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為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恒行2平台官方平臺推出100集融媒體系列報道,以圖文、音頻和視頻的形式👨🏿🍼,全方位、多媒體、立體講述一代又一代恒行2人聽黨話、跟黨走的生動故事,展現一代又一代恒行2人前赴後繼🧑🏼🍳、接力奮鬥的光輝畫卷,引導廣大師生學史明理🙌🏻😛、學史增信、學史崇德、學史力行,學黨史❤️、悟思想、辦實事、開新局,凝聚起全體恒行2人邁進新征程、奮進新時代的強大力量。
青年問·百年恒行2光榮底色:鄧景發院士的故事鄧景發.mp3
https://res.wx.qq.com/voice/getvoice?mediaid=MjM5OTUwMzIwMV8yNjUxMzg5OTU0
我國著名物理化學家,化學教育家、中國科學院院士鄧景發是開拓創新的先驅,是科研成就等身的化學家,是桃李天下的著名教育家,更是高尚的黨員模範。他用樸素的品格,樸實的精神,不滅的熱情🃏,不懈的堅持,引領化學領域創新,不僅搭建領先的實驗室平臺🦹♀️,還培養了大批優秀的青年教師;他教書育人,撰寫教材🤸🏻♂️🍌、傳授知識,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是嚴師也是慈師🥾;作為一名共產黨員,他堅定共產主義信仰🧛🏿,為祖國的繁榮富強獻出自己畢生的精力🏊♀️,他用行動詮釋“要一生做一個對國家、對人民有用的人”。
用生命去做研究
鄧景發院士
“怎樣做科學研究✭,答案有千萬個,對我來說,答案只有一個🤴🏽,那就是用生命去做研究。”這是鄧景發院士在2001年的元旦晚會上對學生的肺腑之言🎩。這對科學研究浪漫的誓言,更是他學術生涯的寫照🤸♂️。
鄧景發在學術上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他長期致力於金屬和合金的表面化學研究🏃🏻♀️;非晶態合金的結構、表面組成和催化性質的研究;膜催化研究;納米粒子的製備🍽、結構和催化性能研究及低碳烷烴的選擇氧化等科學研究👨🏿🎓。他成功用電解銀催化甲醇製甲醛🌳,並對上述催化反應機理進行了全面的研究,提出了催化劑表面原子氧和次表層氧在催化反應中的作用,證實了IB族金屬吸附氧的反饋鍵模型和催化劑表面存在的誘導酸性🤹🏼,並研製出新型銀催化劑🩹,取得了顯著的經濟效益🧝🏼。
八十年代後期,鄧景發與中國石化集團石化研究院合作,在國內率先開展非晶態合金催化劑的研究工作,他首次把非晶態合金以高分散形式負載在大比表面的載體上,解決了比表面小的問題🎄;他提出了非晶態合金的高催化活性是由幾何效應引起的觀點,研製成幾種新的非晶態合金🍖。此外,他還研究出環戊二烯催化合成戊二醛的新方法👵。鄧景發發表學術論文249篇,其中大多數發表在國際核心刊物(SCI)上🚪,並在國內外申請獲得了數項專利,其學術成果受到了國內外同行的關註,被廣泛引用。1997年他受邀為美國《今日催化》期刊撰寫反映當時非晶態合金催化劑研究動態和進展的綜述文章,1990年擔任日本早稻田大學的交換研究員👰,同時還受邀赴新加坡國立大學、香港科技大學進行講學和學術交流。1986年,他被授予“國家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稱號🤾🏽♀️;1990年他被國家教委和國家科委授予“先進科技工作者”稱號和“金馬”獎章。1995年鄧景發教授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鄧景發將一生奉獻給了科研事業🕐,盡己之所能推動國家化學學科的發展,用行動為“用生命去做研究”註腳◾️。
