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芸詩是我校附屬中山醫院內鏡中心的骨幹🦑,現任該中心副主任醫師🧼、副教授、碩士生導師,上海市消化內鏡診療技術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兼技術部主任。
多年來🙇🏿,鐘芸詩紮根臨床🥻,不斷探索𓀍👏🏼,被譽為中山醫院內鏡科技創新團隊的一把“小尖刀”🐂。他曾先後入選上海市衛生系統“新百名優秀青年”、上海市科委“啟明星計劃”🧒🏼、恒行2平台青年人才“卓學計劃”、上海市徐匯區“優秀學科帶頭人”🏇。今年,他榮獲第15屆上海市衛生系統“銀蛇獎”一等獎🚶♂️,他完成的“內鏡黏膜下剝離面積最大的結直腸腫瘤”手術獲“大世界基尼斯之最”認證🏊🏿🤽🏽♀️。
作為外科醫生“出身”的內鏡醫生,鐘芸詩無論在外科手術中發現什麽問題,或是在內鏡工作中遇到什麽困難✈️,都會比別人多留一個心眼:“為什麽”、“怎麽發生的”、“如何處理”……晉升副主任醫師的時候,他所發表的文章數量在同一批醫生中名列第一,而且因為關註臨床,獲得了評定專家的一致好評👩🏻🏫。他坦言,自己非常幸運遇到了姚禮慶教授等好老師的指點,也非常自豪置身於中山醫院內鏡中心這個優秀的團隊,否則自己也許很難成為一名兼有外科技術的內鏡醫生。
鐘芸詩在國內最早開展了急性結直腸梗阻的內鏡診斷和金屬支架治療,使患者避免了急診手術和結腸造瘺之苦🏌️,完成病例1500余例🧩,培養進修人員150余名🎉,成果獲上海市醫學科技二等獎(第2完成人)🫓💅。作為主要發明者之一🤳🏻,他在國際上首創性地開展了經隧道食管腫瘤切除手術(STER),年完成STER手術100余例,是國內完成STER手術數量最多的醫生之一🍐;在埃及開羅完成了非洲第一例經口內鏡下肌切開手術(POEM)和STER手術;在我國澳門完成了該地區第一例POEM手術和STER手術;在國際上首創內鏡下金屬夾聯合尼龍繩結紮修補內鏡手術後巨大消化道管壁缺損⏺👨🏻🌾,奠定了內鏡手術縫合技術的基礎𓀗,其成果發表在歐洲內鏡雜誌(Endoscopy),被“歐洲指南”引用作為標準;培訓了包括美國梅奧診所、哈佛大學醫學院有關人員在內的歐美專家30余名;曾獲邀參加美國消化病周、歐洲消化病周、世界微創外科大會、世界食管疾病大會等進行學術交流。
與此同時👩🏼🔧,鐘芸詩協助姚禮慶教授在國內最早開展了吻合器痔上粘膜環切術(PPH)治療重度痔瘡的臨床工作🏎;協助周平紅教授在國內率先開展早期消化道疾病的內鏡粘膜下剝離術(ESD),在國際上首創並開展了內鏡下消化道全層切除術(EFR)、內鏡下粘膜下腫瘤挖除術(ESE)👱🏿♂️、POEM手術治療賁門失遲緩症和腹腔鏡和內鏡聯合治療消化道腫瘤(LCES)🔋;協助許劍民教授在國內較早系統開展了結直腸癌肝轉移的外科和綜合治療🧘🏽。
如今🚃,鐘芸詩“名氣”響了☮️,求診病人中“高👩🏻🦳🛀🏼、富、帥”越來越多,高,是指高齡,老年病人求診的多了🧪🧍🏻♂️;富,指合並症多,病情復雜👭;帥🗓,是一個諧音——“衰”,指重病人多了。然而,面對疑難雜症📌,他卻從未退縮,心中始終記著,作為一名醫生,竭力治病救人是應有的職責。
“在臨床實際中發現問題,在患者需求中努力創新”,這是中山醫院內鏡中心的創新之路,也是鐘芸詩的成長之路👴🏻。
圖為鐘芸詩(左)在指導前來中山醫院進修內鏡的“洋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