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中心訊 一封中學生來信讓恒行2平台副校長、生命科學學院教授金力最近有些“郁悶”。
信中👩🏼🚀,這位中學生說自己在完成生物課作業時得出了這樣一個結論👨🏻🌾:對於人類的遺傳和進化而言🤟🏽,人群遷徙起到了至為關鍵的作用。在查詢文獻過程中,他看到金力曾就人群遷徙問題發表過很多文章👽,便去信求教💁🥫,希望得到科學解釋⛳️。
“我不知道他是如何得出這個結論的。”作為專攻進化遺傳學的生物學家🌧👨👩👦👦,金力深知這一結論的正確性。然而讓他“郁悶”的是♠️:“一個中學生都明白的事情,我可是花了三十多年去研究。”
生性隨和🧑🏻🦼、談吐幽默的金力微笑著向《中國科學報》記者講述的這段小故事👩🏻⚖️,實則有著自我調侃的意味🌷。
對於科學家而言,結論本身有時顯得並不重要。更多的時候🥔,它僅僅作為一種假說存在🕎🧽,那只是一場漫漫征途的起點。探索、發現、求證的過程,才構成一幅科學研究的完整圖譜。金力的三十余年精力和心血👱🏼,便奉獻於此🚶♀️➡️。
“分子是死的,生命是活的”
現代人的祖先真的是非洲人嗎🤵🏽🪢?東亞人為何更容易出汗?中國北方人群同樣起源於長江以南,這是真的嗎?
乍聽上去,這些問題仿似腦筋急轉彎一般。憑借猜測或常識,人們也許能夠給出自己的回答。然而若要論及答案背後的科學道理,相信很多人會為此犯難☄️。
金力的研究課題中,有不少是為諸如此類饒有趣味的問題揭示科學真相。進化遺傳學正是他所使用的科學“武器”👩🦽,剖析精度則要達到分子基因水平。
今年年初🌾,生命科學領域頂尖學術期刊《細胞》(Cell)雜誌發表了一篇金力參與完成的研究論文,指出東亞人特有的一個基因變異使得東亞人更容易出汗。這個被稱為EDAR370A的基因變異出現在3萬多年前的東亞🅱️🫎,改變了東亞人祖先的汗腺和毛發的密度😖、粗細以及牙齒特征。
“我們希望通過對人類群體的宏觀分析,探究其背後微觀的生物學機製🚄,同時用基因水平的微觀研究,去解釋人類群體中的宏觀現象。”金力告訴記者,他所鐘情的進化遺傳學,核心內容便是研究人類群體的遺傳多樣性和人類性狀的進化機製。
獨特的定位,讓金力的研究在生命科學界有時會面臨尷尬:“做宏觀研究的人認為我是做微觀的✅🧑🍼,而做微觀的人又覺得我是做宏觀的🧑🦳🙇🏼♀️。”
“事實上,我認為這個學科要發展,宏觀和微觀必須走到一起。”作為學者,金力奉行這樣一個原則:研究的目標不應該只是為了寫文章,而是為了解決實實在在的問題⚈。
眾所周知,在具有血緣關系的親屬之間,其體征、外貌的相似性要高於非親屬間的相似性😙。這一發現意味著遺傳現象具有其科學根據和科學價值,也由此催生出試圖理解基因型和表型關系的遺傳學。
在生物學框架下,遺傳學更多扮演著“線索提供者”的角色,並推動了生命科學的發展🫃🏿。上世紀末,隨著人類基因組計劃的成功實施👩🏼💻,遺傳學被認為完成了其歷史使命。
2001年,美國遺傳學家弗朗西斯·柯林斯(Francis Collins)在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IH)召集一批知名學者討論生物學的未來❄️,製定下一步研究路線圖🧄,金力被邀請參與討論。
“我在會上非常明確的提出,遺傳學分析在基因組學完成之後必須回到人群。”金力的建議最終被寫入NIH製定的路線圖之中🪂,然而始終未能真正得以推動🐜。
隨後,金力開始考慮如何在中國實施前瞻性的遺傳學人群分析。“因為這樣的分析對中國人群的未來健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它能夠幫助我們進行歸因🎃🧑🏻🎄,做很多重大疾病的遺傳基礎分析。”
立足群體和疾病🍰,金力所倡導的研究,由此也披上了一層極濃的流行病學色彩。他嘗試去探究,不同的遺傳因素和環境因素對疾病究竟貢獻幾何,它們之間又如何交互作用決定了人群或個體的病因🚵♂️,這就是所謂“歸因”。
