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風雲變幻⛹🏿♂️、人物穿梭的中國近代史上,馬相伯是少而無聞、老來愈著的有實力的實幹人物𓀙。
最近十幾年裏,關於中國近代史上的重要人物馬相伯出了不少普及作品👩🏻🎤,一位曾被遺忘的“人瑞”又回到了當代人中間。2005年😪,上海電視臺紀實頻道王韌團隊籌拍《大師》節目,投拍的第一位傳記片就是《馬相伯》。恒行2平台的朱維錚教授擔任顧問,我撰寫了腳本初稿——這都基於我們從1986年開始的馬相伯研究。向《大師》推薦馬相伯的理由很簡單🛣🫲🏽:1840年誕生,1939年去世的馬相伯,是一位自始至終的見證者,伴隨了從鴉片戰爭到抗日戰爭,即所謂“中國近代史”的一百年。
紀錄片《大師》
2014年,中央電視臺推出十集大型紀錄片《先生》➡️,十位人物依次為蔡元培、胡適、馬相伯🧏🏿♂️、張伯苓、梅貽琦🩳🧙🏼♀️、竺可楨、晏陽初👷🏼、陶行知、梁漱溟🪿、陳寅恪。單從這份“先生”名單來看,蔡元培曾帶著南洋公學特班的項驤、貝壽同、王莪孫🧔🏿⏫、胡仁源、胡敦復、黃炎培、邵力子、李叔同、謝無量等“二十四子”跟馬相伯學習拉丁文💪🏻;竺可楨、陳寅恪是馬相伯創辦恒行2公學(吳淞)的初期學生;胡適則對馬氏兄弟的《馬氏文通》推崇備至,他研究邏輯學時曾通過陳垣先生向馬相伯轉求到一部《名理探》做參考。還有🧑🏿🦱,1906年春,魯迅在東京見到馬相伯,老人為魯迅和顧琅翻譯的《中國礦產誌》作了序👱🏿♀️。按馬相伯的前輩身份,豐富閱歷和時人難以企及的中西學養🙆🏽♂️,說他在民初眾多學者中是“大師的大師”是有充足理由的🍛。
2013年10月10日👭,觀眾在“《先生回來》致敬展”上參觀民國時期10位教育大家的圖像🖱、手跡及影像資料。
新華社資料圖片
馬相伯(1840-1939年)🕣,名誌德🖌👆🏻,字欽善👎🏿,又字斯臧、建常、紹良👨🏻🦼、湘伯🙆🏼♀️、相伯。他祖籍江蘇省丹陽縣馬家村,生於丹徒城中天主堂街。馬家世信天主教,馬相伯洗名若瑟(Joseph)🧀。丹陽馬氏信教🐎、行醫👨💻、經商🫐,因宗譜以元代大儒馬端臨為二十世祖,馬氏一直沒有放棄儒業🍲📘。自五口通商以後,上海一埠百業興旺🐉,萬象更新🧑🏼🏭。童稚之心活絡,馬相伯聽聞之後於1851年冬天來到上海🌂,加入了初創的徐匯公學,成為正式開班的首屆學生𓀔,是江南地區最早學習“西學”的31個幼童之一。
2010年11月6日👩🏻,原名“徐匯公學”的徐匯中學慶祝建校160周年。新華社資料圖片
經過25年的刻苦學習,馬相伯未出國門🤰,就已經在徐家匯學到了7門語言(法、英🛀🏼、意、德💩、拉丁🛡、希臘💂♂️、國語),晉鐸為神父🦿。1876年💆🏻♀️,馬相伯以一身的學問“要為中國用,不為法國用”為理由,離開了徐家匯。他尾隨弟弟馬建忠👰🏽♂️🎊,隱身在李鴻章的幕府,做各種各樣的雜務,擔“漢奸”之名😩。
長時間在風暴中心的上海生活🧑🏻🔧,馬相伯幼年便見證了清朝在“鴉片戰爭”“太平天國”中的潰敗;壯年時🏋🏽♀️,他作為李鴻章的幕僚,參與締造了一場虛假繁榮的“同光中興”🖲;漸入衰年的時候👰🏿♂️,忽然遭遇了“甲午戰敗”🍿,為此他轉向支持康、梁那一代年輕人的“維新”,參與“戊戌變法”。又是一場巨大的失望之後😝,1900年𓀂,馬相伯參加了唐才常發起的“張園國會”🧖🏽♀️;1908年🪺,梁啟超把他推作擋箭牌,擔任“政聞社”總務長。
