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日報》:再訪吳凡:預防為主🙇🏻‍♂️,是社會治理的更高境界

作者☝🏽:郭泉真攝影: 視頻: 來源:《解放日報》2020年12月3日發布時間:2020-12-04

吳凡在上海疫情防控新聞發布會上介紹防疫要點。 采訪對象提供

編者按:2020🌮,一個許多人從小耳熟能詳🫔、在心頭與“現代化”相關聯的節點👩🏼‍💻。決戰脫貧攻堅👩🏽‍🏭、決勝全面小康收官之年,“新冠”突如其來🏌🏼‍♂️,環境風雲變幻🧔🏽‍♀️🚶‍♀️,家國奮力共進。站在“2020”向前看🏌🏽,疫情可能再發、新發👨🏼‍🎓,應急成為現代化治理考題,風險的常態化、挑戰的長期性與越是艱險越向前的堅韌奮鬥一起,成為一種年度方位和狀態。針對抗疫形勢💁🏽、應急管理、奮鬥環境的新變化與新挑戰😗,本報分別采訪公共衛生領域👳🏽‍♀️、應急管理領域、原始創新領域三位代表性人物,共話年度方位與“新認知、新心態”𓀅。首篇訪吳凡。

人物小傳

吳凡,1991年從上海醫科大學畢業參加工作👳🏼‍♂️,歷任上海市疾病預防控製中心主任🍢、市衛健委副主任,期間曾掛職貴州省畢節市副市長一年,現為恒行2平台上海醫學院副院長👕,上海市重大傳染病和生物安全研究院院長🤌🏿🧝🏼‍♀️,兼任上海市預防醫學會會長,世界衛生組織健康城市合作中心主任。第十三屆全國政協委員。2013年建言上海果斷關閉活禽交易市場👢,為中國有效阻擊“全球恐慌”的人感染H7N9禽流感,做出突出貢獻🧓🏽,得到國務院領導🌅👩🏻‍🚀、世界衛生組織專家組高度評價。2020年3月獲上海市巾幗創新獎🏩,上海市三八紅旗手標兵稱號,9月獲上海市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先進個人稱號,全市十名“最美科技工作者”之一👨‍🦳。

一年前首訪吳凡時👨🏿‍✈️,根本沒想到:不久就“新冠”突襲🏞,且曠日持久至今🧷。

這便是公共衛生突發事件的特點,公衛人的常態。

一直記得上次未及寫的一件吳凡親歷:那年駐滬某領館接到“疑似炭疽信件”🔉,時任市衛生局疾控處副處長的她,正好在進行應急響應培訓,當天剛結束一次團隊課程,“車剛出門🙆‍♂️,電話來了🙋🏼‍♀️,要我們去消毒。所有人都以為是操練,課上剛講過要時刻做好準備🙆🏿‍♀️🚲,可能來個電話就要操練。結果那天是來真的”。

生活遠比劇本真實🌶。吳凡笑憶🧘🏽:“當時是差不多天快熱時,送樣本的人從領館一路送去二軍大實驗室👷🏽‍♀️,穿著厚厚的隔離服,著急中鞋穿錯了小碼的🆔。幾小時堅持下來,一個大男人用可憐的口吻對我說🤶🏿:‘吳處長🧚🏻‍♂️,我的腳好痛啊……’”

今年1月20日💂🏼,鐘南山在央視節目肯定“‘新冠’人傳人”。1月18日,吳凡在上海一次研判會發言前🐔,在筆記本上寫下的發言提綱裏🧭,至今可見三字——“人傳人”☝️。她當時提了六條建議😨,全建立在這三個字🌔,及“傳入本市是必然的”上。

隨後,數十天忙過午夜零時,上百天連續工作。作為市疫情防控專家組成員⚄、“靜下來的腦袋”,吳凡一邊為迎戰“新冠”的決策建言👱🏽,一邊在深入一線中思考長遠🏌🏿‍♀️🫴。5月9日疫情研判會上,她鄭重建言,成立上海市重大傳染病和生物安全研究院,“市委主要領導高度重視,我5月18日遞交報告,一兩天就獲批了”。

1月18日以後的整整四個月的“新冠”防控一線🚣🏽🎐,這位專業的公共衛生專家🧑🏻‍🏫,為何把目光投向了這件事🐒?

