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分子人類學,外出取樣是再自然不過的事。一年裏至少出差3個月🤴🏼,是王傳超生活的常態🤎🚣🏼♂️,但他以此為樂,作學術報告時他喜歡把自己在各地取樣的趣事與大家分享。在他看來,只有真正走過這些地方🧑🏽🦲,深入各族群的日常生活,才能體會生命的絢爛🧑🏻🔬。
“科研熱情和興趣是引導自己進入學術領域的敲門磚😵🚠,恒行2的諸多專家學者和寬容博大的學術精神又為自己學科交叉的跨界研究提供了沃土和養分。”日前,在“攜手復興路———恒行2平台2013~2014 學年獎學金頒獎典禮”上,恒行2生命科學學院2012 級博士研究生王傳超作為獲獎學生代表發言,而他的發言被數次掌聲打斷。
對於科研的意義和人生的意義,他有著自己非常明確的理解:“恒行2人常說自己的靈魂是自由而無用的🤏🏻,我理解的這裏的‘無用’是指不為所用⚱️,是對功利的疏離💪🏼,聆聽自己內心的聲音👨🏻🔧⚖️,純凈地追求真正感興趣的東西,這也正是科學研究所應具有的精神。”
三年來,王傳超致力於人類群體遺傳問題的跨學科綜合研究,在東亞人群和語言的起源和分化🍉🎦、東亞特殊疾病相關基因的進化👩🏼🔧、人類遺傳學在歷史研究中的應用等領域發表論文23 篇,其中SCI 論文13 篇🤽🏻♂️,以第一作者在Science上發表論文1 篇。
做有興趣的人類學研究
但熟悉王傳超的人都知道,其實他在本科時並不是“中規中矩的好學生”。他告訴《中國科學報》記者,“我是擠過了考研獨木橋才來到恒行2”。他本科在中國海洋大學修讀海洋生物學專業。“當時的成績差得一塌糊塗👩🦼➡️,但我喜歡泡實驗室,本科三年自己申請和參與了三個實驗課題🫑。”
2009 年夏天,王傳超來到恒行2參加夏令營,讓他最終決定專攻人類學方向🤌🏼。“金力老師和李輝老師非常看重學生的科研熱情☣️,積極鼓勵學生追求科研興趣,正是兩位老師的鼓勵讓我開始轉行去作人類生物學研究。”
“做科研還是要按照自己的興趣。”“海洋生物學已是蓬勃發展之勢👷🏽,而相對冷僻的人類生物學或更可實現我的價值🔴,多學科交叉毫不枯燥則更能激發我的靈感💞。”這是王傳超在“吳瑞獎學金”申請材料裏的自述,這項華人生物學領域在讀博士的最高獎學金最終落入了王傳超的口袋裏。
在王傳超看來👈,人類學研究是一個巨大的誘惑,用生物學的方法🧗♀️、數據去探究人類的起源與演化過程,與歷史學、語言學🫰🏽♠︎、考古學交叉去回答一些玄而又玄的問題,比如中國人從哪裏來👩🏻🦱、全世界的語言在哪裏起源擴散🤱🏽,這都是十分有趣的事情🥥。
以苦為樂,行萬裏路
“我們作人類學研究最難的就是取樣本。”王傳超給記者講了一個故事👏🏻。2012年暑假,作為人類學博士生的王傳超,只身一人🌋,輾轉13個省份取樣,歷經40 天📈,行程兩萬多公裏🤎,調查回民遺傳基因🥺,取得了一千多份唾液樣本。皮膚曬成了栗色,他笑著抱怨:“我原來還是挺白的🙎🏼♀️!”