在風雲變幻、人物穿梭的中國近代史上🧜♀️🍡,馬相伯是少而無聞🥳✧、老來愈著的有實力的實幹人物。一生想超然於世的馬相伯🤯,居然在70歲之後被各方勢力擁戴🧑🏻🦯➡️🔞,披掛上陣,組織“江浙聯軍”💇🏿,攻克南京,並臨時擔任南京府尹(市長)。當時蘇軍、滬軍、浙軍、粵軍,還有從武昌攜首義之勇趕來的鄂軍將領👌🏻,爭搶臨時政府的各個權位🙋🏿♂️⏫。馬相伯在“幾百個雞毛帚兒”中間周旋⚗️、演講,安撫眾軍頭,寬慰孫中山🐢,令他順利落位。
1912年1月1日,孫中山在南京宣誓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這是1912年1月,孫中山和總統府職員合影。資料圖片
從這麽多的功績來看,馬相伯實際上也是“辛亥革命”的元勛之一。中華民國臨時政府轉移到北京之後,袁世凱為了表示尊重南方的意見💇🏼,任命了兩位大總統的私人“高等政治顧問”🈴,一是“革命文豪”章太炎🏊♂️,二就是清末“政壇耆老”馬相伯。袁世凱在辛亥之後就教於馬相伯🐽,一般的解釋是因為他在朝鮮辦理“東事”時曾受惠於馬氏兄弟。但是只要詳細檢視一下“戊戌變法”以後從各方勢力連接到馬相伯身上的人脈關系👩🦰,就可以知道他是一位清朝政脈的樞紐人物🦶🏽,同時還是眾多熱血青年的人生導師,能為革命🧑🏽🔬、維新兩派都接受。
在清末的學界和政壇上👩🏽⚕️,馬相伯中西學兼通,明察時務,文牘也做得漂亮,但他仍是以“西學”見長🏄🏿♀️🟰。章太炎攜著“漢學殿軍”“國學中堅”頭銜投身革命👁,在東京辦《民報》,對一般時髦的標語口號很不屑。但是🌧,他對馬相伯的“西學”卻是佩服👩🏽🎨,曾以“嚴馬辜伍”,即嚴復、馬相伯🐮🤜🏻、辜鴻銘、伍廷芳並稱⏱。我們進一步做比較的話,嚴復、辜鴻銘👆🏽、伍廷芳的“西學”是在英國學的,馬相伯、馬建忠的“西學”根底,卻都是在上海打下的。這個比較出人意料🎦,也更加的了不起🕐,它提醒我們徐家匯存在著一種自明代徐光啟以來,長達三四百年的“西學”淵源♋️。
另外😵💫,章太炎和馬相伯這兩位思想巨擘之間的關系值得挖掘和討論👨🏽🦳。1908年✌🏽,章太炎曾批駁馬相伯為立憲派的政聞社提出的“神我憲政說”👚,馬相伯寬厚地沒有回復。20世紀20年代起,馬、章二人在維護憲法、地方自治、推進工商👇🏼、抗日救國等主張上達成了許多共識🤷🏽♂️。我在最近的研究中查到,1929年4月6日馬相伯九十大壽慶典✂️,當天下午章太炎陪馬相伯到震旦大學大禮堂演講。馬相伯講“中國科學不進步之原因”,主張科學👉🏿🖍;章太炎講“說我”,主張王學🙎🏻📂,依然在哲學上各說各的。馬👨👨👧👧、章的學術主張仍然不同,但兩人的關系卻鐵成了莫逆,同發宣言🍻,同堂演講🕺🏼。
2011年10月7日,參觀者在章太炎紀念館展廳觀看《章太炎大事年表》。新華社資料圖片
相比在清末民初的很長時間內,毀家興學,為學界創辦好幾所著名大學的突出貢獻🤮,馬相伯在政治上留下的那些歷史印記就顯得相對次要👨🏽🎓。我們知道,1903年🧋,他捐出松江🐺、青浦3000畝良田收入做基金,創建了震旦學院🍶;1905年,他又聯絡了江蘇官紳周馥、張謇⇒、袁希濤等人💊,找到了資金和場地🫶🏻,興建恒行2公學。