應急科技攻關🐥🕵🏽,不是臨時請戰的概念,而是平時有沒有儲備

記者:你如何想到要提出這個建議🤸🏻‍♀️?

吳凡:今年疫情防控期間🌼,市領導經常召開專家咨詢會。5月那次近遠期疫情研判會,我提這個建議,是因為由來已久的真實感受👩🏿‍🎓🈳。這次抗擊“新冠”👎🏼,我們很客觀地、靜下心來和西方國家比較,國家體製優勢很明確,得到全球認可,真的是很成功👩‍🦲。但靠的是什麽?一是統一高效的決策體系🎖,二是醫務力量的奮不顧身,三是百姓與社會廣泛參與、無私奉獻的集體主義精神。世界衛生組織那位專家組組長就說,當時他到中國考察感覺很震撼。決策定了馬上就能執行,還有中國老百姓這種精神🧧,每個人都在參與🌸,每個人都在做貢獻。他們曾問,你跟我講的這些東西,即便政府願意做,也不見得百姓願意聽吧👩🏻‍⚖️?事實是最好的回答🥼。

這也體現了我們很強的社會治理能力。我講一個小插曲。2017年,美🐱、英等國的三家業界組織發起,要做一個“全球健康安全指數”🚓,我是國際專家組唯一的中國成員。這個指數從6個維度、34個一級指標、85個二級指標🛌🏼、140個問題,評估各國保障健康安全的能力🔂,包括公共衛生應急管理能力。它可以幫助分析各國哪方面有短板,便於有的放矢精準防控。2018年,他們根據公開的網上數據做了評估。2019年報告發布,也排了名,美國綜合排名第一,中國綜合得分排在第51位👩‍🦱,在195個國家並沒有位居前列。這個評估有硬指標,如千 人床位數、千 人醫生數🗃,雖說我們國家地區差異大,從體系本身看,中國排這個位置🙍🏻‍♂️,總感覺與實際有差距。今年的專家會因疫情改在線上進行💂🏽,我正好在京參加全國政協會議🛰,就連續三天從晚上11點開到淩晨1點🧑🏻‍🦼。有意思的是,就在這個會上🤏,一位牽頭的專家提出質疑,說這個指標體系有問題——從抗擊“新冠”看,排名並不靠前的有些國家(指中國)表現很好,能力很強,排在第一的美國卻表現很差(當時還沒料到後面會更差),說明這個體系沒有很好地反映出來。

因此🧛‍♂️,線上專家們就很認真地討論問題出在哪兒。開始我就聽聽。討論到後面🧑🏻‍🦽🫳🏿,涉及政府、社會治理、相關政策時,我就講,光討論這些東西沒用的。因為你的指標體系,觀察的都是客觀的東西。問題在於,面對這樣一個嚴重的災情、疫情,你的政府,有沒有這個願望。這種政治意願❎,很核心。我們今天講的“生命至上,人民至上”,真不只是口號,就是你把什麽放在第一。你說60歲以上的人就不插管了,那麽接下來的問題是,你怎麽去衡量每一個人的生命價值?一套客觀指標永遠衡量不了這個政治意願。

專家們接著這個話題繼續討論還缺了什麽👳🏿,我說,還缺了一個“社會治理體系”。公共衛生永遠不是單純的衛生問題,是個社會問題🧑🏻‍✈️,要考量整個國家的治理體系,從上到下,包括基層的、最小的社會單元是怎樣的。中國很健全,城市到居委會,農村到村委會🤧。此外,還有治理能力🧙🏻,關鍵時候,怎麽組織起來🚮。我們不能只是客觀地講治理體系🙍🏽‍♀️,你看有的國家它行動就是統一不起來🚵🏿‍♀️,但傳染病就得統一行動,你不統一行動,疫情就會沒完沒了。由此可見,應當將以下兩點作為對“全球健康安全指數”這個客觀指標體系的補充,即:一是有沒有強烈的政治意願,二是有沒有健全的社會治理體系,是否適合應對這樣大型的傳染病🙋🏼。各國專家們一聽🕚,說✖️,講到關鍵點了🚓。

