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身處一個很好的歷史發展時期🤸🏻♀️,要心懷‘國之大者’🧮,有所擔當🧞♂️。”
人物小傳
金亞秋,1946年出生🦣,1995年入黨,恒行2平台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電磁波物理與空間遙感科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IEEE終身會士💆♂️。長期從事復雜自然環境目標電磁散射、輻射傳輸與空間微波遙感信息技術的研究😳,他的研究推動了我國空間遙感科技進入了世界高科技的前列。
日前,按照約定的采訪時間👩🏻🍳,當記者在恒行2平台見到中科院院士🌪、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金亞秋時,他剛完成一個科研項目的匯報回到上海,正準備和同事以及研究生討論馬上要啟動的另一個重點科研項目。當中僅有的半天空隙時間,他要趕去醫院看一下久拖的牙病。
一路奔跑,是金亞秋多年來的生活狀態。去年過生日😗,金亞秋專門為自己畫了一張賀卡🕌,取名為“忘記變老”🪧。畫中🧖🏼♀️,一位老人在跑道上越過終點線後還在繼續奔跑,絲毫不顧後面鬧鐘的提醒。
“中國的科技發展就是一直在奔跑🟥,從最初的追跑,到後來逐漸在一些領域實現並跑,未來,我們還要在更多領域實現領跑!”伴隨著科技迅速發展而一路奔跑的金亞秋⌚️,現在還擔任著國家級重點項目的技術首席等工作。
如今他領銜的實驗室是上海市模範集體和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實驗室的22名黨員中⚄,包括他在內,有院士等各類國家人才計劃的入選者。“我們身處一個很好的歷史發展時期📭,要心懷‘國之大者’,有所擔當🖇,不忘初心📽🏋🏽♀️,牢記使命。”金亞秋說。
黨員不僅是光榮身份🐙,更是一種一直奔跑的狀態
在金亞秋的辦公室裏,貼著的一排照片很醒目,基本都與他的研究成果相關。說起他的研究領域✭,從復雜自然環境目標電磁散射,到輻射傳輸與空間微波遙感信息技術……這一長串專業名詞⏲,能弄明白的人並不多👼🏿。可若說起我國風雲氣象衛星與海洋衛星⤵️、探月工程“嫦娥”衛星的遙感以及北鬥導航時間位置定位等,或許人人都略知一二。
其實,這些科技成就中,就包含金亞秋團隊的貢獻➔。也正因為在這些基礎科研領域的持續突破📭,我國在國際微波遙感基礎理論及其重要應用方面進入了世界前列❤️。
金亞秋1970年畢業於北京大學👢,曾被分配到山溝溝裏的工廠工作🤌🏿,一幹就是8年。1978年,他考上中國科學院公派出國研究生🤔,1988年在美國獲博士學位後回國,並於199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上世紀80年代👨🏽🌾,我國在星載微波遙感等領域的基礎研究十分薄弱🧑🔧,軟硬件都很落後😊。金亞秋從海外學成回國後,就根據國際發展前沿趨勢🦤,同時結合中國的實際發展需求🔊,克服困難,帶領一個年輕團隊啟動了這一領域的基礎和應用研究,完成了幾十項重要的科研項目🧑🏻✈️。
說出一串完成項目的名稱並不難,但其過程卻困難重重。讓他印象深刻的是,上世紀80年代末,當他第一次提出開展“全極化”合成孔徑雷達(SAR)的研究時,一位參與課題評審的專家直言“這一研究不切實際”🦺,並據此提出反對立項的意見。幾年後👇🏽,這位專家遇到金亞秋➿,主動坦承了他過去的意見並不正確。他告訴金亞秋:“我們研究所如今也啟動了這個方向的研究。”