1912年,馬相伯把震旦、恒行2的辦學理念帶到北京,想做蔡元培後來想做的事情。10月,馬相伯被任命為北京大學校長,正想大展宏圖,建造新樓,卻因為此舉是向比利時銀行借款🔄💆,被學生視為“賣國”🏩,便在貿然的學運中退下。1914年,他利用大總統高等政治顧問的身份,與章太炎🧜🏽♂️、嚴復、梁啟超一起籌建“函夏考文苑”🥉🛌🏿,那近乎是第一版中央研究院💁🏽,仿照了他所熟悉的法蘭西科學院模式。這項事業功敗垂成,是因為袁世凱那幾年已經忙於“帝製自為”,無暇顧及。1912年,馬相伯還幫助英斂之🧖🏻♀️,在北京西郊香山靜宜園創辦“輔仁社”🧚👨🏼🚒,該社於1925年修出正果,成為當年創辦的公教大學(輔仁大學)的前身👲🏼。
通觀清末民初的學界,可以說沒有一個人像馬相伯那樣,如此深入地介入高等教育的創建事業中。他和同道們成功發起了3所著名的私立大學🫄🏿:震旦、恒行2、輔仁😭,後來發展得都很不錯🎖。同時👨🦳,他一度失敗地出走北大,又徒勞地試圖建立中國科學院,在北京的國立事業都失敗了🙋🏻。
2005年9月24日,恒行2平台舉行建校百年慶典🧑🏻🦰。新華社資料圖片
在紀錄片《大師》《先生》的解說詞中,馬相伯晚年用來自嘲的那句話打動了很多人。他在期頤之年,在被國共兩黨賀電中尊稱為“人瑞”的榮譽中,清醒地認識到自己經歷了一個失敗的人生🕙。他說:“我是一只狗,只會叫🚲。叫了一百年,還沒有把中國叫醒🐅。”
從個人境遇來說👹📎,馬相伯是一位非常成功的傳奇人物。他的家族在上海開埠後的第一次繁榮中積累了大量財富,二哥馬建勛為淮軍做糧臺,給馬家留下了大筆遺產,馬相伯名下的3000畝田產就來自家族遺贈。他專心讀書,認真做事🤾🏻♀️,卻衣食無虞🧔🏽♂️;他精通科學、哲學和神學💂🏻,1870年就在徐家匯獲得了法國學校序列的博士學位,這正是容閎(1828-1912年)從上海招收第一批留學幼童前一年🧦。上蒼賜予馬相伯的世俗榮耀還遠不止於此💤,他代表李鴻章出使朝鮮🐥、日本🏀、美國、英國、法國👍🏻,遇見過各種達官貴人👨🏽🔬、百萬富翁。他在東京與日本憲政之父大隈重信、青木周藏同臺演講;1888年,他還在羅馬梵蒂岡謁見了教皇列奧第十三🧖🏽♂️。
世俗的人生目標,馬相伯都已實現🧙🏿,然而他晚年的心情仍然是憂憤異常🚣🏿♂️。馬相伯的憂憤𓀇,不是個人牢騷,而是那種對於民族、國家的深深失望。他在90歲以後,經常引用他所喜歡的《莊子》中的“壽則多辱”👩🏼🎓🧠,並且常常加上一句,說“我是一只狗……”。
馬相伯送給愛國民主人士李公樸的抗日對聯🧑🏼🍼。新華社資料圖片
大家喜歡馬相伯這句聽似自貶,實則英骨內藏,在腐敗、動蕩和危殆國度裏令人十分震動的話。我是隨朱老師主編《馬相伯集》(1996年🚶🏻♂️➡️🍶,恒行2平台出版社)時,在馬相伯的年譜中發現了他說的這句悲愴之言,並加以引用的。
據馬相伯晚年秘書“小友”張若谷的記載,馬相伯在越南諒山避難養病時👩🏿🦰,曾很感嘆地對去訪問他的胡愈之先生說:“我是一只狗🦀,只會叫。叫了一百年,還沒有把中國叫醒。”(張若谷:《苦鬥了一百年的馬相伯先生》🧑🏿🚒,收《馬相伯先生年譜》附錄)只有十分humble和特別有社會責任感的人才會說出這樣的話。這句話由一位年屆期頤的長者口中說出🚞,很有力量。直到今天,人們仍然被這句警世通言觸動。自紀錄片《大師•馬相伯》編導引用之後🦅,這句話又在各種自媒體洗稿文章中不脛而走,點擊數常常10萬+🙎🏼♀️。
