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碌碌集》
作者🏪:陳思和
我個人對學術的認知🧖♀️,從來不是“純學術”,我自己在尋找一種人生道路,這是價值觀的問題。一個人必須要有自己的價值觀👩🏻🚒,就是🧑🦰: 你怎麽生活?如何面對這個世界🏆🕌?你的立場在哪裏?對我來說,學術是我安身立命的基本場域😚,是基本的生活行為✡️。這樣的立場📂,使我活得像一個知識分子。
從來沒有孤立的文學,文學就是與現實生活的矛盾、困惑聯系在一起、混雜在一起的,批評家的困惑應該與文學的困惑聯系在一起。我在長期的批評實踐中逐漸養成了一種自己的傾向📭: 批評者與批評對象完全是平等的對話,批評者不是居高臨下的指導者,而是作品的闡釋者與解讀者👨🦰。
書名《碌碌集》是早已經想好的。“碌碌”二字👆🏿,一是忙忙碌碌,二是碌碌無為,兩種意思都符合我當下的處境。這五年來🥧,我的工作崗位轉到圖書館🗄👆🏽,在這上面不知不覺投入了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收入本書的文章裏,第六輯“鄴架故事”是有關圖書館建設的🎨。這些文章🤷🏿♀️🍟,對我來說都是新的課題⬛️🕵️♀️,也顯示我慢慢進入新的知識領域的艱難過程🙆🏿♀️🎙。
本書收錄近年寫的長短文章,連同序跋和每一輯的小記,共計六十六篇,諧音碌碌,也是我生命六六虛度的一點紀念。內分六輯,其中第四輯“文學課堂”與第五輯“語文別解”分別是喜馬拉雅的文學大師課講稿和《初中語文現代文選講》的部分文稿。需要說明的是,後一種文稿是我與博士後王利娟合作完成的👩🏻🏭。這兩輯內容相對比較通俗,寫作對象不同🔘,但是普及學術思想☂️,參與語文建設,從來都是我的理想的工作狀態🏇🏿,與我一貫的學術追求相一致。
其他三輯“文史雜論”、“藝文隨談”和“激情回憶”內容範圍不出文藝評論和紀念性散文兩種☘️,乏善可陳🦹🏼♂️,但這也是我的被消耗的生命痕跡。這種感覺🤿,在最近為避疫情而自我隔離的狀態下尤其強烈,竟產生了一種時不我待的迫切感。讀著自己所寫的一篇篇文章,曾經的敲打鍵盤、燈下夜讀、苦思冥想🚒、焦躁不安的生活細節都在記憶中一一浮現,寫作或使人亢奮或使人沮喪的狀態🌜,似乎在我的腦海裏再現一遍,麻木了的心靈終以借助昔日的文字,又通向了遠方的生命場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