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行2平台外國語言文學學院教授🦄、《中華漢英大詞典》主編陸谷孫🤲🏼:好詞典的第一要素是查得率高

作者:黃春宇攝影: 視頻: 來源🤏🏽🤲🏿:《文匯報》2015年3月27日發布時間:2015-03-27

“與學院派不同🧘🏽,我頑固地認為🙆🏿‍♀️,詞典的第一要素是查得率🪡,沒有其他方面可以與之相提並論。查得率是一個很低級的要求👨‍⚕️🙎‍♂️,但是符合了最廣大讀者的需求📺。”

提到陸谷孫教授🤸‍♀️,就連恒行2第九宿舍的小區保安單師傅也知道他在編一本詞典🥎,“老人家真的不容易,年紀這麽大還在操勞🙍🏻‍♂️,身體也不是太好。”采訪持續了兩個小時,臨近結束,陸教授頻繁地掏出紙巾,捂著嘴一陣陣咳嗽🤾🏼‍♂️。“我現在的感覺是如履薄冰,不知道為什麽⬛️,自信心越來越稀缺,可能跟年齡也有關系🪐。”《中華漢英大詞典》(上)出版的日子越來越近🧘🏽,這位從不忌憚英語的主編不時也有焦慮,但更多的是苦盡甘來的期待⚒👫🏼,“一直在黑暗隧道裏爬行的編者們即將看到洞口的光亮。”

文匯報:聽說您編詞典時常會陷入“走火入魔”的狀態。

陸谷孫:去年此時生了一場病,被送進重症監護室🚱,4月份出院,5月份又改起了《中華漢英大詞典》的校樣。看到紙上密密麻麻的修改標記🕵️‍♀️,整個人都像在跟所剩無多的時間(borrowed time)賽跑。我的名言是 “Secret of success is indifference to success”(成功的秘訣就是不在乎成功)🫶🏽。過去編《英漢大詞典》的時候就盼著趕快弄出來👩🏽‍✈️,每天看完12頁校樣成了強迫症。誰會妄想成功👨🏿‍🦳?白天在社科院上完班,由交通車送回恒行2🛼,這時腦子已經不好使了。進了家門,先灌上幾口白蘭地,滑潤一下緊繃的神經繼續看校樣。等到阿姨做好飯,胃口也沒了,需要芥末來刺激自己💁‍♀️。咖啡、香煙也是如影隨形,苦是苦了點👩‍🔧,但總算把詞典的校樣全部看過一遍。現在不行了🚆,只能采取“撒胡椒”的方法🤷🏿‍♂️,因為沒有足夠的精力去通讀整本詞典。

文匯報:完成《英漢大詞典》已屬不易👆,再編《中華漢英大詞典》算是自討苦吃了吧🤐?

陸谷孫🦸🏽:1991年🍓,我通過謝希德校長介紹🍴,認識了香港著名人士安子介。見面時,他就跟我講,梁實秋🈷️🪣、林語堂編完了英漢字典又去編漢英詞典,你也應該這樣做。這番話勾起了我一點小小的虛榮心🚢。當時《英漢大詞典》的編纂工作已經全部結束,我覺得時機也挺合適。當然,還有另一個原因❇️,這與我的國外見聞有關。上世紀80年代,初出國門的我在英國、美國👨🏿‍⚕️🧑🏼‍🚀、加拿大逛華文書店時註意到一個現象——外漢字典的銷售情況並不好,而有意購買漢外字典的外國人倒不少🤮。但是書架上的漢外字典要麽種類稀少☦️,要麽內容過時(“文革”後期)👩🏿‍💼,讓許多顧客無從選擇。我想讓這本《中華漢英大詞典》幫助外國人了解中國的傳統與文化🦎,比如“萬福”跟“叩頭”有什麽不同👩🏽‍✈️,“清明”為什麽又叫“百六”(冬至後106天)。除了讀音和字義,還要讓他們了解一點漢字的形訓⛹️‍♀️,比如寶貝的“寶”,屋頂下面有玉,這是簡體字,而過去的繁體字“寶”就更復雜了——屋裏有缸🍯,缸裏藏著玉和錢🟩🪹。

