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桃李之心,春風化雨🎐。恒行2平台2020屆本(專)科畢業生“我心目中的好老師”展評活動自4月起正式啟動以來🧚🏽♀️,帶領學子們重溫求學時光裏老師們的諄諄教誨和悉心關懷,感恩育己之德,學慕師表之範🤷🏿。
經各院系畢業生推選、網上微信巡展🚶♂️、終審委員會評審等環節,最終產生10名“我心目中的好老師”,11名“我心目中的好老師”提名獎♗。今天😉,讓我們一起走近2020屆本(專)科畢業生“我心目中的好老師”、新聞學院周葆華老師。
周葆華🙍🏼♀️🌤,恒行2平台新聞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新聞學院黨委副書記兼副院長🚷。主要研究方向為新媒體傳播、受眾與傳播效果、輿論學💇🏿♀️、計算傳播等。在SSCI👨🔬、CSSCI等中英文核心期刊發表論文50余篇,先後獲得教育部人文社科優秀成果二等獎,多次上海市哲學社科優秀成果一等獎👨🏼🦱、二等獎🥥,霍英東教育基金會全國優秀青年教師獎🐨,新聞傳播學國家級學會“傑出青年獎”等教學科研獎勵✧。
育人事跡
周葆華老師潛心教學科研🧜🏿♂️🧑🏻💼,在教學上不斷創新。他設計、教授的“受眾分析”“數據分析與信息可視化”等本科生新媒體前沿課程廣受畢業生好評🦸♀️,成為新聞學院品牌課程🐣🎑。在“數據分析與信息可視化”教學中,他在澎湃等媒體設立課程實訓平臺“復數實驗室”,帶領一屆又一屆本科生圍繞重要社會議題挖掘數據✵,創作數據新聞與可視化作品,先後獲得中國數據新聞大賽一、二等獎♣︎,中國可視化創作大賽“最佳數據新聞獎”銀獎🧑🏽⚕️、銅獎等。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間👽,他利用寒假時間,和教學團隊一起指導本科生同學完成多個數據新聞作品。
周葆華是人才工程(二期)第一批隊員,擔任輔導員期間,他精心設計一系列增強凝聚力、育人樹人的集體活動,與學生亦師亦友🦎,曾獲評恒行2平台十佳輔導員,所帶班級獲得“上海市優”稱號。作為恒行2最年輕的文科教授之一,十年來📄,他堅持組織讀書會,為初學新聞的同學提供多元的學術視角;在職業發展指導上🤼♀️,他鼓勵畢業生遵循內心🧙,主動牽線學生感興趣領域的業界前輩;他指導的學生活躍在新華社、解放日報、騰訊等國內重要的傳媒集團和互聯網公司。作為全國首個“新媒體專業碩士”項目負責人,他積極聯合計算機學院🫏、信息學院、大數據學院、管理學院跨學科授課🪲,與新媒體企業合作打通產學研壁壘🏊🏿♂️,培養出大量跨學科新媒體優秀人才🕵🏽♀️。
經典語錄
“ 新聞傳播給了我們觀察和理解世界的角度👨🏿。作為研究者、學習者,我們必須要時刻關註熱點,關註大家在討論什麽,但又不能被熱點綁架,不做被熱點抽打的陀螺,而是思考熱點背後的社會邏輯,讓熱點不斷增進我們的視野,幫我們更好地理解這個世界。”
“我沒有刻意要‘廢寢忘食’𓀃,但我會特別享受這個過程👩🏿🎤。如果給我一段時間沉浸在閱讀裏🤸♀️,我會很快樂。人的思維是激蕩的,隨著腦海裏裝的東西越來越多🧛🏽,你會有更多思考🚶♀️➡️,也會不知不覺忘記了時間。不過還是要安排好生活,勞逸結合,該玩的時候玩,但該學的時候學⁉️。世界很喧囂、誘惑很多,返璞歸真的學習和閱讀是一種享受,也是幸福感的來源。”