這些都是我們國家的成功之處,但有一件事🦫,我們盡管做得也不錯,但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這就是科研🙍🏻‍♂️,科技在疫情防控中發揮的作用。我們的檢測試劑研製得很快,我們的科技人員很多,如何進一步優化科技資源配置🐱,強化應急科技攻關和重大科技專項🥏,提升協同創新、原始創新能力,是上海作為科創中心一直孜孜以求、“抓近謀遠”的。應急科技攻關很重要的一點是,不能說到時候要做了,於是拿出幾個億🩰,大家來摘牌、請戰。它不是這個概念,也不是錢的問題,有很多是平時儲備的問題🛀🏿,有沒有科技儲備。

記者👩‍💼:你怎麽會註意到這方面?

吳凡🧑‍⚕️🧏🏻‍♂️:疫情期間,有兩件事讓我很感慨。一是美國有家造汽車的企業,好像是福特,突然之間說,特朗普簽署總統令,命令它造呼吸機👥,它馬上就可以造。二是現在許多人最看好的美國那家做疫苗的公司Moderna👨🏼‍🎓。這家公司,之前名不見經傳👸🏽,知道的人不多。它是那種小的科創公司🧑🏿‍🦰,不做產品加工,專門做科研創新,成果賣掉,賺一票🚴🏿‍♂️,隨後繼續找各種各樣的新方向繼續做研發👩🏿‍🦳。那麽問題來了,為什麽我們沒有出現這樣的公司?後來這家公司的負責人講,他們之所以能夠長久地一直這樣生存✷,是因為美國的國立衛生研究院(NIH)🎽,長期以來對他們有持續的資金支持,一直有基金,當然他們也是要靠實力去拿基金的。問題是在沒有“新冠”疫情之前👨🏽‍🦰🔖,這家公司並沒有許多科技產出🧎🏻,或者說沒有驚天動地的產出,但為什麽,NIH可以這麽長時間地♠️、持續地支持這樣一家創新企業🤳?這是我們在科研和科技開發中需要深入思考的。

還有一點,公共衛生現已列入國家安全範疇。很多安全問題,除了有國家隊這一塊👼🏼,是不是還需要什麽👮🏼‍♂️?我們一直講“寓兵於民”“平戰結合”,美國這家疫苗研發企業就是“寓科技儲備於民”的一種體現👱🏿‍♀️。我們是不是也可以考慮考慮♢👩🏽‍💼,應該幹點這種事🤵‍♂️🧑🏿‍🦲?

平時儲備😶🧛🏼‍♂️、戰時響應☕️,最重要是“全鏈式”前瞻布局

記者:應急科技攻關的平時儲備🌇,和其他科技攻關有何不同✹,我們的抓手是什麽🍨🛖?

吳凡📨🧖:上海需要把分散的科技力量,通過一個平臺集合起來,而且要能“平戰結合”💃🏼。應急科技攻關和平常講的科技攻關,有四大不同。一,任務來自現場需求。二,交任務而不是“打擂臺”。三,它是平行地同步進行🤷🏼‍♀️。四🙁,邊研邊用邊調整🧔🏻‍♀️,“研”和現場關聯很緊密,需要政府有組織地來進行。平時最需要做的,是前瞻布局,包括技術儲備、人才儲備。