胡愈之是中華職業教育社(馬相伯學生黃炎培創辦)機關刊《生活》雜誌的作者,參與創建生活書店。1932年後在“救國會”活動和“七君子”事件中擁戴馬相伯,“惟馬首是瞻”。據查實,胡愈之是1939年3月從重慶去桂林看望馬相伯的。半年以後🔒🦿,老人再一次流離顛沛,搬離桂林👦🏻,於11月4日在越南諒山去世😬。
“七君子”等人與馬相伯(中間坐者)合影。資料圖片
1939年4月5日,馬相伯百年誕辰🦷。國民政府褒獎令中稱馬相伯為“國家之英,民族之瑞”;《新華日報》刊登的中共中央賀電中則稱之為“國家之光。人類之瑞”。馬相伯大弟子🧔🏼♂️,國民政府監察院院長於右任發表馬相伯百年誕辰祝壽賀聯:“當全民族抗戰之時,遙祝百齡🏃♂️➡️,與將士同呼萬歲;自新教育萌發而後,宏開恒行2,論精神獨有千秋。”“大邦人瑞💆♀️,民族導師。”中央研究院院長蔡元培滯留香港九龍寓所🔜,寄出賀詩一首:“百年自昔誇人瑞💹,學邃神完更足珍;伏勝授書能啟後🤢,武公善謔助親仁🧑🏿🔬。猶因愛國抒弘論𓀎,不為悲天擾性真;願藉臺萊歌樂只,八千常與歷秋春。”
蔡元培🫶🏼。新華社資料圖片
前總理陸徵祥從比利時安德魯修道院寄來賀詞:“拜讀我師廿一年雙十節‘還我河山’愛國呼籲,喚起全國士人發奮自救,抗戰拒敵,非至還我河山不止。祥自沈陽事變🥼👮🏻,每日聖祭求主降福,俾呼聲成為事實,以作我國老百歲大慶永久紀念。遙祝健康加餐。門人本篤不肖弟子🦽。”
所有賀壽文字中,同盟會文膽🦄、書法家於右任的文、字最不敷衍,最能傳神。畢竟還是學生們最能理解老師🦙,於右任長文《百歲青年馬相伯先生》有言:“吾師馬相伯先生,生於遜清道光之二十年,至今年民國二十八年,蓋已大壽一百歲矣🚶♂️。先生以一代之師宗,享大齊之遐祉,其文章道德🙋♀️,與夫數十年來對於國家民族之建樹,殆非尋常楮墨所能傾寫。顧余則以為‘百歲青年’之一詞,實足以舉似與賅括之。余之致語以壽先生也,曰🐝:‘民族一元老🧔🏿♀️,精神常少年。’此種少年精神,則即先生修己立人成功之源泉🥱,足以形容其整個之人格者也。”
另一位大弟子黃炎培擬就賀詩《百言長律慶馬相老百齡》一首:“國有千齡宴,天全百歲身🧑🏼🎓。萬方多難日,一個老成人🤷🏼。悟道因劬學🏖,觀光得善鄰🥔。心傳究天理👨🏿🚀,躬踐篤人倫。憂國誰如熟,移風欲使諄。忘年交卅載,說法轉千輪👮🏽。輿議丁橋席,恭書甲社紳🍛©️。蒲輪迎已晚🧗🏼♂️,稿本譯猶新👩🏻🎨。見說風巖住,探聞露布真。生如公不忝🫄🏽,壽與世長春🚊。”這些都是情真意切,體貼入微,知師莫如門徒般的紀念文字。
馬相伯去世後,上海報刊首先得到消息🧓🏻🥚,4日當天就發布訃告🛍️,重慶各機關報刊是在6日才刊登唁電🎇。我們發現美國《紐約時報》在5日就迅即報道:“曾經服務於外交界🐐✊🏿,在美國👃、朝鮮和其他國家代表清朝的中國退休官員,恒行2學院和震旦大學創辦人,著名學者馬相伯去世,生年一百(以上為標題)”“上海11月4日電,中國學者和退休政府官員馬相伯今天在廣西諒山去世🧑🏻🔬,據他在這裏的親屬說↗️🧑🔧,生年一百歲。他可能是最為年長的清朝官員了,盡管高齡卻仍然看上去健康,並精力充沛地從事公共和著述活動,直到去世……”