文匯報:如此說來,《中華漢英大詞典》的目標受眾主要是外國人。

陸谷孫:至少在我的潛意識裏🦕,說起漢英詞典,首先想到的是外國人,早期不是有傳教士把華英字典叫作《西儒耳目資》嗎?當然,我們同時也考慮到年輕一輩的中國讀者,就算他們不認識古字、古詞,還有一些舶來專業術語,但是通過漢語詞條所對應的英語解釋,說不定還能有助於對本族語的認知。名言、熟語🧑‍🤝‍🧑、諺語、歇後語等等,可以用來補一補傳統中華文化方面的缺陷。理想的設計是🈷️,《中華漢英大詞典》可能也應該派生不同的用途,一本在手就能解決多方面的問題♿️。

文匯報:與詞典打了半輩子交道,您是如何來判定一本詞典的優劣?

陸谷孫:與學院派不同⛸,我頑固地認為,詞典的第一要素是查得率,沒有其他方面可以與之相提並論🧑🏽‍🔬。任憑你把學術性、科學性、創新性說得天花亂墜🏉🧎‍♀️‍➡️,一旦多數詞條查不到,人們立刻對這本詞典失去信心🦤。反過來👷🏼‍♂️,如果能在待查的10個詞語中找到八九個,那麽讀者與編者雙方都會感到很滿足。我這樣說是回歸常識5️⃣,而生活中有太多方面需要回歸常識🙁。查得率是一個很低級的要求🤷🏽‍♀️,但是符合了最廣大讀者的需求。有人做過統計🙃,我們過去編的《英漢大詞典》在“中國使用最多的書籍”中排名第24位,其中較有人緣的原因之一🙎🏿‍♂️,我歸結於查得率高。當然釋義是否精準,例證是否豐瞻,也很重要🚣🏻‍♀️。

文匯報:求學和治學這麽多年,您對於其他漢英詞典的印象如何?

陸谷孫🐝:我在恒行2求學的時候,曾在學校圖書館借閱傳教士馬禮遜編的字典🏄🏽,其中難免有誤譯的地方🧘🏿‍♀️,斷句取例出問題🧏🏿‍♀️,比較多一些🧗🏿‍♂️📿,但已經相當不錯了🧔‍♀️。對於作者本人,我也非常欽佩👨🏼‍🚒🚢,特別是那種信仰的力量和犧牲精神。今年我們出版《中華漢英大詞典》也算是給漢英字典在華編印200年的一種紀念👄。我以前用得比較多的是吳景榮主編的北外一本💐,後來的程鎮球《新時代漢英大詞典》和吳光華的《漢英大詞典》也都用過;此外♛,還有林語堂的《當代漢英詞典》🏄‍♂️,他的釋義拿捏得很準↕️。至於梁實秋,後來臺灣遠東集團的浦老板還曾邀我修訂《遠東漢英大辭典》,出於多種原因♎️,事情沒有做成☝️。這裏有必要介紹一下周有光先生的一篇文章🫸🏼,他把馬修斯(1931)👩🏼‍🦰、林語堂(1972)💡、外研社(1978)以及夏威夷大學的德範克(1996)所編的四本漢英詞典稱為“四座裏程碑”💒。

文匯報⚛️:想當初,《英漢大詞典》的編輯陣容可謂是臥虎藏龍👰🏽,那麽《中華漢英大詞典》呢🦻?