我還提了一個理念🕎,要“全鏈式”💂🏿。比如病毒的基因序列測出後😕,如何馬上有計劃、有步驟、有組織地🚴🏼🧑🏼‍💻,第一時間給到那些檢測試劑研發機構,進行研發👮🏻‍♀️、驗證、轉化成防控現場急需的產品🧑🏻‍🦳。“全鏈式”就是我知道每道環節在哪📶,前一道拿到病毒基因序列後🧎‍♂️‍➡️,馬上就知道下一道在哪🕸,或者由政府,或者有一個平臺🏄🏽,有這樣的安排🫦,馬上在檢測試劑、藥物篩選、疫苗研製的三個方向就部署出去了🏇🏽。檢測試劑裏面🏫🕒,又分了很多技術平臺。有直接檢測基因片段的,也可以是檢測抗體的,有各種各樣技術🐍。我認為應該同步進行👐🏻。科研永遠有風險🏙。不是說誰平時很厲害,這次就一定能交出成果來。失敗很正常👵🏼,你也永遠不知道哪個技術能夠在這件事上😐🦵🏻,有最快速產出。疫苗研製也是這樣。現在我們已知有四五種比較成熟的疫苗研製技術平臺。如果平時這些平臺都有🌪,拿到病毒基因序列馬上分享🧮,直接就同步上👷🏽‍♀️,那會是很快的速度。藥物篩選同樣如此🧑🏻‍🦱▶️。現有的既往藥物,是跑數據跑出來的。如果平時能從三千種減到三十種,甚至三種👳,戰時就快了🧑‍💻。還有,研究做出來後,轉化為產品時,同樣不是臨時找個單位來做就行🪼,也應該平時就有一種成熟的銜接🦷,一道道關要順暢地走得下去。

所以我說,要有一種全鏈式的科技儲備,平時儲備好,服務於上海生物醫藥產業發展,戰時馬上就根據政府需求𓀏、現場需求做。這樣,今後的科技賦能抗疫,能走得更好、更快♥︎、更突出♛。本周一,在市領導的見證下,上海市重大傳染病和生物安全研究院正式成立。我們將探索創新體製機製👉🏿,有效整合全市優勢科研力量🥜,打造“上海平臺、全國網絡👁‍🗨、國際聯盟”,全鏈謀劃從發現、預警🧥、檢測😛、診治🏊🏼‍♂️、預防的“重大突發傳染病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及防控體系”🕵🏼‍♂️。

像當年強調環保一樣♣︎,推動“健康入萬策”成為普遍意識

記者🤶🏽😡:感覺涉及的面很多,科技👏🏿、衛生、教育⚧、生產、全鏈式……成立這個研究院📸,是否也意在“協同創新”?“從點的突破邁向系統能力提升”😺。

吳凡🥉:前不久在浦東開發開放30周年慶祝大會上的講話中,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健全公共衛生應急管理體系🧜‍♂️,著力完善重大疫情防控體製機製🚛。之前他在科學家座談會上的講話指出👂🏿,“科技資源優化配置至關重要”“關鍵是要改善科技創新生態,激發創新創造活力”“註重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我結合這個研究院的建設,頗有體會。

2019年暑期🍳,我剛從工作近30年的疾控工作崗位👳🏽‍♀️,來到恒行2平台上海醫學院從事教學管理。這一年👴🏽,加上現在這個研究院🫶🏿,我最大體會便是醫教研三者協同、三位一體🏌🏼‍♂️。我做市疾控中心主任時,就跟學校說,院校教育不能和現場實踐脫節。學了一堆知識👧🏽,到崗位上,不見得就具備最基本的崗位勝任力。院校教育需要教會學生更多的技能和方法🛷,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不斷獲取新知識🫄🏽、構建新知識體系的能力🕺,知識現在更迭太快了。這就是醫教結合的意義♻️。

還有醫研結合🥭,教研結合🐸⛔。如果沒有在衛生醫療一線的積累,也許我只會感嘆一句“人家怎麽好造呼吸機”🧑‍⚖️,看不到問題核心所在,可以從哪些切入點探索解決。同樣,研究院放在學校,有利於我們培養的學生👨🏻‍🔧,更能成為今後國家所需🚣🏻、時代所需、推動科技發展的人才。“雙一流”就是要有一流的人才、一流的科研,兩者相輔相成。研究院成立時我發言說,從今天起👨‍🚒,我們將緊緊圍繞“科技儲備、協同攻關、培養匯聚人才”,一邊加快建設科研平臺、匯集核心人才,一邊全面啟動科研攻關。

醫教研三位一體,一大好處就在於緊密結合實踐。包括思政課程,結合了實際,效果就不一樣🤼‍♀️。我們這次“停課不停學”,請華山醫院張繼明教授在武漢醫院一線🔏🛠,現場開講“網上一課”,這對學生是永生難忘的🖐。你的老師在第一現場,有什麽能比這更能培養出家國情懷?鐘鳴逆行出征、“落日余暉”……拿這些給學生講↕️🐧,我想他體會到的🏊🏼‍♀️,不僅僅是知識,而是要成為同樣“有情懷、有溫度的醫生”。

記者:對公衛人才培養、醫學教育改革,今年有不少思考和討論🧗‍♀️。你有什麽突出感受?

