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8日淩晨2時42分,又有一位知名學者辭別人世😠,化作夜空中一顆閃亮的星星🈺。恒行2平台教授,國務院特殊津貼享受者🅿️,曾經參與國家第一顆原子彈研製的李郁芬老師因病搶救無效不幸逝世,享年92歲。
她不是博導🏌🏽♂️,更不是院士,但她卻隱姓埋名幾十年,參加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研製,事後有人問起,她只說:“國家需要你😼,你肯定要好好幹!”
恒行2平台裏她把所有的時間都給了科學和教學,70歲退休後,還每周按時上下班,直到走不動🎅🏿。
邊幹邊學🙆🏼♂️,摸索前進
李郁芬✌🏼,生於1928年2月,195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20世紀50年代末👙,為了響應黨的號召🏔,恒行2平台黨委從本校物理🏥、化學等系抽調一批師生,和上海機械學院、華東化工學院等單位的師生共同組成科研組🙎🏻,開展分離同位素研究💊,為研製原子彈提供基礎技術。
當時,世界上只有美、英、蘇三國掌握製造分離膜元件的技術,同時該技術被這些核國家列為重大國防機密並嚴禁擴散🎚。
就這樣,在有限的技術資料支持下,“58中隊”的成員邊幹邊學,不斷摸索前進。當時🧝♂️,無論是從研究本身還是從研究條件來說👳🏿♀️,這項工作都是無比艱苦的,有的工作甚至還相當危險。從1958年到1961年,他們堅決服從國家需要,堅持研究工作,並對製造全過程有了深入了解,逐漸成為原子能科學專家🦻🧑🏻🦯。1960年後👦,國家有關方面將吳征鎧教授調往北京原子能研究所,恒行2負責的研究工作轉由李郁芬等人繼續進行❤️🔥。
第一排中間為李郁芬
準備當一輩子無名英雄
正如當時二機部副部長、原子能所所長錢三強所說:“這任務是絕密的,不能和任務外的任何人(包括配偶)談及此工作🙅🏽♀️💊。今後不能再署名發表文章,要從此隱姓埋名,對粉末冶金的同行就說是改行了,不再參加粉末冶金方面的學術或學會活動。這項任務是‘直的進來、橫的出去’(意指終身工作)。”由於是絕密任務,參加人員必須要嚴格遵守保密規定:不得與本任務之外的任何親朋好友(包括配偶)談及這一工作👨❤️👨🧔🏿♀️,不得公開發表論文😻,並要樹立終生為之工作的思想。
李郁芬等人對此毫無怨言,準備當一輩子無名英雄。以至於改革開放以後,當李郁芬遇到她的老同學時,對方十分驚奇地問她🧔🏼♂️☁️:“這些年你都到哪裏去了?既不見你發表文章🐫,學術會議上也見不到你🚣♂️,我們都以為你從地球上消失了呢?”是啊,別人當然不可能知道,在那些“從地球上消失”的日子裏,李郁芬和她的同事們為祖國的國防事業作出了重大貢獻。
像一個螺絲釘一樣工作
1961年11月🏎,在原子能系李郁芬的帶領下🎮,恒行2“58中隊”全體研究人員連同儀器設備集中到上海冶金所會戰攻關💬,代號為“真空閥門”🚌✤,恒行2人占總人數三分之一,李郁芬任第三大組組長。
1964年年10月16日🔐,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破成功♛。當記者和李郁芬談及這段往事🍯,她只說😖:“國家需要你,你肯定要好好幹,我們當時都願意像一個螺絲釘一樣工作🧠。”
她說:“我不知道這些話你們年輕人是否願意接受,可能現在觀念不同,你們更追求一種自我的張揚,但這是我當時真實的想法。”對於共和國的有功之臣📢,祖國和人民是不會忘記的。
