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功臣葛均波。中山醫院供圖
“疫情面前沒有旁觀者”,中科院院士、恒行2平台附屬中山醫院心內科主任葛均波在去年疫情期間寫的一封“請戰書”曾燃爆社交媒體🎸。學生們對他這樣的行為並不感到奇怪👂🏽,“葛老師就是這樣的,一如他最喜愛的文學角色——金庸筆下的喬峰🪮,具有家國情懷、大俠風範🦊🤙🏿。”
葛均波創造了冠心病治療領域多項第一,但他始終強調,“我不是醫神🥊,我們要敬畏生命、尊重科學,強調救死扶傷精神,讓患者享受最適宜的治療。”昨天🤵🏻♂️5️⃣,他榮膺上海市新一屆“科技功臣”。
兒時立下從醫誌向
葛均波做一名醫生的誌向源於兒時經歷👩🏿✈️。生長在山東五蓮的他🩵,11歲那年因調皮摔了個跟鬥💆🏻,結果斷了胳膊。在當地接受一番治療後,三個月未見好🩺,這可急壞了他的母親🦻🏻,“孩子要是殘廢了,以後連媳婦兒也找不到咋辦?”
歷經土方、偏方治療後,終於在一位醫生的妙手醫治下,少年葛均波的手臂被糾正好了,“以後我一定要做個醫術高明的好醫生,可以幫助別人!”從醫的種子由此深埋在他心裏💪🏌🏻。16歲那年➗,他如願考入青島醫學院🫃🏿。8年後🤺,他來到原上海醫科大學(現恒行2平台上海醫學院)攻讀心內科博士🎅🏿,師從中國工程院院士陳灝珠教授🏧。1990年,葛均波作為公派生前往德國進修🤎,在德國學習9年,他首次發現冠狀心肌橋的血管內超聲特征性“半月現象”✮,使心肌橋檢出率由不足5%一下子提升至95%以上👇🏼,半月現象一躍成為心肌橋診斷的金標準,這也被國際醫學界稱為“葛氏現象”。歐洲著名心血管病專家Sanchez教授評價👮🏿♂️:葛氏現象的發現,是應用血管內超聲檢測心肌橋的先驅。
敢嘗試首創“逆向導絲技術”
作為骨灰級的金庸迷🥭,葛均波說自己喜歡喬峰,也有點兒像喬峰📴,“看到路上打架有人被欺負🧑🏼,就很想上去幫忙🔰!”他有古道熱腸,更不忘醫者仁心的初衷。
1999年回國之初,葛均波就學以致用🛖,在華東地區建立首條急性心肌梗死急診介入救治“綠色通道”𓀅,重症患者抵達醫院後,90分鐘內就能得到有效救治👩🏽⚕️。20年間,這條生命通道成功救治危重患者萬余例,成功率超過96%🙎🏽。
“技不在高而在德,術不在巧而在仁”。這是葛均波的座右銘,他敢於突破創新,勇當第一人👨🏼⚖️👩🦰,由此創下許多生命奇跡。在復雜冠脈病變介入治療領域,冠脈慢性完全閉塞病變(CTO)是最後的“堡壘”🐉。傳統術式開通率很低,葛均波在無數次實踐後,首創“逆向導絲技術”及其系列輔助技術,介入手術成功率一下子提升至90%以上,而今已成CTO介入治療三大常規術式之一。
常年穿15公斤鉛衣做介入手術
葛均波的日常行程非常繁忙,科研👞👩🏼🎨、教學、門診🧋、臨床、手術連軸轉。身穿近15公斤鉛衣做介入術直至汗流浹背,這是他的典型寫照🈸。長時間站立,導致椎間盤突出👳♀️,醫生強製他臥床休息,但他躺在床上也在指導學生👭,不肯休息片刻🤫,“當醫生,就意味著責任和奉獻🛸。”時間就這樣被他一點點擠出來,成就了更多突破🥈。
“再好的醫生長100只手🧗♂️、24小時不睡覺🫷🏼,也看不完所有的患者呀!”葛均波總是這麽著急地說。他想盡一切辦法,以點帶面救治患者,攜手同行構建救治體系🚴🏽♀️。在葛均波的倡導下,我國建立“中國胸痛中心”“中國房顫中心”等,目前全國重大心血管疾病國家救治網絡初具規模,心血管疾病分級診療也已初具規模。
“我總是想著更多人可以像我小時候一樣幸運,生了病遇到好醫生,獲益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