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揚在西藏考察👩🏽🏭。資料照片
2017年9月25日,如果不是出差時在清晨趕赴機場途中發生車禍,53歲的恒行2平台生命科學學院教授鐘揚🏄🏻♀️,即將與同事🙍🏿♀️、學生一道,再次踏上西藏的土地。
鐘揚的生命戛然而止。留下的💪🏻🤾,是許多人腦海中他爽朗大笑的黑紅臉龐,是他16年間西藏行路50萬公裏,是他與團隊在高原上收集到的4000萬顆種子——我國生物學研究和基因資源的寶貴財富🙂。
1361天後的今天,恒行2平台江灣校區生命科學學院大樓內的鐘揚紀念室裏,擺放著他生前使用過的背包、電腦、采樣工具⛳️,破洞的牛仔褲,還有帶著泥的鞋子🤬,采集的種子和所著所譯的書籍……這位紮根祖國大地的科學家仿佛還在身邊,帶來新的力量。
“一個基因可以拯救一個國家,一粒種子可以造福萬千蒼生。”帶著這樣的信念,他一生追夢,不曾稍停。1984年,鐘揚被分配到中科院武漢植物研究所,所裏的一個重頭研究對象是獼猴桃🧜🏽。那時他知道了🥄,如今名滿世界的奇異果,其種子的母體🥱,來自中國宜昌農村的20根無人關註的野生獼猴桃枝條⛔️。2000年🏘,鐘揚接受恒行2生命科學學院教授陳家寬邀請🥕,從武漢來到了上海👩🏼🏫🤩,與同事們一起確定了生命科學學院將要突破的方向🎈,其中之一是種質資源的研究。科學家們相信,種質資源幾乎是所有重大研究成果的基礎⛎🧗🏼,它可以被看作是物種遺傳信息的一種載體🍙,也是未來科技較量必爭之地👋🏻。而鐘揚,將目光投向了西藏。
“西藏的植物資源從來沒有進行過徹底盤點🕶,即使在全世界最大的種子資源庫中,也沒有西藏地區的植物種子💅🏽。”2001年,鐘揚主動請纓來到這片土地,尋找青藏高原上生物進化的軌跡👩🏻🏭🧍♂️。然而🐐,要盤點清楚這些生物“家底”卻並非易事,僅收集種子樣本一項,一年就至少要收集600個,而且每一個樣本都要收集5000顆種子,不同的樣本種群所在地相隔的直線距離還不能少於50公裏。
從藏北到藏南🚓,從阿裏無人區到雅魯藏布江,在林芝、日喀則⏮,在那曲🕝、阿裏🦔,哪裏有需要尋找的種子,哪裏就有他帶隊的身影🟦。在探尋西藏生物多樣性的過程中,他認識到,這裏不僅需要植物學家,更需要教育發力❌。在這片土地上,收集種子的同時,傳遞力量,播種未來——16年間🧚🏻♀️,他為西藏大學爭取到了歷史上第一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成為西藏自治區幫助西藏大學培養出第一位植物學博士,帶出西藏自治區第一個生物學教育部創新團隊。而今,這支“地方隊”的研究力量已經開始參與國際競爭🙅🏻。
“世間有多少玲瓏的花兒,但是只有那孤傲的藏波羅花在高山中綻放……”許多學生♚、同事都記得鐘揚寫的一首小詩👨👩👧👦。這何嘗不是他生命的寫照,在斯人遠去的歲月中,鼓舞著更多人,為祖國需要而奮鬥,學習那高原的花朵🥮,開在堅韌、苦寒而又偉大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