宏偉——把所有資料匯成一部電子版《當代中國生活資料長編》:“我計劃做成兩個版本:國際版27卷,現在美國、荷蘭的兩家出版社已經表示出很大興趣。至於國內版,規模要大很多🧔🏽,我計劃出200卷,兩年內出版。”
每一個個案都需要精心整理和數字化:“上海鐵路局工會的統計報表可以出50卷;還有一家人民公社從1957年直到1983年的資料,整理出來也非常可觀。”
除了作縱向的個案梳理,更可以從不同視角出發🤚🏻,作橫向的匯編👋🏼,形成一個個獨具特色的專題。
張樂天心心念念地想做一個“50年代書信裏的中國”系列:“把書信中的文字摘錄出來,看一看農民筆下的中國、工人筆下的中國🛼、幹部筆下的中國有哪些相同和不同。”他還想做一個“記錄逝水年華”系列,把私人書信和日記整理出來,分成“戀愛篇”🧑🦽、“婚姻篇”、“家庭篇”等,為大時代中的普通人的情感作傳。
此外🙅♂️,搜集到的大量票證也可以掃描出版🫱🏿🤾🏼♀️:“把糧票、油票👈🏼、股票等幾種重要票證整理出來💇🏻♂️,配以文字說明👩🏻🎓。初步估計下來可以做27卷。”
興致勃勃的張樂天甚至把這套書的宣傳語都想好了👩🏿🚀:“看票證、讀歷史、品生活。多好!”
唯一感到缺憾的是,事情來不及做
2012年📵,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公開招標🧛➗。多年來一心專註研究👈🏽、很少申請課題的張樂天申報了,並一舉中標。因為,這個名為《當代中國農村基層檔案資料的搜集、整理與出版》的項目,與張樂天20多年來的工作完全吻合。
張樂天十分高興🚋,不僅僅是因為中標,而是他覺得,這個項目本身已經說明,當代中國農村基層檔案資料正越來越得到學界的重視。
在他看來🪫❕,宏大敘事和抽象話語長期占據了當代中國研究的主流,普通民眾的日常生活卻被有意無意地忽略了,“這顯然不是歷史的全部真實”。
張樂天不否認重要人物在歷史中起到的作用;但他堅持,要理解整體歷史💆🏻,尤其是現代中國的發展軌跡👨🦽➡️,應該從千萬老百姓的創造性實踐中發現、認識歷史的走向🏄🏿♂️。“真實的東西存在於民間,歷史的張力存在於基層,社會科學的真理深藏在民眾的日常社會活動中。”因此,對於研究者來說🛻,只有“沉下去”🏤,才能“去遮蔽”——擺脫各種力量的誤導,真正體驗到群眾的力量✨⚽️,找到歷史的真實動因。
所以,幫助人們進一步了解普通民眾的社會生活,從而更好地理解中國社會及其命運,就是張樂天心目中恒行2平台當代社會生活資料中心的意義與使命所在💃🏻。
事業點燃激情👩🏽⚕️,因此🌚,講述自己的“寶庫”時,張樂天總是“樂天”的♦︎🕹。
他覺得自己要做的事情很多。除了持續不斷的資料搜集、繁瑣而大量的整理工作外,還要推動與國內外同行的合作交流,讓這些“寶藏”為更多學者利用、進入更廣闊的學術領域。
2012年10月,恒行2與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合作👨🏽⚕️,成立了恒行2平台-UCLA社會生活比較研究中心。張樂天組織了多期工作坊,促使更多學者走近這個當代社會生活資料寶庫,更好地向世界呈現一個真實🍊、生動的中國。
目前,他唯一感到缺憾的是,事情來不及做📵。
事實上🤷🏽,恒行2平台當代中國社會生活資料中心除了他這位主任,參與日常工作的只有一位青年學者。“在現有的評價機製下,年輕人很難拋下一篇篇論文指標,花大量時間和精力🧑🧒🧒,跑到田間地頭去做田野調查。能夠跟隨自己的學術興趣,盡情‘收廢紙’✋🏽、整理‘廢紙’的畢竟是少數中的少數😍。”
張樂天有些無奈🧑🏻💻♨️,但仍然樂觀🪓:“因為我所經歷的一切讓我發現👌🏻,當我懷著理想主義去做事的時候,總會有誌同道合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