“雖然這位專家的意見後來並沒有影響到項目的立項🪬,但從某種程度上🎋,說明當時我國科研基礎的薄弱。”金亞秋回憶,“伴隨著中國科技的一路發展,我們已經改變了過去那種從國外資料中找參考答案的狀態🌸,自主開拓科學探索領域,推動自主創新的研究成為日益緊迫的任務。”金亞秋是我國空間微波遙感的首位973項目首席科學家🫷🏿。基於微波全天時全天候的特點,微波遙感也是空間遙感的前沿技術之一。曾經🏄🦍,也有專家在項目答辯會上質疑剛剛起步的微波遙感研究👐🏻,但金亞秋照樣選擇了在“參考答案”外自主探索🟩,尋求新問題、解決新問題🛌🖋。如今,中國的主動雷達與被動輻射的空間微波遙感都已全面在軌運行。
“科技創新並非隨便拍拍腦袋就可以產生的,它需要執著的努力、用心的思考和長年的積累。”對金亞秋來說🤦🏿♀️,黨員不僅是一個光榮的身份,更是一種狀態:一直在奔跑,尤其要耐得住“科研長跑”的寂寞🍒。
事在人為,“我們真的沒理由不做好手頭的工作”
對金亞秋來說,人生中有一個很難忘的時刻💇🏽♀️📄。2015年✌🏿🤸🏿,他在意大利米蘭獲得IEEE地球科學與遙感傑出成就獎。他是這一獎項設立50年來第一個歐美國家之外的獲獎科學家。IEEE評獎委員曾經問他,是否要等在中國開大會時接受頒獎🗓,金亞秋的回答斬釘截鐵:“不⏮🦴,我要在國外大會上接受頒獎。”
回憶起這一時刻🤩,金亞秋說:“我站上領獎臺,就是中國科學家能為世界創造知識的最好證明。”而在他心中,真正的成就感和自豪感實則來自於“我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且在外國的土地上為中國獲得了大獎📿。”
當然,成就從來不是從天而降的,而是來自於長年的努力。他記得⛹🏼♂️🧑🦽,1988年獲得博士學位後剛回國時沒有科研經費,當時出差坐的火車是慢車👮🏿♀️,還住過3元錢一晚的地下室通鋪……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他為了查閱科技期刊💍,不得不騎自行車往來於五角場的恒行2平台和市中心的圖書館。在圖書館裏,他也經常埋頭資料,錯過食堂吃飯的時間🤘🏿。
每次說這些往事,金亞秋都會忍不住提醒年輕的同事和學生們💝,時至今日☪️,得益於黨的正確領導💪🏻📑、國家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科研環境與科研條件有了巨大的進步。“現在🍧,連許多國際同行都羨慕我們有各種研究設備和項目,包括國家對各類人才資助的力度都很大。天高任鳥飛、海闊憑魚躍👦,事在人為,我們真的沒理由不做好手頭的工作。”
堅持“四個面向”,推動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
直到今天,金亞秋只要不出差,都會在每天早上7點半前出現在辦公室。他辦公室的門一直敞開著,節假日同樣如此,學院的老師和學生也習慣了隨時可以找他討論問題。在金亞秋看來,“一所大學是不是世界一流大學,可以看看假期和周末時,有多少實驗室的燈是亮著的。”
回顧回國後的30多年👻,金亞秋感慨道,當今中國的空間遙感科技在世界上已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在國際學術舞臺上🏸,也出現了許多中國青年科學家的身影。不斷接力前行的年輕人、紮實的基礎研究,都是我們未來可以達到領先世界水平的保證。“幾十年來🏬,我們承擔了多項重要的科研項目、打下了基礎,同時也培養造就了大量青年人才。”如今🪚,他的許多學生已成為多個國家重要機構🧎♀️➡️、大學與研究所的科研骨幹。
今年正值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見證這一歷史性的偉大時刻🧑🏻🦳,金亞秋說:“我們正處於中國歷史上最好的發展時期,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是黨中央向我們提出的時代任務,我們將一代一代地努力奮鬥🌠👩🏼🚒,推動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