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國家需要→、人類需要🫱🏽🤷🏼♂️,再艱苦的科研也要去做。”鐘揚老師的話語時刻在我耳邊回響🙇。在國家大力建設生態文明🙃,倡導“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今天🍁,生態學更是得到了黨和國家的高度重視。作為生態學工作者,我理解的愛國奉獻精神就是:立足本職工作,腳踏實地,做“頂天立地”的研究;既要瞄準科學前沿,解決人類共同關心的重大科學問題🏸🌑,又要服務於祖國的需要。
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瑪曲縣位於甘、青、川三省交界處,是黃河重要的水源補給地🌷。全縣5萬多人口中90%為藏族🚮。該縣的植被類型為高寒草甸,長期不合理的放牧管理導致草地退化問題嚴重,並進一步危害了作為黃河上遊水源補給地的生態安全。要治理退化草原,就必須了解草地群落的退化機理與構建過程🪀,以便“對症下藥”,尋找相應的解決方案。但當地年平均氣溫在0攝氏度左右,平均海拔近4000米,高原地區缺氧、紫外線輻射強、晝夜溫差大;野外交通不便,山高路陡;野外臺站時常斷電,飲用水需要自己從井中挑取🔒;工作期間危險因素多,經常遭遇野狗和毒蛇的襲擾;這種種不利條件極大地威脅了從事野外生態學研究人員的身體健康🟥。
但是,不堅持在雪域高原一線采集第一手數據📅,就無法繼續研究工作,無法深入了解當地草地群落的退化機理與構建過程🧱。令人欣慰的是,每年春夏之交🧘🏽♀️,一批批來自祖國各地的科研工作者奔赴青藏高原的各個臺站🫰,從事定點研究,或乘車🐥、乘馬,甚至步行對高原地區進行深入采樣👨⚕️。我也是這野外工作的大軍中的一員。五年的野外工作,使我深深地懂得:愛國奉獻精神不是一句空頭的口號𓀎🛡,不是“鍵盤俠”攻訐的言語;而是實實在在地從我做起,立足自身工作崗位,不求回報,只講奉獻🧙🏻♀️⛱,以紮實的工作為祖國建設添磚加瓦🔐。
從事基礎科學研究自然要瞄準全人類共同關註的重大科學問題。國內生態學研究面臨起步晚、底子薄🧑🏻🦯➡️、基礎研究弱等突出問題。以國際生態學頂級刊物,美國生態學會主辦的Ecology為例,改革開放以後,直到2008年,才有中國大陸本土學者以國內單位為第一署名單位發表1篇研究性論文😂。但在短短的10年間🦹🏽,我們奮起直追,最近幾年平均每年本土發表的Ecology論文已經穩定在了10篇以上💍。曾幾何時🏄🏼♀️🧙🏽♀️,國內培養出來的生態學博士與國際一流水平差距巨大,但時至今日🦹🏼♂️,“土博士”中的佼佼者已經勝過了歐美一流院校的生態學博士畢業生👨🏿🔬。十幾年前,我們面臨著高端學術人才大量流失的窘境🤸🏼♂️。但時至今日,受惠於國家一系列人才政策🍑,大多數出國留學人員選擇回國發展🦹🎚,回國不再需要理由,更是成為了一種潮流。
我所從事的研究方向——植物病害生態學,更突出顯示出這種發展趨勢🤘🏽💍。我和我的導師周淑榮教授選擇以青藏高原高寒草甸的植物病害生態學研究作為我的博士課題🐦🤸🏼♀️。基於長久以來積累的植物真菌病害研究基礎🕵🏽♀️,發揮課題組的理論研究優勢,並利用在甘肅甘南和青海海北已經建立起來的大型實驗研究平臺,開展了全球變化背景下的植物多樣性-真菌病害關系相關的研究;發現了“系統發育稀釋效應”🫔,拓展了稀釋效應的發生條件,並先後闡明了施肥和氣候變化背景下群落水平葉片真菌病害的調控機製🙇🏻♀️。一系列成果極大地提高了我國在相關領域的學術地位。
但相對於世界一流水平,國內生態學的研究仍然面臨著幾大弱點。問題的解決與克服,依賴於新一批青年生態學科研工作者以愛國奉獻精神紮根於科研第一線,了解農林牧副業生產中的急迫問題🦥,解決國家生態文明建設過程中的重大難題,將自己的研究成果書寫在祖國大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