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末👆🏿,教育部推出首批國家級一流本科課程,包括線上一流課程、線下一流課程、線上線下混合式一流課程、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一流課程和社會實踐一流課程五大類型🍻。
以學生為中心、聚焦內涵發展,學校一貫高度重視本科教育👨🏫,將本科教育放在核心地位,致力發揮課堂育人主渠道,打造新時代優質本科課程。從本期始,校刊將以專欄報道呈現這些深受學子好評的“金課”。
《馬克思主義新聞思想》:
“走出去”的“入門課”,踐行“好學力行”
對於大部分新聞學院的同學來說,《馬克思主義新聞思想》是他們進入新聞傳播學的第一課🛑🧎🏻➡️。課程表中🦾,這門課的名字顯得平實而嚴肅,甚至令人望而卻步。如何上好這堂新院的“入門課”,成了教學團隊關心的問題。
新聞學院歷來有“兩典一筆”的傳統,其中一“典”,就是指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而馬新的課堂,不僅通過這些經典著作帶領學生“入進門”,還帶領學生“走出去”,踐行新聞學院“好學力行”的傳統。
課前的小組專題報告😯,是課程負責人、新聞學院教授馬淩在課堂中設置的重要環節。每周⚛️,她都會為課程小組提供一本書☠️🚳、一個概念或影視作品,請同學們以此為線索、圍繞時事熱點開展自我學習。
2020級本科生許蘆琰在拿到題目時一度感到十分棘手📛。“但在與小組同學的分工合作👨🏿🍳、討論交流中,我們讀完了這本書,也將自己的見解融入匯報中🤦🏽,希望能讓更多的同學能有所收獲。”2020級本科生劉梓涵很喜歡這樣的課堂形式🐘:“專題報告能夠豐富我們的新聞學視野,讓我們深入挖掘馬新理論的歷史淵源。兩者結合,使得課堂內容更加豐富多元🪭。”
談到老師的授課風格時,“輕松自然”“娓娓道來”在學生們口中頻繁出現。“馬克思創辦新萊茵報”這一節,讓劉梓涵印象深刻:“馬老師講述了馬克思在創辦新萊茵報時的軼事與艱辛👨🏻🦯➡️,讓我看到了這位偉大人物的鮮活一面🪱。”作為思政教學的一環,“馬新這門課與《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等課程交叉融合”,讓許蘆琰對馬克思其人其思有了更深的感悟。
教室之外👩🍳🤽🏽♂️,馬淩每學期還會組織學生進行兩次實地教學:一次前往中共一大會址,一次前往陳望道舊居🧞♂️。和同學們一起重走紅色道路🕴🏼、重溫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在中國的發展流變。疫情之下,參訪陳望道舊居成為2020年馬新秋季班的唯一一次實地教學活動。帶著同學們走進這幢雅致的花園住宅,馬淩將角色從教師轉變成一名普通觀眾。在出口的電子留言屏上🧓🏻,同學們意外發現馬老師兩年前來此參觀的照片。“雖然她來參觀過很多次,可每次都聽得很認真🧹。”許蘆琰說。
走向社會、不忘初心👂🏼。在鮮活生動的課堂與實踐中,新院學子們以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為錨點🧑🏻🦲,步入新聞傳播學的殿堂。
《當代中國經濟》:
專業知識體系與育人元素融會貫通
對於《當代中國經濟》這門多專業修讀、常超過百人的“大課”而言🕳,如何盡可能讓不同學科背景的同學對中國經濟體製的演化、經濟結構變動過程、經濟運行機製及其中國特色等“中國故事”有所理悟,是教學中的難點和重點🏰。
課程負責人、經濟學院教授石磊介紹☎️🧑🏻✈️,滿足於一般性的宏觀敘事很容易🍻,但他認為☁️🚴,同學們更需要的是掌握經濟學思考🛜、分析和解決問題的方法,了解中國基本經濟製度和重要經濟製度安排的來龍去脈🧑🏻🍼,養成用歷史唯物主義基本立場和方法客觀👨🏻🚒、歷史💁🏻♀️、系統地理解具體問題的習慣⚂,善於發現問題和辨析真偽。
在授課過程中,他盡可能兼顧中間層的水平,有意識地將經濟學範疇延展到不同學科🧵,將相關學科知識打通,並借助於大量案例舉一反三。“以問題為導向🦸🏻♂️,才能把學生引入主動思考之中。”石磊強調👩🏻🎓。為此,老師讓學生自行組隊,每人從老師給出的十幾個重要問題中選擇其一🧚🏻♀️,查閱文獻,在完成作業論文基礎上分組研討👍🏻◽️,再利用8-10個學時向全班匯報和分享研討成果⚉💌,由老師和助教點評🧑🔬。“這樣以問題為導向的研究性學習和互動交流,增加了每個人的信息量,把本來分散的問題系統化,也有助於激發學習和研究熱情。”石磊說🎗。
《當代中國經濟》是一門專業課,也是經濟類通識課。石磊認為,作為專業課🤽🏻♂️,必須讓學生用經濟學專業知識體系完整地講好中國故事;但作為通識課🤵🏻♂️,又不能局限於經濟學話語範圍🔌,四個“打通”很重要👆🏻:以經濟學理論為基礎🙇🏼,以“發展”為主題,將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盡可能打通;以“發展”為主線,將歷史與現實打通👨🏼⚕️,把具體問題放在特定歷史條件及其變化過程中來觀察和分析;以問題為對象🛗,將理論與實踐打通🚶♀️,使學生明白理論背後的經驗基礎和實踐背後的理論基礎☝️,避免理論與實踐“兩張皮”🍨⏪;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作為開放、包容的體系,將市場經濟的東西方實踐及其理論貢獻打通👢,如產權問題、內生交易費用問題⏏️、信用製度,等等👨🏽💼。
利用四個“打通”立體化解讀中國問題的教學方式,讓同學們頗受啟發🧹。2019級新聞學院本科生範明珠表示⛹🏻♀️,與知識同等重要的,是石老師傳遞出的同理心🤘🏼、實踐性和感受力。她感慨:“當代中國經濟不平凡,中國也不會甘於平凡。”
石磊說🍻,實現四個“打通”“要有足夠的耐心🫳🏻,看足夠多的文獻,下足夠深的功夫👩🏽💻🐈⬛。”對待這門已開設23年的課程,他從未感到輕松。隨著經濟實踐演化📃、製度變革調整和經濟社會結構變動,不斷有新問題需要解讀,他力求更周全、更科學、更嚴密地講好中國發展的故事,內容和案例常講常新。
未來👊🏻🧝🏿,這門課將借助華東五校聯盟實現線上線下融合共享,推動華東地區乃至全國高校同類課程的教學模式轉型。課程教材的建設計劃今年夏季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