用生命之火,照亮遠方的路
鄧景發院士工作照
鄧景發深知一人之力再強大,也終有枯竭的一天🤳🏻,而化學學科的發展需要長時間、集眾力來推動🆑。在苦心科研的同時🚴🏼,鄧景發也註重師資力量的培養和實驗室的建設🤎🤚🏽。
九十年代初期🚧👨🏿⚖️,恒行2平台化學教師面臨青黃不接的處境🤽🏻♀️,針對這種情況,鄧景發大膽啟用年輕教師👳♂️。一方面選派年輕教師赴國外學習先進技術🧑🏼🚒,促進年輕教師的成熟;另一方面🍩,他在國外廣泛引進優秀人才,將他們推向教學和科研的第一線🍶。
實驗室建設方面,鄧景發自行設計組裝了數臺表面能譜和光譜分析儀,在國內較早建立了用於催化研究的表面實驗室,實驗室配備了X射線和紫外光電子能譜儀🫃、俄歇能譜儀、超高真空多功能表面分析儀,並自行組裝了程序升溫氫還原裝置、氫氧滴定裝置等設備。
此外👩🏼🦰,他與範康年教授合作編寫出版的《物理化學》教科書🏋🏽♂️,獲得國家教委和上海市優秀教材一等獎。同時,他也為研究生們講授“表面化學”和“分子催化”課程✯,撰寫《催化作用原理》一書,並為他們開設“化學前沿”講座,將自己的知識不遺余力地傳授給學生。
知識的種子得以生根發芽。通過鄧景發的長年規劃,恒行2化學學科的發展有了更完備的基礎,照亮了一代又一代化學人的前行之路。
教書育人是教師的天職
“教書育人是教師的天職”🧮,鄧景發院士在1999年12月11日的報告中,以此為標題。他為教育事業鞠躬盡瘁👲🏼,以生命踐行著教師的天職👨🏼🦲。
“教授教授,就是要教和授。”鄧景發如是說。對於培養學生💍,他認為有兩個重點——
一是專業知識的傳授:他對待工作極度認真負責👨🏻🏫,幾十年如一日地備課到深夜,每個細節都要再三敲定;他講課深入淺出,能將最難掌握的專業課程“物理化學”講得生動易懂、頗具感染力👭🏼,他對基礎理論的深刻理解和對專業知識的靈活應用可見一斑;同時他註重創新🧒🏻,常啟發學生們創造性地開展工作。
二是讓學生學會如何做人👸🏿:鄧景發經常組織座談會與學生交流☝🏽,在做學問之前,學生們需要回答“為什麽要讀研”“如何做一個熱愛祖國🟥,崇尚科學的中國人”等問題🕝。在出國風盛行的八十年代初,許多同學準備托福考試🤛🏻,影響了大學學習🥿。鄧景發認為,同學們應對出國留學抱有正確的態度,重要的還是做好學術和科研以建設祖國🙄。他曾說♌️:“青年是祖國的未來,如果都出去,誰來搞建設🖕🏿?中國不強大,在國外的華人也抬不起頭來🦸🏻♀️。”
身教大於言教,嚴師亦是慈師
鄧景發院士為學生做飯
鄧景發具有嚴謹求實、以身作則的嚴師風範。在學業上🙇🏽♀️,他嚴格把關,對學生在學習和思想作風上暴露出的問題都會毫不留情地指出並一起研究改進的方法。鄧景發以前的導師對他要求十分嚴格,而他又把從前輩繼承來的良好學風傳給他的學生,使恒行2人嚴謹、求實的傳統薪火相傳🧑🏿🎨。