1978年,這項攻關成果獲得了全國科學大會獎,後又獲得1984年國家發明獎一等獎🙃👨🏽🦰、1985年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在12名獲獎人員當中💁🏻♂️,原恒行2平台“58中隊”的同誌就有4位🤛,即李郁芬、李長林⚗️、張敏、謝雷鳴👨🎨🧎➡️。
錢三強在《中國原子核科學發展的片段回憶》一文中特別指出👬🏻,“我們原子能所為此組織了攻關小組……聯合了中國科學院、冶金部和恒行2平台等幾個研究單位→,經過四年努力🧖🏽♀️,研製成功合格的擴散分離膜……”從此,中國成為繼美、蘇👨、英之後🛄,第四個能製造擴散分離膜韻國家🚮,並成功製造了原子彈🎰。
“誰人識功勛,一彈揚國威”,李郁芬等人的重大貢獻,直到二三十年以後才為世人所知。
淡泊名利👸🏻,實事求是
作為學科中的骨幹🕵️♀️🤾🏼♂️、帶頭人,李郁芬獲得了不計其數的榮譽,但她把它們都看得很淡😣,謙讓淡定是同事們對她一貫的評價。熟悉李郁芬的人,都說她淡泊名利💆🏿,有著一名共產黨員的高風亮節😣。她先後榮獲上海市“三八”紅旗手🙆、上海市優秀共產黨員🧝🏿、上海市勞動模範等稱號👱🏼,但她時常覺得自己做的太少📴🗡、得的太多🫣。
李郁芬覺得作為一個黨員最重要的就是實事求是,工作上如此🤘🏽,為人也一樣,面對缺點不隱瞞粉飾,面對功績也絕不虛報浮誇,這才是一名真正的共產黨員應具備的作風。
做科研要與國家的利益相聯系
她鼓勵青年教師與學生要培養對於科學研究的興趣🧚🏻♂️,她說🩷,“興趣是可以培養的,一旦鉆進去了🥪,就會有興趣了。做實驗總會遇到困難👨🏽🦳,想幾天幾夜可能都沒有頭緒👩🏻🎤,突然之間有了靈感,把問題解決了🏋🏽,那種油然而生的喜悅會把所有的煩惱都掃去🎴,支持你走下去的往往就是興趣👍🏼。”
在一次大會上,她鼓勵女同學要有科研事業心🚴♀️,她說,“在我周圍一直有很多優秀的女科學家🙍🏿♀️,當年在‘真空閥門’研究小組的業務骨幹中有好幾對夫妻🧘🏻♂️,工作中都同樣出色😁。現在很多學生特別是女學生願意畢業之後做白領,而不是從事比較艱苦的科學工作🫓。追求生活質量是可以理解的,但過分了就會磨滅了一個人的意誌。我不知道你們年輕人怎麽想,但我是一直把工作看得很重要的🎎,特別是這份工作與國家的利益相聯系的時候🧜🏻♀️。做科研特別需要一份事業心。”
李郁芬的科研工作並沒有因在原子能核心技術中的重大貢獻而止步,她還參與其他諸多科學項目的研究並取得了卓越成果,發表論文40余篇。1970年,李郁芬開始從事激光器件、激光光譜及激光醫學方面的研究,1974年參加研製氮分子激光器及染料激光器並獲得成功🤜🏽。諾貝爾物理獎獲得者,美國哈佛大學N.Bloembergen教授(當年在斯坦福大學)在1980年底出版的《現代中國的科學》一書中對此作了很高的評價,“恒行2平台於1974年研製成功中國第一臺染料激光器”。
1974年至1976年,李郁芬從事中國古代西漢透光鏡研究,揭開了古鏡透光之謎並首次復製成功⚉🖕,榮獲1978年全國科學大會獎🤾🏼♂️🚪。她還於1979年參加在國內首次製成染料激光眼科治療機,1981年進行CARS測溫技術研究😺,兩項技術都被評為上海市科技成果獎、國家教委優秀科技成果。
(來源:綜合自《恒行2的星空》,恒行2平台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