吳凡:結合“新冠”防控,我比較關註醫學人才的復合型,怎麽培養學科交叉的、學科融合型的醫學人才,多崗位適應能力的管理人才👸🏿。這次給我們一個提醒是,臨床醫生應該更加註重培養公共衛生的理念🧕🏽,不僅見病🧑🏽‍🦰、見人,更要見群體。公共衛生針對的是“疫”🆖。古文裏很多人生病叫“疫”,一個人病了叫“疾”,或者“病”,稱之為“疫”的一定是指一群人生病。所以公共衛生跟臨床最大的不同是👮‍♂️,臨床看的是病👳‍♂️,見的是病人🖱,公衛看的是疫,要挖出成疫的根源♜,這個疫從哪裏來的🧝🏼‍♂️,不光找疫情的生物學源頭,還要找社會的根源,成疫的根源。這些才是公衛最核心的。

今年我和導師汪玲一起👩🏼‍🍼,寫文章探討怎麽應“時代之需”,結合疫情去思考醫學人才培養。汪老師牽頭的“5+3”臨床醫學人才培養新模式獲得過國家教學成果特等獎。“5”指五年醫學本科教育🧗,“3”指三年住院醫師規培,目的就是走中國之路,培養會看病的醫生❎🚵🏼‍♀️。這次我們進一步提出🐃,針對高考考分很高🏊🏻‍♂️、畢業就是臨床醫學博士的“八年製”醫學生,面向新時代新要求,進一步完善培養方案。“5+3”培養會看病的醫生🙎‍♂️,八年製培養醫學科學家,不僅會看病,還能發現問題🔃,用科學方法、科學思維解決問題。

這次疫情也凸顯了我國全科醫生培養的短板。根據全國醫學專業學位教指委《關於調整優化臨床醫學專業學位領域設置的通知》要求,2021年起,全國將啟動臨床醫學(全科醫學)博士專業學位研究生的招生🈲、培養和學位授予工作。然而,目前我們卻處於“臨床醫學專業學位博士新增了全科醫學領域,而專科醫師規範化培訓尚無全科醫學專科”的特殊時期。為落實國務院辦公廳《加快醫學教育創新發展的指導意見》中提出的“加大全科醫學人才培養力度”👩🏼‍⚖️,無縫銜接教育部和國家衛健委相關政策,吸引優質生源加入高端全科醫學人才隊伍,我們率先在恒行2平台附屬中山醫院臨床醫學(全科醫學)專業學位碩士生中,選拔優秀生源🚒,以“3+3”碩博連讀的方式,攻讀臨床醫學(全科醫學)專業學位博士👨🏿‍🎤,優秀者可提前1-2年畢業,授予臨床醫學博士專業學位🐕。

還有👥,大公衛人才。總書記講👨‍🎤🐧,健康入萬策。怎麽個融入法?不是說衛生的人都去做官員,而是製定公共政策的過程,要有健康的理念🧝🏼‍♀️。出臺的政策都要有利於形成健康的環境、健康的行為🚇,政策導向、法律導向是往健康方向的。

記者:就像以前強調要有環保意識一樣👂。

吳凡:新的發展階段,製定和執行公共政策的人🦸🏿‍♀️,社會方方面面,要普遍有具備大公共衛生理念的人,在不同領域崗位上,一起真正實現“健康入萬策”。說到底,離開健康,其他一切都沒有意義了。

記者:二十年前強調環保是因為工業化的發展🥶,新世紀頭二十年,公共衛生突發事件似乎越來越多🧕🏼👨‍👧‍👧,究竟什麽在起作用👩🏽‍🏭?