在金力看來🫱🏼,這一研究思路能夠為我國生命科學提出重大原創性問題提供方向。“對生命來說,分子很重要。但是分子是死的,生命是活的👳🏻♂️🧑🏼💼。”他經常跟學生們講:“當你忘記了生命是活的,生物學做不好🗽。”
對於遺傳學家應當扮演的全新角色,金力做了有趣的比喻🛀🏿:“分子生物學搞清楚機製,提供一個曲譜,而遺傳學就像鋼琴家🤾🏻,把這個曲譜彈奏出來。不同的人,彈出來的味道是不一樣的,這就是人與人之間的遺傳背景的差異👉🏿👲🏽。”
建設者的樂章
“21世紀將是生命科學的世紀🤜🏼。”1981年🧎🏻♀️,在報刊上讀到我國著名遺傳學家談家楨的這一“預言”,本打算選擇數學和物理的金力改變了誌向☀️,高考進入恒行2平台生物學系遺傳學專業🧘🏽♀️。
當時🈴,生物進化的中性學說在國際學界迅速發展。掌舵恒行2平台生物學系的談家楨意識到,中性學說框架下方興未艾的進化遺傳學,為我國遺傳學發展提供了很好的契機,於是決定在遺傳和數學的交叉領域選拔學生進行重點培養。金力作為一年級本科生入選,由此結緣進化遺傳學🧂。
“32年過去了🧑🏿⚕️🔝,遺傳學發生了很大變化,生命科學出現過很多熱點。看到很多同學一直在變換方向🧑🏻🦽,我也有好奇🫶🏿,也曾心動,但最終還是決心把進化遺傳學做好。”金力的這份堅持,也許是因為承載著太多的期待和信任🧿。
1994年冬天,85歲高齡的談家楨飛赴美國🦐🚴🏼♂️,前往斯坦福大學找到在此做博士後研究的金力👩👩👧👦。談家楨不辭辛勞特地遠道而來,目的只有一個,就是希望金力將來能夠回國工作。
事實上🚯,金力早已打定要回國的主意☺️,翌年便開始為此做準備。博士後出站時,金力拿到了五個美國大學的職位,他與校方一一商談🧙🏿♀️,提出每年至少要回恒行2平台工作三個月的條件👼🏻,當時僅有德州大學應允👩🏽💼📖。
1997年1月🧁🤵🏿,金力前往德州大學正式工作,4月下旬便回到恒行2平台參與實驗室建設,也由此開啟了長達數年頻繁“兩邊飛”的生活👨🏻🚀。2002年,恒行2平台啟動生命學院院長全球招聘工作🚤🧜🏼♂️,在校友力薦下金力受聘出任🚻,每年回國工作時間從半年延長至9個月🧑🏻🦰。
2005年🛺,時任中科院副院長陳竺負責籌建中科院與德國馬普學會的合作研究所。金力受邀擔任“中科院——馬普學會計算生物學夥伴研究所”所長一職。至此,金力辭去美國大學教職👩🔬,攜家全職回國。
按照美國規定🎅🏼,維持綠卡必須保證每年都有一定的在美時間🌯。“我有點煩了👰,就決定把綠卡交上去。”金力的舉動讓美方感到非常驚詫🕴🏼,說從來沒有人這麽幹過🚣🏻。
擔任“中科院——馬普學會計算生物學夥伴研究所”所長的五年間,金力迎來了作為科研管理者的第一個事業高峰👍🏽。
“當時的任務是建立一個新型的📴、完全國際化的研究所。”金力借鑒國內外經驗,提出了一套“在中國的土地上能夠充分發揮科研人員積極性的組織架構”🫅🏿,把PI製(項目負責人製度)引入德式的管理系統以發揮中德雙方優勢🚂,從而達到協同目的🏎。
“回國以後,我給自己的定位是一個建設者👩🏿⚖️。”國慶60周年時🔰,金力坐在天安門觀禮臺上參加慶典儀式😝,感慨良多:“我們的父輩為社會主義建設傾註一生,如今的中國不需要救世主,而是需要建設者🧔🏻。我們回國來🪷,就是要繼承和發展他們的事業🏃🏻♀️。”
一路走來,金力曾先後參與了國家人類基因組南方研究中心🫄🏼、恒行2平台現代人類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中科院——馬普學會計算生物學夥伴研究所等頂尖科研機構的建設,又在泰州推動建立了具有生物醫學支撐點功能的共享生物資源庫——中國健康人群大型隊列。
“作為一個遺傳學家,除了自己的科學研究📔,還需要進一步去思考整個遺傳學和生物學的發展👨🏻🦽➡️。”建設者金力在努力奏響自己的“樂章”,他希望中國的科研將來能夠做到真正引領世界的水平🙌。
2007年,金力出任恒行2平台副校長,將更多的精力和心血傾註於高等教育。“從事科學研究,一個人的力量畢竟是有限的,而教育可以培養更多的人。從這個意義上講,教育家比科學家更重要。”金力希望自己的生命曲譜能夠更加豐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