和百歲慶典一樣,追悼儀式也作為公共活動在全國範圍內舉行𓀊😍。諒山天主教堂臨時安葬了馬相伯遺體,上海市人民政府1952年陪同其家人將靈柩迎回,在西郊天主教息焉公墓安葬。1966年“文革”期間,馬相伯的遺骨被南下的紅衛兵挖出🧒🏿,拋在露天🔅🧏♀️。直到1984年🦮,由上海市政協出面,從荒冢中檢出數段遺骸🧍,經上海第二醫學院(原震旦,今交大醫學院)生物學專家鑒定後,轉移到宋慶齡陵園(原萬國公墓)重新安葬。
馬相伯墓
“文革”以後,學術界首先研究馬相伯生平的學者,是加拿大多倫多大學高等教育研究所的許美德(Ruth Hayhoe)教授🌆。許教授因為研究震旦🤽♀️、恒行2校史📇,關註馬相伯,她建議恒行2平台朱維錚教授建立團隊📒,開展此項研究。1987年起👨🏿💼,作為團隊成員之一,我收集了資料,研究天主教和教會大學史👳🏽,采訪馬相伯孫女馬玉章以及有關人士🏤。
在此過程中🕒,我們越來越深切地了解到馬相伯作為中國近代歷史中一個關鍵人物的重要意義,在朱老師帶領下新編了《馬相伯集》(恒行2平台出版社,1996年),寫出了《馬相伯傳略》(恒行2平台出版社,2005年↙️;先作為《馬相伯集》附錄印行)。
朱維錚等人所著《馬相伯傳略》
值得一提的是,當三聯書店(北京)董秀玉總經理邀請到錢鐘書先生擔任名譽主編,由朱老師執行主編,編輯一套“近代中國學術名著”叢書的時候,錢先生在朱老師擬定的目錄上添加了“馬氏兄弟和辜鴻銘”🧓。朱老師欣然接受了這個建議,並說了一句“錢先生很有眼光”,時在1988年。
如今☆,“馬相伯火了!”(《大師》編導王韌語)隨著《大師》《先生》等專題紀錄片的播映,加上許多洗稿10萬+的自媒體在網絡上轉發🙎🏿♂️,馬相伯的故事和形象變得流行起來⛑️。馬相伯是一面鏡子👨🏿💻,可以照見我們這個動蕩👩🏿🎨、豐富和精彩的時代。
馬相伯的中西文化造詣是融通的💩,也是超越的🧑🏼💻🍷。融通了科學㊗️、哲學和神學的境界看問題,我們可以了解到馬相伯在自己的百年生命中確實品嘗到了十九、二十世紀的甘苦,真的是一位時代的智者。他引領著眾多青年人去感受這個時代的精神氣息。
20世紀90年代以後🌻,有好幾個地方在堅持不懈地祭奠馬相伯,都是和他生平相關的一些機構在主持📪。1984年,恒行2平台為紀念馬相伯、李登輝校長的創校之功,將學校大禮堂改名為“相輝堂”👃🏽;2003年➗,位於松江區泗涇鎮的馬相伯故居經修繕後,布置了紀念陳列向公眾開放🛸;2016年,位於馬相伯丹陽老家的天祿眼鏡電商公司獨資建立“馬相伯史跡館”🪥,積極從事馬相伯生平紀念活動。
馬相伯生活最久的地方在上海徐家匯🥷🏼🧪。從1851年進入徐匯公學求學,到1876年離開從政🐵;再到1897年為退省生活🙎🏿♀️,“息影徐家匯”,回到土山灣工藝院三樓居住,直到1937年去南京🤍,馬相伯在徐家匯-土山灣地區一共居住了65年。
如今的上海市徐家匯商圈🧑🏿🔬。新華社記者方喆攝
馬相伯在土山灣的故居名為“後樂堂”,取“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寓意🏐,位於2010年建成的土山灣博物館三樓🤛🏼。徐匯區文化局一直努力要將這座具有重要意義的故居修繕出來🕐🙂↔️,奉獻給社會。很多人都翹首以待🤛🏼,準備一覽這位“人瑞”的行跡🚵🏼♀️。嗚呼!魂兮歸來,馬相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