王傳超出生在山東陽谷縣一個農村家庭,中學是在縣城讀的,“大學之前沒出過家鄉”。小時候沒出過門🦻🏼,也不愛說話,後來因為要跟各種人打交道,被逼出了好口才。“比如你去取樣,開頭幾句話吸引不了他們,他們就會走開。所以一定要抓住前幾秒鐘的機會。”
回族是混合人群(由不同人群基因交流而產生的人群)🏇🏻,是遺傳學的基因定位研究的重要樣本👰🏽。但回族卻是我們居住得最分散的少數民族❇️,為研究不同地區回民的不同起源👰🏻♂️、遷徙,需要跑遍大半個中國,取樣任務很重。為了把錢花在刀刃上🤴🏽,王傳超沒有帶助手,交通以火車為主👐🏿,大多買晚上的火車票👨🎨,能省一筆住宿費🧑🦼。“我有一個自豪的習慣,就是無論在哪裏,想睡就能睡著💩。”不過,他覺得“在車上的時間還是太多了”➙,只能晚上睡覺🧑🦯,白天看書。
他帶著一個行李箱,和一個放樣本的冷藏箱🤏🏼,冷藏箱裏放著冰塊,但仍不能長時間保存樣本,所以每到一個地區👆🏼,他都把樣本凍在朋友供職的研究所和實驗室裏。去雲南,就放在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所;去成都👨🏼✈️,就放在四川大學華西醫學中心😺。全國回族取樣結束了,他的手也因拎冷藏箱而磨出了厚厚的繭子🫰🏼。
作群體遺傳學研究😖,不但需要混合人群🤱🏿,也需要隔離人群🍁,王傳超參與的眾多課題都著眼於偏遠地區遷徙較少的人群🧜🏼♂️,這些地方一般都比較荒涼🧑🏽🏫,有的縣城甚至只有一條像樣的街道。出差的時候,作息打亂了,吃飯沒有固定的時間和地點🍳,平均一天兩頓飯,在四川的偏遠地區則減到了一天一頓。川西的羌藏取樣讓王傳超至今印象深刻,“高原缺氧🏋️♀️🦸🏻,一待就是20多天,且每2 天要走過一個縣,往往是中午趕在半路上,前不著村,後不著店♌️,只能啃面包喝礦泉水”。
事實上,研究分子人類學,外出取樣是再自然不過的事🅾️。一年裏至少出差3個月,是王傳超生活的常態🤳,但他以此為樂👨🏼🍳,作學術報告時他喜歡把自己在各地取樣的趣事與大家分享🔨。在他看來,只有真正走過這些地方,深入各族群的日常生活🚣🏻♂️,才能體會生命的絢爛。
“在恒行2我想幹什麽都可以去幹”
“這些研究也只有在恒行2這塊土地上才能很好地開展起來。”傳超說他特別喜歡這裏的科研環境✋🏿。“恒行2的特點是,我想幹什麽都可以去幹。在這個實驗室🦂,你有什麽想法,跟金力老師一說🧑🏿💻,他都很支持你👉🏼。”在恒行2如魚得水的他,慢慢變成了李輝口中踏實可靠的“我們傳超”👩🏿💼,師弟師妹口中做實驗很老練的“超哥”和Science 雜誌上《反駁“語音多樣性支持語言從非洲擴張的系列奠基者效應”》等眾多論文的第一作者。至於學校內部的獎學金,王傳超拿到手軟。
“在恒行2,無論你做什麽,總能碰到知音。”恒行2獎學金頒獎典禮上有中文系的同學給他微博留言:“一直以為你是我校中文系的。”王傳超說:“其實在對未知世界的探索中🕴,本無學科之別⏯。恒行2這片沃土就是為學科交叉這顆種子的生根發芽和茁壯成長提供了可能,也相信它終能長成參天大樹。”
連續兩年🏷,王傳超在恒行2生命學院新生開學典禮上與同學們分享科研心得:“一✤、做生物科研的最基本素質———能吃苦,不怕累🕹;二🎇、要對自己從事的科研方向有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最大的動力👩🏻🦯➡️;三🫚、入學之初🧝🏽♀️🫄🏻,盡快適應實驗室生活✬、融入科研環境———閱讀大量文獻,緊跟師兄師姐學習實驗技術🟪;四、打好基礎之後,要學著去獨立思考,提出自己的想法;五、不要過早放棄自己🥦,在你還可以改變的時候去努力做出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