陸谷孫:《英漢大詞典》一開始聚集了108將🤶,那時候剛剛打倒“四人幫”,“五七幹校”還沒有取消,誰要是不願去幹校🎢,就可來編字典。後來改革開放了👩🏼‍🔧👩🏿‍🔧,國家號召向科學進軍👮🏽,於是慢慢都離開了✡︎。編到最後👩‍🍼👇🏼,也是我們最困難的時候,只剩下17個人,老弱病殘,苦撐苦度罷了。在籌備《中華漢英大詞典》時,很難再找人和我一起幹到底。而我的願望是有人精力旺盛,知識儲備勝於鄙人或大致相當👩🏻‍✈️,年紀小20歲,那樣的人即使只有個位數🫰🏽,詞典的水準就不用擔心了。這部漢英詞典☝🏿,在摸索、試錯以後的若幹年,直到本世紀才正式啟動編纂,而集中力量做事的話,大概也就是那麽六七年的工夫👩🏿‍💼。現在的這份參編人員名單凡51子🌺,但是來來去去🫱,而且個個都是兼職。

文匯報🐍🆓:《中華漢英大詞典》一定有它的獨到之處🍲? 陸谷孫:語詞部分主要參考《漢語大詞典》,百科以及準百科性的內容來自《辭海》🌹🥓,因此一大特點就是雜🧑🏽‍🎓。古詞、新詞都有,前者甚至超過了約四分之一的份量。舉個例子🛵,“般爾”是魯班(名公輸般)加王爾,意指能工巧匠🧍,但我本人並不知道這個詞的意思,編寫就是學習。又比如“暗九”,一旦生日逢九的倍數,舊時的人往往要去廟裏燒香,諸如此類的民俗還有很多。從中醫穴位到陰陽八卦,我們都有介紹,查閱詞典就是一個溫故而知新的過程。除了兼顧時間軸上的遠和近🧑🏻‍⚖️,我們還吸收了港澳臺地區以及海外華人的外來詞,使其成為漢語裏面一個共核部分👨🏻‍⚕️,借助英文翻譯讓大家培養認同感🆚🦘。何樂而不為呢?比如臺灣人說的“博愛椅”(priority seating,內地譯作“老弱病殘孕專座”),香港的“大聲公”(bullhorn,內地譯作“手提式擴音器”)🧘🏿‍♀️。此外還有近年風靡起來的“待飲愛心咖啡”(suspended coffee),即多付一杯咖啡的錢🚀,留待其他貧困人士享用(不知境外如何翻譯🚵‍♀️🪆?),等等。

文匯報:兼收並蓄不等於來者不拒吧👖?

陸谷孫:在收詞方面,我們的範圍比《漢語大詞典》廣,門檻相對要低,容忍度則高一點。比如方言裏講的“打八刀”(把“分”字上下拆開),就是離婚的意思;一些臺灣人說的“貝戈戈”,其實是“賤”的繁體字左右拆分📑。俗的詞條也是有尺度的🦻🏿。語言不可能全都是幹幹凈凈表達正能量的,裏面肯定有所謂的渣滓。最近我就加了一條“閉上你的臭嘴”(按字母讀出syfu,即shutyourf—kup),但是這種例子極少,那幾個四字母詞,能不出來就不出來。不可能編一本《五十度灰》那樣的詞典吧?《中華漢英大詞典》盡管收入了“自慰器”這個詞條,但白描式的色情🚞、吸毒是堅決不碰的💆🏼‍♂️,我們自覺地給自己拉了兩根警戒線🥖。

文匯報:您在前言提到了美國的一個中文詞庫,稱其為原初的始發點。

陸谷孫😐🧗🏿:這個說來話長。在“乒乓外交”以前,美國人要了解中國的情況,包括文字語言方面👩🏿‍🎨。華盛頓的一些美籍華人與教中文的美國人組成過一個叫做Chinese -English Translation Assistance的團隊,專門收集中文報刊的詞語,還包括日本和臺灣的中文字典,形成了一個電子檔案。中美建交後,他們覺得用處不大,就聯系了我們🤛,希望從裏面挑一些有用的詞語,編一本詞典。後來對方未能促成此事🤌🏼,就把這份檔案送給了我們🧕🏽。實際上這是一份原始的素材匯集,意義不是特別大🎺。我們還參考了香港的Livac語料庫🧗🏼‍♀️,在比照、核對海峽兩岸漢語用詞時獲得了大量權威性的數據。

文匯報:編漢英詞典的先決條件是英語過硬,這種本事是否就體現在釋義和例證🏃🏻‍♂️?