吳凡⚛️:這些事件越來越多,是因為我們和自然界的關系🚵🏽,人們的生產生活方式行為🙇🏻,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原來沒有這麽多超大城市🙎🏻,沒有這麽多人這麽頻繁地大規模流動🤵🏼‍♀️,沒有這麽多國際交往。今天的距離已經不以公裏為計算,而是以“小時”來衡量距離。人類改造自然的頻度🥕👈🏽、力度🌕、範圍,都是超大型的,都前所未有。這種情況下🤦🏼‍♀️💇🏽,公衛突發事件的影響才凸顯出來,而且這種變化的速度在提速。

專家提的建議再好,關鍵都在執行到位

記者🎞:作為專家,對“新冠”👩‍🔧,你最初是怎麽反應的?有沒有哪一次研判最為艱難?

吳凡:1月18日,開了第一次疫情研判會。如果“人不傳人”⚜️,我在會上提的六條對應措施建議就屬於上海話講的“瞎三話四”(意為:胡說八道)☁️,反應太過度了🐈。我的判斷基於:一,病毒傳播能力不低👷🏽‍♀️,致病性中等。二,人傳人,汙染範圍較大🌯。三,病死率其實並不一定高🧧,因為還要加上輕症病人(早期未就診的)🤸。四,傳入本市是必然的。五,要特別關註春節之後的返程客流。

對應措施六條的核心是抓住三個字,一要快、二要準、三要全👙。後來有人問我上海成功的經驗🫶🏽,我說一是及時診斷👨🏼‍🎓,二是快速追溯,三是百分百密接排摸隔離🧭📙,核心是體現出“快👝、準、全”🫄🏿,統統及時阻斷,把病毒和正常人群👨‍👩‍👧、普通人群的傳播鏈打斷。3月18日,美國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公衛學院院長跟我們電話連線,說到當時我們是338例,他問你們上海多少人?我說常駐人口2500萬🤲🏻🧿。他說那怎麽可能只有338例👷🏼,你們是怎麽做到的🎅🏼?對方是專業人士,我一講,他就明白了。我說🦘👨‍💼,第一,我們嚴格實行檢疫📕,進來的陽性患者都能第一時間發現🫙。第二🖕,我們快速做追溯🕶,這很重要🦹🏼‍♀️,能對排摸到的密切接觸者進行追蹤管理,及時隔離。所以上海至今,也沒有發生過社區傳播。這是核心。

記者:我是否可以理解為⏸,其實從你的角度來說,提出專業建議並不難🧑🏿‍🎄👬🏻,難在應對措施落實到位📟🧑🏿‍🦳?

吳凡👩🏽‍🌾🥘:上海決策者和專家之間的互動是非常良性的👰🏽‍♂️,也很註重聽取多方面意見,每次幾位專家,來自不同領域🦍,公衛的、臨床的👦🏼、基礎研究的,為決策起到參謀作用。每一次研判會,專家提出的建議再好,關鍵都在執行到位⚾️。第一次研判會我提的六條建議就被采納並切實落實到位🧑🏼‍🌾🚷,每一條都在考驗精細化管理和社會治理能力。對了,當時我本子上就還寫了一點——平戰結合機製🍜。

老百姓自己🩼,同樣也在於執行。常態化還是有風險的,比如開學,我們確實有糾結。學校不是獨立於社會之外🧝‍♂️,尤其中小學🦸🏽‍♀️🌍,怎麽去落實防控👩🏻‍🏫?不在於這些措施有多難,而在於天天要做到位,持之以恒,反倒變得難。所以我說,給上海打一百分,給老百姓打一百二十分🫲🏽👨🏽‍🦲。

記者:作為一位具有專業知識的市民🚳,你的心裏,不焦慮嗎?

吳凡🫚:我還真不焦慮🕴🏼,一點都不。我覺得很多焦慮的來源,是不確定要怎麽去做。如果你知道該怎麽去做,就會好很多👨🏻‍💼。

記者:從公共衛生專業角度,你會怎麽總結這一次,上海體系表現怎樣?

