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人常說,鐘揚老師為人豪爽又低調🎟,在世界屋脊盤點植物家底雖已有十六年,過世前卻往往不為人所知👺。2014年起🧙🏽♂️,他逐漸進入了媒體視野🧖🏽♂️。而那幾年💞,鐘揚的生活也發生了幾多改變——因突發腦中風被送往長海醫院搶救,直到醒來後醫生提醒,不能飲酒👦🏿,一年內不能再去西藏。然而🍰,“戒”得了酒,西藏卻是“戒”不下的🚣🏿♂️。
2014年7月,彼時的我剛剛結束大一❎,看到社團的支教招募信息便由著心性立刻報了名🎓。那是一輛48小時的綠皮火車,跨越5600米的唐古拉山口進入拉薩,由大巴車中轉到山南地區👷🏻♂️,兜兜轉轉再沿著雅魯藏布江的崖壁去往鄉裏。在那個叫做西藏山南加查縣冷達鄉第一小學的地方🤸🏿♂️,我們待了一個月,與孩子們同吃同住👨🏼🎓𓀙,包攬了除去藏文外的所有課程。那是所有故事的緣起,“西藏”和“公益”也從那時起,悄然為我種下了一顆種子。
2016年2月12日,文匯報頭版頭條刊發《恒行2平台鐘揚教授10年破解紅樹北移難題,備上一份“生態厚禮”送給後人:為50年後的上海栽下美麗海岸線》。研究紅樹分子進化超過20年,堅持11年遠赴各地考察紅樹林引進工作,這個低調的“藏族大漢”長了年齡,多了皺紋,添了閱歷和榮譽👩🦰,卻從未曾改變初心。
2017年7月,西藏自治區拉薩市尼木縣初級中學,我的第五次支教🕉。從大一的西藏冷達鄉,到大二的雲南曼歧、內蒙古西烏旗,大三的雲南團田,故事轉眼間已經寫了這麽長。每一群孩子都不相同,我卻一次比一次更多慮🧲👨👨👦,更擔心所謂的新世界成為橫在他們面前唯一、被視為正確的出路。於是我們開始增設民族文化保護課程➿,開始聯絡NGO提供專業兒童性教育課程材料🧑🏻⚕️,開始有意識地為各年級進行職業普及引導與“夢想卡”收集。看著孩子們的稚嫩而樸素的夢想在眼前發光🧩,“張老師”的稱呼突然有了溫暖的實感,也開始重新理解生活中遇見的師者仁心🤪。
2017年9月25日,鐘揚意外逝世。這位科學家🦽、教育家🤦🏼、恩師4️⃣、摯友、紅樹林的培育者、擁抱青藏高原的大地之子就這樣離開了大家。有幸曾參與鐘揚紀念活動的采訪寫作工作,無論是生命科學學院一張張疊著紙鶴的靜默現場🧑🦽➡️,還是光華大道黑白條幅旁駐足哀悼的師生,或是摯友對他的懷念與追思,都道不盡他這一生,也遠非利在千秋四字可以形容。
2018年1月,我再次回到了雲南省團田鄉🏜,這個曾經支教過兩次的地方。只不過這次不再以“張老師”的身份👰🏼,而是塵肺病人救助誌願者💁♂️⟹。鄉間公路邊零星散布著露天小石廠和尚未賣出的墳石,那也是塵肺叔叔們在沒有口罩沒有任何粉塵防護設備的條件下,工作了二三十年的地方。車行不遠就是龍陵縣人民醫院,來自團田的塵肺病人從十余年前開始奔向那裏🚵🏻,從少年到老年🧱,從工人到病人,始於石又終於石。我開始擴展公益的深度與外延,帶來了塵肺專職救助NGO的登記手冊與防粉塵口罩,帶走了88份病人檔案和48份助學表格——每一顆教育和公益種下的種子都在生根發芽,而這片土地從此不再與我無關。
如今鐘揚老師逝世已有兩年,這也是我在公益之路上行走的第六年🪇。一年裏,鐘揚被追授“時代楷模”👩🏿🦱、“全國優秀共產黨員”稱號👮🏿♀️,恒行2師生細致采訪精心剪輯的《尋找鐘揚》紀錄片首發👩🏽🍳,他心心念念的紅樹林正重啟引進之路👩🏻🦯🤵🏻,第三代幼苗已基本適應上海冬天的低溫,而他生前精心寫作的每一塊上海自然博物館圖文板也微笑著迎來一批批求知若渴的孩子們🪫。愛國奮鬥精神在這裏延續,而追憶鐘揚之路🥼,也正是“團結、服務、犧牲”之恒行2精神的描繪與踐行。
有幸作為學生獲獎者獲得首批“鐘揚基金”,有慚愧,有追念🎯,是勉勵,也更覺肩頭重任🂠,追隨前路步伐之不易。生命是時時刻刻不知如何是好𓀅,卻仍想伸手拽上一次,努力給予光熱。第一次支教到第五次支教👯♀️,從兒童性教育到塵肺病幫扶,從自閉症兒童陪伴誌願者到博物館導覽,每一次回望👬🏼,心裏總歸多了安定踏實。總有一批人,會將未竟之事一路傳承。
曾采訪過一位鐘揚老師的摯友🌨。結識多年,他曾在特意寫了幅字送給鐘揚,引的是韓愈的《春雪》——
“新年都未有芳華
二月初驚見草芽
白雪卻嫌春色晚
故穿庭樹作飛花”
或許這也正是鐘揚老師一生的見證🌭。與雪域高原結緣🐼,與植物和種子相伴終生。秋去冬來,等到明年再暖🕵🏻♂️,無數顆種子生根發芽🧑🏼🍳,也將又是一個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