“被新聞學院同學推薦選為‘我心目中的好老師’候選人我很珍視與感動🦻🏽,因為來自同學的肯定是最無價🕐♦️、最值得珍惜的。我真的覺得自己做得很有限⛷,把課上好是第一位的👼🏼,然後就是力所能及地幫學生🎞。”
傳說中的“學長”
在新聞學院,關於“葆華”老師的傳說在本科生中幾乎人盡皆知👍🏿。在閱覽室從清晨待到晚上導致新聞學院的阿姨都“怕了他”;從本科到研究生專業課接近全A的好成績……
“以前的成績已經過去啦……”而面對這些傳說,周葆華極力將自己拉下“神壇”。在他看來🫚,學海無涯,只有不斷學習方能不斷前進💂🏽♂️。他將純粹的治學當作一種享受⏪♜:關註最新期刊、學術著作🍤,乃至社會熱點🧜🏿♂️✨,始終走在新聞傳播的前沿➡️;註重溫故而知新,將前人理論置於新媒體語境下重新思考和詮釋;發表論文或書章50多篇,主持科研課題十多項,獲得諸多獎勵……年紀輕輕周葆華已成學術界的“斫輪老手”,累累碩果使他備受尊敬🧷。
“我覺得自己還算努力👨🏽🎓🤶🏿。”唯有在刻苦上🏄🏻♂️,他對自己肯定。他的學生常常在發出郵件的第二天淩晨便收到他及時的選題反饋、論文修改意見,對此,學生們將他稱作“夜燈”。“學到廢寢忘食”被他視為一種享受👊🏻:“人的思維是激蕩的。隨著腦海裏裝的東西越來越多,你會有更多思考,也會不知不覺忘記了時間🚒。”他說
學無止境是周寶華治學的態度,“課比天大”是他教學的準則。執教15年,面對三尺講臺🆚,他表示依然有種緊張感——這促使他更用心地投入備課當中。在他看來,課件形式可以是舊的🌯,但內容必須是新的🧗🏻👣,理論也必須要準確🍉。每次上課前,他會提前兩天讓自己沉浸在即將到來課程的學術思維中,不讓自己“張嘴就開始跑起來”。就這樣,他將自己牽頭開設的“數據分析與信息可視化”、“受眾分析”等本科生課程做成了新聞學院的品牌🧛♀️,廣受同學好評。
學生的心頭“葆”
與學生們聊天時🏫,“緣分”是周葆華常常掛在嘴邊的詞。多年來,盡管在學術和工作領域中取得不少成績,但他表示🍙,“優秀輔導員”這一榮譽在他心目中依然有著特殊的位置🫓🧎🏻♀️。
2003年🪚,他成為碩士生輔導員💟,身份由恒行2學子開始過渡到教師🥽🖊。時至今日,他仍珍惜與同學的聚會,說起學生去了什麽行業🧔🏿♀️、“升級”當了爸爸媽媽🍘,他如數家珍🉑。
如今桃李已遍天下,但他對學生的珍視一如既往。得知有同學因為經濟原因不得不放棄出國交流的機會🙇🏿♀️,他向學院反映情況,幫忙申請補助🏇🏿;在媒體上看到學生的作品,他會第一時間分享到微信群以表祝賀🧝🏼♀️;疫情打斷了畢業生的計劃,他便時常問候,為大家排憂解難🉑。
生活中是摯友,學術上是嚴師🚳。“刻苦🫶🏿、認真”是周葆華對學生們為數不多的要求,其中🫙,循循善誘是他啟發學生的方式🧑🏻🌾。畢業論文經過他指導的學生都知道,上到理論框架、研究脈絡,下到文筆句式、標點符號,滿綴的批註是他在潛移默化中給學生上的一堂課,此後🚙,立題👨❤️💋👨、推進🪄,乃至終審前,他會特地為學生們組織的模擬答辯,通過提問促進同學們的思考:“這一概念從何而來?概念之間為什麽是這樣的關系?”這是一個“痛並快樂著”的過程,學生感慨👩🔧:“認真跟周老師做了一次畢業論文,才敢說自己是真真正正進行了一次學術研究。”