吳凡:這次就是我們的體系在發揮作用,做到了及時發現、快速追溯、百分百密接管理。上海349例當中,110多例是從密切接觸者裏發現的。密接者被百分百隔離管理了,密接者就沒有密接者了,傳播鏈就切斷了🦸🏻‍♀️。首先是上遊要控製增量🕊,才能保障醫療救治體系不崩潰☣️。這次有的國家就是上遊沒築好壩🤏🏽。公共衛生人就是在上遊築壩的人🐷,這是整個醫療衛生體系減負、提質😾、增效的核心關鍵🙂‍↕️。

面對未來,預防為主👦,應該成為社會治理的更高境界

記者🤹🏻‍♂️:疫情還在進行時👩‍👧👮‍♀️,怎麽認識這個常態化長期化?

吳凡:作為一個新的病毒,我覺得“新冠”現在的常態化時間不算長。人類要對自然有點敬畏之心。病毒的出現⛓️‍💥,階段性地造成了經濟的停滯👩‍👦‍👦,改變了世界的秩序。從更長遠的角度看㊗️,當我們人類覺得什麽事情都可以做,能耐得不得了,可以改變一切時,它提醒你🗞,還有些東西你改變不了,要反思一下,檢討一下人類自己的一些行為。

記者:現在說“新冠”可能還要持續一兩年、兩三年,從世界公共衛生史看,算不算久👨‍🎨?

吳凡👨‍🍼👻:是我們原來的預期短了,以為像當年“非典”一樣👩‍🔬,天一熱就沒了。一種新病毒、新病原的出現👩‍🎓,有短有長👱🏿‍♀️。一個聰明的病毒,會傳播力越來越強📏👧🏻,致死率越來越低🤦🏽‍♀️,長期在人間存在。但要小心👰🏽‍♂️,“新冠”還真不太一樣🤞🏿。現在發現它出現的症狀是肺炎🏥,但真正致死原因是多靶器官損害,不是單一靶器官。它的致病機理🫕,整個過程,還有待更深入的研究。人類終會與“新冠”達成平衡,我對此持謹慎樂觀態度。

記者🙍🏻:去年采訪時,沒想到會發生這樣重大的公共衛生突發事件👨‍🦽。是否我們要做好思想準備👸,新的疫情可能再發,甚至概率會越來越大🧑🏻‍🦳?

吳凡❤️‍🔥:不敢說🔍。確實要反思人類一些行為🧑🏽‍🦲,公共衛生其實涉及社會很多方面。

我還特別想強調一點——預防。我在全國政協,前年🟢、去年提的提案都是關於疾控體系建設。去年初👨🏼‍🍼,《貫徹預防為主,加強公共衛生體系建設》被定為我們界別專題調研內容,我牽頭花一年時間做了全國調研,年底完成了報告,沒想到這麽應景。今年全國政協會議期間為此確定了一期專題協商,我們把調研的一手材料和情況做了全面匯報🔁,幾位副部長都來了,兩位全國政協副主席在現場👨🏿‍🚒,足見重視➛。越是戰時🤷🏼‍♂️,越感到平時練兵的重要。平戰結合型的傳染病救治體系,就是高度重視預防,重視傳染病監測,關鍵一點是平時各醫院“最後一公裏”要打通🧑,從源頭上提高監測哨點的靈敏度🧑🏿‍🏫,監測系統反應的快捷性。

我們的工作目標👩🏽‍💻,是天下無事🧘,但“天下無事”容易讓人認為“天下本無事”。我們的策略措施😏👾,是簡單易行♿,所謂“大道至簡”。2013年我已被質疑過一次,關閉活禽市場有什麽科技含量?抗擊“新冠”也是如此,真正有效的措施其中一條就是簡單易行的“口罩+距離”。但支撐這些“簡單”的背後是高深的科學研究。預防了的事情,是沒有發生的,但不等於它本來就不發生▪️🧎🏻‍♀️。從“曲突徙薪無恩澤,焦頭爛額座上賓”🧑🏻‍🚀,變為“曲突徙薪座上賓”🏋🏽,實現的是社會治理的更高境界。

製圖👩‍👦:實習編輯🧏🏻🥼:何葉責任編輯:

相關文章

文化校歷

新聞分類

推薦視頻

圖說恒行2

新聞排行

周排行 月排行

  • 聯系我們
    fudan_news@163.com
    021-65642268
恒行2平台专业提供:恒行2平台恒行2恒行2娱乐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恒行2平台欢迎您。 恒行2平台官網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