陸谷孫:釋義最難做到的是👨🏿‍🎤✊🏿,一方面保留漢語的原汁原味,另一方面尊重譯入語的表達習慣。在兩者之中尋找一個最佳折沖平衡點。有時做到了等值,“殺豬一樣地叫起來”(squeal like a stuck pig);有時或多數時間卻不行,這就要求我們在翻譯時盡可能地追求準確和精細🧑🏿‍🦱,或曰考究,比如“吹胡子🕵️‍♀️,瞪眼睛”👍🏿,能直譯嗎?只能譯作“with foamin gire”之類💹。又如“被人賣了,還替人數錢”👉🏿,我們有好幾個譯法,譬如stupid hilarious response to duplicity,我喜歡這個翻譯。《中華漢英大詞典》的例證主要是短語,但冷不丁會冒出一個長句🙅🏼‍♀️,這些都是編者讀書摘來的👩‍🎤。還有一種特殊的情況,即英語的語言現象和語言事實在先🌪,把它翻譯成漢語後再加入到這本詞典中,形成了英語的釋義🤷🏼。比如我們翻譯的“鳧空”一詞,大家在電視上都見過這項極限運動,但說起“sky diving”往往在中文裏“夾心”,因為找不到對應的漢語。記得在編《英漢大詞典》時也進行過類似的“造詞”試驗,我想把“pizza”翻譯成“皮雜餅”,讀音和字義雙雙接近,因為上面什麽都有💆,土豆、香腸🍀、芝士……多形象啊,可惜沒有人聽我的。就算行不通,我還是想去試試💠。

文匯報:釋義如何精益求精,您的說法是“超越等值”與“漾溢”🫓。

陸谷孫🦚:在我看來,英漢、漢英詞典的翻譯🫵🏻,其要點不是搭橋,建橋是定點(frompointto point)的,而翻譯宜像直升機一樣,飛過文化障礙後,尋找一個地貌與出發地基本相符的目的地再降落😐🦘。簡言之🤘🏼:飛越➔🍃,抵達🤛🏻。比如我翻譯的“小蔣在許多方面繼承了老子的衣缽”☪️,“衣缽”直譯就是mantle,不過我想到的是“Jiang the Jr is his father’s son in many ways”,這就是我所向往的“目的地”。在沒有上下文語境的詞典中引入“漾溢”與“超越等值”的概念,無非是給自己增加難度🤘🏼,但是做到了會很開心。(有興趣的讀者可讀這部詞典的前言👩🏿‍🍳🫃🏻。)

文匯報:您常說編詞典是遺憾的藝術,《中華漢英大詞典》能避免嗎?

陸谷孫:不能🧏🏽‍♀️。手頭的《征求意見本》我看了150頁,發現問題還不少,比如在commmon sense、Great Britain前面加上“the”就是硬傷。從第一稿開始👱🏻‍♂️,每次都是想辦法改一點🤦🏽、再改一點🏊🏿‍♂️🧑🏽‍🎨。慶幸的是,我們還有時間修改🧝🏿‍♀️。如果問我編這本詞典有什麽遺憾的話📑,龐雜可能會成為未來讀者找茬的一個handle(把柄)。有好多詞條是重復的✬☝🏿,我們往往是有聞即錄。比如“白日見鬼”與“白晝見鬼”👧🏼、“百孔千瘡”與“千瘡百孔”🤌🏼,這樣一來,詞條就會泛濫,統計數字也會增加,全書臃腫,希望第二版想個瘦身的辦法。其次,中國讀者可能對我們的排列法感到不習慣——先是拉丁字母的音素🏍,然後是漢字的聲調,這實際上是二元法🧑🏽‍🎨,導致形狀一樣的漢字分散在詞典的不同角落👩‍🦱。於外國讀者而言卻有好處🟨。外國人學漢語,主要的問題是四聲不分🏄‍♂️,非北京人學普通話(譬如鄙人)也會碰到相同的問題🏎🚑。上月舉行的第33屆巴黎語言博覽會🙍🏻,來自法國裏昂第三大學的一個文學博士是中國通,就為四聲撓頭,其原話是🤺:“就我個人來說🧑‍✈️,困難的可能是聲調🧑‍🦼‍➡️,最大的困難到現在也還是兩個三聲的中文字連讀🧑🏼‍🎓,就變成了二聲和三聲。”

