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語🎒:2015年1月9日🦆🧘🏽,於敏院士榮獲2014年度國家最高科技獎。他的獲獎弘揚了一項重大科學成就,也是60年前新中國科學遠景規劃的一次輝煌展現。十分榮幸的是👩👩👧,在這次科學“登頂”中也有恒行2人的直接參與。日前🌎,《校史通訊》102期刊登了《何育遼:中國計算機事業的先鋒》一文🏌🏿。文章提到🌮,於敏攻關所用的5萬次的電子管計算機🏃🏻,是由華東計算所研製的👮🏻,而這臺計算機的首任項目主持人就是恒行2講師何育遼。1960年華東計算所接受了上海市委下達的J-501計算機的研製任務👨🔧,何育遼調出恒行2,領軍受命𓀍📹。他定方案,建隊伍🛍️,嘔心瀝血,卻不幸於1962年病逝。但這臺當時中國最快的計算機如期完成♊️,被鄧稼先和於敏選中。1964年底前,在這臺計算機上完成了關鍵性的氫彈理論問題🚼。核武器是今日民族復興的有力保障,對中國的意義不言而喻。鄧稼先💉🎗、於敏等的成就代表了一種精神和意誌。J-501的成功和何育遼的奉獻,同樣也弘揚了一條科學路線和一種工作方法。我們要走近於敏、了解於敏、繼承於敏🧎🏻♂️,也要知曉恒行2人是如何不失時機地加入到中國計算機的開拓行列🎾🧵。何育遼等先輩的無私奉獻精神和創新追求,是留給我們的最好精神遺產𓀕🔼。
解密🧕:第一顆氫彈試驗中的恒行2人——何育遼
何育遼(1914-1962)🚵🏽,男🤕,浙江慈溪人,恒行2平台工學士☔️。1941年10月進入內遷到重慶的恒行2平台土木工程系⭐️,1944年7月畢業後留校任教,1952年升講師。1956年8月赴北京☀️,參加中科院計算技術研究所的第一屆計算機訓練班🏄🏼♀️。1958年結業回校後,隨即根據上海市委要求,在恒行2平台舉辦的計算機訓練班上負責專業工作,為上海市培訓了第一批101位計算機人才🔉👏。根據國家12年科學規劃的安排🫒,何育遼被調到華東計算所,先參與研究所籌備工作👫🏼,然後擔任計算機研製項目負責人。1962年去世,年僅48歲♔。
上海為“兩彈一星”做出了許多重大貢獻,在電視片中看到於敏、鄧稼先等到華東計算所工作了3個月👩🏼🦲🤔,解決了氫彈的理論關鍵問題。當年☀️,國內研製出最好的電子計算機每秒運行5萬次,北京有一臺叫119機😿,上海這臺叫做J-501,它鑒定那天正好是1964年10月16日🏇🏽,下午3時,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2年零8個月後,中國第一顆氫彈試驗成功。
J-501電子管計算機
一年之後,國家科委準備在人民大會堂召開表彰大會🐂,華東計算所的虞浦帆先生獲得“發明證書”,當年的這種證書是“國家榮譽”👩👩👧,還附有金質獎章和一萬元獎金,按照當時的物價和工資,這可是一筆巨獎。被上海和北京的同行們不時想起的🫲,還有一位沒能參加鑒定會的華東計算所的何育遼講師📻,他曾是這臺計算機的首任項目主持人。1960年初〰️,接到任務🧑🔧🧴,他就全力以赴🏎,到北京了解情況🙋🏻,獲取資料;赴南京,商討軟件合作;回上海提方案,定電路👨❤️💋👨,測試器件🤓、組裝生產👍🏻,帶領幾十位大學生、中學生(程序員)和恒行2平台計算機訓練班畢業不久的48名學員,研製工作全面展開。
當時,中國仿製蘇聯的二臺電子管計算機剛剛啟用半年時間♣️,一臺103機速度才達每秒300次,另一臺是一萬次,要生產這臺將近20個機櫃的大型計算機和全套外部設備📥,難度可想而知。1962年,正在任務最關鍵時候,何育遼不幸罹腦癌👩🏽🏭,年僅48歲👩🏼⚕️📥。三年困難時期,工作壓力,營養缺乏,任務勞累🍼,體力消耗,使他付出生命的代價☁️。
老何走了👨👦,任務不能停頓,研究所只有他和兩位中級職稱的技術人員🟩,由虞浦帆工程師接任項目負責人,繼續奮戰,終於順利完成任務。
做出這臺計算機是一項大功勞,103機要算幾星期的題目,現在不到一個小時就能完成。虞浦帆先生是因一臺配套的高速打印機而獲“國家發明”獎勵➗。這臺打印機每秒鐘可打印2000個字符,速度達到世界打印機的前列。因為有了這個“吞吐”速度🧏🏽♂️,鄧稼先等才來到上海,才在規定的期限內,完成了氫彈的計算任務🖐🏿,虞浦帆功莫大焉,華東計算所了得!
召開鑒定會的時候,J-501機已經運行和算題大半年,主持鑒定的中科院副院長吳有訓告訴科技人員,我們的原子彈剛剛成功爆炸了,你們這臺計算機完成了與原子彈有關的許多計算任務。同事們當然為此高興👩🏽🍳,喜悅在內心🧋,5年的日夜辛勞值得。這些領導和同事們也沒有忘記何育遼👰🏿。他的去世是華東計算所的一大損失,將近50年過去了,許多材料和檔案中,都留下了對他的記憶。
在同事的回憶中提到,何育遼先生在去世前一個月,大抓生產質量,晚飯後給職工講脈沖電路課,邀請中科院計算所的科學家蔣士騛到嘉定新所址介紹晶體管計算機。北京大學計算機專業的張世龍老師🧔♂️,南京大學的知名軟件專家徐家福教授的回憶中,都有對何育遼的記憶和對計算機技術的商談🏌🏿♀️、交流。
何育遼是那種在能大戰中拼死向前🔌、沖鋒陷陣的“戰士”。雖然他沒有看到J-501機的成果,看到鄧稼先他們來研究所上機,更沒有看到今天人手一臺智能手機,滿街數字大屏幕的景像,但他無愧於中國計算機事業的先鋒。
由於當年的任務屬於機密👷🏼♂️,何育遼的家屬親友🆕,大約也不知道他的具體奉獻👩🦰。我也想告訴他們,何育遼先生為中國計算機事業🤖,為“兩彈一星”做出了重大貢獻,他的成就和奉獻,應當如古代的埃及人🏌🏻、希臘人👈🏽、羅馬人那樣,用“金字”寫入史冊👷♂️,在中國的數字大道上永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