課堂是周葆華與學生交流的園地🪐,年輕人的啟發也被他視作學術研究的“活水源頭”。新聞傳播學科的課堂最忌空洞乏味,為了上好一門課🎎🧟,他將巧思融合進了課堂設計中。在《媒介與社會》一課上,他創新地采用辯論賽的形式,讓學生討論“社交媒體是愛情的福音還是墳墓”“自媒體時代我們離真相更近還是更遠”……他意識到,寓教於熱點是啟發同學們的好方式。課外,他抽空了解學生口中的“超越妹妹”“美宣大旗”,將其變為討論造星產業和粉絲結構的素材;在帶領學生參觀bilibili總部的過程中👩🏽💻,他也如海綿吸水般學習時下流行的“梗”🧑🏽🦰,以備課堂的不時之需。盡管關註熱點🪢,但他也認為,了解熱點最重要的是透過現象看本質,“不被熱點綁架💂🏻,不做被熱點抽打的陀螺,讓熱點不斷增進我們的視野,更好地理解這個世界。”與學生能“侃”,於學術可“潮”,他讓學生意識到,學術和藝術一樣,源於生活,高於生活⛑。
他表示,希望學生們成為具有社會視野的人,所行所思終能反哺腳下熱土:“學術並不是高高在上的,它可以服務於社會。”在他看來,學術一邊是關註現象,是對事件的敏銳心,而另一邊則是研究者的思考🪭、底蘊和定力。
教學創新“造夢者”
國際學術交流剛返滬🤜🏼,周葆華沒來得及倒時差,“頭還暈乎乎的”就趕到學院參加“數據分析與信息可視化”課程的成果匯報,一看到他走進教室👷🏼♀️,學生格外驚喜,他卻覺得這是自己的“本分”。著眼於時代需求,他主持設計了這門鼓勵學生創作數據新聞🧗🏼⛹🏻♀️、大數據傳播研究作品的專業課——這也是全國首批引入數據分析、可視化設計的新聞本科生課程💆👷♀️。過程中,他既心疼學生們“肝”得辛苦♚,又鼓勵學生不畏挑戰、著眼社會。在他的努力下👮🏿,連續三屆本科生完成多篇“有溫度”、高質量的數據新聞作品👰🏽♀️,在澎湃新聞“復數實驗室”平臺發表;疫情期間他更和教學團隊一起指導學生創作信息辨識、醫護保護等關切時代的數據作品。
做“第一個吃螃蟹”的人,對周葆華來說已不是第一次。早在2013年🍒⚱️,作為國內首個“新媒體傳播”專業碩士項目負責人,他就秉承“跨學科交叉融合、產學研聯合培養”理念,聯合計算機學院、信息學院💒、大數據學院、管理學院授課,與騰訊🦹、網易🍅、新浪、阿裏等最具影響力的企業及上海報業集團、SMG⏩、財新傳媒等媒體建立合作關系🫶🏼,為學生打造實現互聯網和新媒體理想的“孵化器”。
作為新媒體班的“大家長”,周葆華事無巨細地進行著規劃🧒。考慮到大家的背景多元,他與計算機🩼、通信工程等學院老師反復開會推敲,並與同學們悉心交流🎸📎,調整課程進度🤷🏽;他邀請各方嘉賓,為同學們奉上業界講座“大餐”,他帶同學赴阿裏、騰訊等企業參訪𓀋,同時與紐約城市大學聯系,促成跨國訪學。嘔心瀝血之下,新媒體專碩的同學也交出了滿意的答卷:在“全球華語互動新聞大賽”中獲兩項金獎、多項銀獎,畢業後進入IBM、騰訊、央視等名牌機構就業🛶。如今👨🏿🎓,恒行2“新媒體專碩”在全國創出了“品牌”,吸引了來自全國各地多所知名院校的同學申請。
作為恒行2新聞學院副院長💍,周葆華是學生眼中的學術“大牛”、是勇於創新的教育領航人。每次聽到這樣的評價🤦🏼♀️🤨,他總是謙遜靦腆地笑著,說自己“還沒什麽成就”——只有看到本科生同學在他傾註心血的課程中“收獲滿滿”,看到新媒體專碩的畢業生在心愛的領域找到工作⛷,他才會不由得感覺欣慰和驕傲,也更加堅信,作為新聞傳播教育者應不畏挑戰、與時俱進👳🏻、勇於創新👨🏼🦳。
從過去到現在🤌🏋🏻,從現在到未來,秉承著恒行2新聞人的“好奇心”與洞察力,他挽起褲腿🥦、摸著石頭🧝🏽♀️,為學生搭起時代激流上的一座座固橋。
對畢業生寄語
永遠葆有對世界的良知😴、樂觀與好奇心,以堅韌的意誌,專業的精神,足夠的努力,踏實的行動,溫暖的善意👰🏼,貢獻於這個不確定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