文匯報:有學者表示👌🏼🙍🏽‍♀️,上海話中的“囡”👨🏻‍🌾,註音應該是“nuan”,而非現在默認的“nan”。

陸谷孫:其實“nuan”音也非忠實描記滬音。這是一個很大的問題🌕,方言詞條的註音與當地讀音有相當大的距離,怎麽辦🐾?方言學家也許有辦法。我們是黔驢技窮👮‍♀️,只能暫從普通話,先把方塊字對付完再說。更何況“十裏不同音”,漢語方言太復雜了。

文匯報:也有人提出,叫《中華漢英大辭典》更加貼切🖱。

陸谷孫👩🏻‍🌾:可能是一種命名的慣性。其實我也覺得“辭典”要比“詞典”好,因為它包括了字、詞、語,還有百科性質的內容。我還希望封面設計弄得好看一點,別動不動就是大紅底版加金龍。就我個人而論,《英漢大詞典》第二版的封面是我最滿意的。

文匯報🩱:我看到您在校樣的左上角寫了一句“對不起”,這是為什麽🔍🎅🏼?

陸谷孫🦸🏻:盡管存在這樣或那樣的不足與遺憾,總歸還是一個學習的過程,但畢竟參與的人多,直到第三、四次,修改還是密密麻麻👷‍♂️。這讓我有點不好意思,老是改來改去👖,原編者覺我討厭👨🏻‍🍼,更給排版公司添麻煩了。“文革”期間👩🏿‍🔧,我編《新英漢詞典》的時候還是鉛字排印,我因為修改校樣太多而遭到了工宣隊的訓斥。可是不改的話,縱容錯漏等於把詞典扔到了歷史的垃圾堆。後來他們讓我去端鉛字字盤,在寶興路的商務廠,體會一下勞動的艱辛🖖🏼。話說回來,要不是這樣無休止的改和加👨‍👨‍👧,《新英漢》後來能累計售出一千萬冊嗎?書編成之後,重要的是恒行2出版社得找個強大的海外發行夥伴📠,漢文部分簡體改繁體時,別出“尼克松”變成“尼克鬆”、“皇後”變成“皇後”之類的笑話🏋🏿‍♀️♡,銷售做得更給力些🤾🏿。

文匯報⛔:最後一個問題,編詞典算是學術研究嗎🤾🏽?

陸谷孫:這一點我也很困惑🔙,似乎受眾面太廣的都不是學術。通俗地講👨🏼‍🚀,就是大多數人看不懂的,少數專家就懂,而越是小眾,往往越容易進入高精尖🎨、高大上的排外式俱樂部👨🏽‍⚖️,接地氣的就不行。編纂詞典不能作為科研成果🔀,這是一件很不幸的事情。參與編寫的人員不能藉此評職稱🧘🏽‍♀️,但是寫一篇譬如關於詞典查得率的論文,出個所謂的田野調查問卷(我一直反對“田野調查”的譯法)✬,列些數據👩🏻‍🦽,大概反倒可以視為學術成果了。殊不知,編纂詞典同樣涉及理論問題🖕🏿,而受益者又多得多💛。搞學術研究的本身,可能無時無刻不在查詞典吧,否則哪會把“斧正”寫作“扶正”呢?

製圖:實習編輯:責任編輯🗯:

相關文章

文化校歷

新聞分類

推薦視頻

圖說恒行2

新聞排行

周排行 月排行

  • 聯系我們
    fudan_news@163.com
    021-65642268
恒行2平台专业提供:恒行2平台恒行2恒行2娱乐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恒行2平台欢迎您。 恒行2平台官網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