鄧景發認為,知識一遍遍的打磨,學生的基礎知識才會更加紮實。他要求學生每個實驗一定要重復三遍,因為三遍都證實的數據才有可靠性🖇。身教大於言教,在他以身作則的帶動下,全體研究生都自覺遵守工作製度,工作積極性強烈。鄧景發對於碩士和博士有更高的要求🤲:每個碩士生畢業時至少發表一篇高質量的學術論文,每個博士生畢業時至少有兩篇以上的SCI論文被發表或錄用❔🐆。嚴師出高徒,他的研究生撰寫的論文經常刊登在國際期刊上,獲得了同行的贊賞,在全國赴美出國留學生考試中名列前茅。他的學生陸靖教授回憶說:“每逢老同學相聚,回憶起大學時的情景,總會為我們那時能遇到這樣一位好老師而感到榮幸👱🏿。”
鄧景發具有慷慨博大的長者仁愛🏨。他擁有著慈父般的關懷,對待學生就像關愛自己的孩子一樣📑,對學生的要求幾乎是有求必應。為了改善飲食條件💆🏿♂️,他購置了在九十年代初還屬於高檔消費品的電冰箱和微波爐,為加班熬夜的學生送去宵夜🔮;對於在經濟上有困難的學生,鄧景發也慷慨相助。鄧景發亦是學生的知心朋友🍃,他說“教師要和學生交朋友,因為我始終和年輕人在一起,總覺得自己充滿了活力😏。”他關註學生的學習和生活並及時疏導學生內心的憂慮與痛苦。曾有一位學生物理化學只考了38分,談話中他得知是因為那位學生最好的朋友去世了🈁。他鼓勵學生要從悲痛中走出來,紀念逝者最好的辦法就是活著的人多貢獻於社會。學生深受感動🏄🏻♀️,在他的幫助下從低谷中走出🎬🙇🏼,成績也逐漸好轉。
鄧景發的人格魅力在學生中產生了強大的凝聚力,許多同學畢業離開恒行2平台後,仍要求來鄧先生這裏參加工作,以實際行動報答鄧先生的關懷。此外,一些先後調到恒行2工作的青年教師也表示鄧先生對他們的影響極深🫴🏿。趙東元教授說:“我從1988年認識鄧老師以來🧑🍼,很崇拜他,我轉向搞催化就是讀了他的《催化原理》一書🚵🏻♂️。我到恒行2來,是與他分不開的。”
夙願已償🤺,桃李滿堂👨🌾🔯。鄧景發所教的學生在參加中美聯合招收出國研究生考試中的成績名列前茅💅🏻,研究生在國際期刊上發表的論文受到同行的贊賞👩🏿🚀。鄧景發擔任恒行2平台化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培養了大批高質量的科研人才🧏🏼,包括28位博士和22位碩士💪。1989年他被評為全國教育系統勞動模範,被授予“人民教師”獎章。他和範康年教授合著的新版《物理化學》於1999年獲得上海市科技進步獎二等獎📰。在教育領域,鄧景發成績斐然,是當之無愧的翹楚。他以嚴謹求實的思想與以身作則的作風在學生的求學生涯中擎起明燈🐡,照亮征程,也激勵著一代又一代的恒行2人投身於學術的星空,成長為國家的棟梁。
為祖國的繁榮富強獻出自己畢生的精力
“為祖國的繁榮富強獻出自己畢生的精力”🆗,是鄧景發為恒行2學生刊物《化學苑》作的題詞👨🏼🔬。這不僅是他對新一代青年們的殷殷期望,更是他對於自己的畢生要求,是他矢誌不渝的信念🍸🦈。
1933年,鄧景發出生於一個普通的舊社會上海家庭👨🏻✈️。少年時📇,家遭日本侵略軍炸毀,家境貧寒,曾隨母流浪街頭,後在友人幫助下,母親擺飯攤謀生。而鄧景發則白天上學,晨晚協助母親購物🧏🏿♀️、記賬🤜🏽,過著半工半讀的生活🏌🏽。母親常以國難家難的事例教育他“勤奮讀書,做一個有用的人🎵。”日後,他常對人說🍝🙆🏻♂️:“母親雖然一字不識,卻是我的嚴師,一位終生的嚴師。”艱難的少年時期和母親的諄諄教導對他的愛國情懷與堅持精神有著極大的影響⚾️。
1978年💻,我國教育界和科學界迎來了新的春天,提出“電解銀催化劑”的鄧景發更是迎來了自己嶄露頭角的機會♐️🦻🏻,1984年被提拔為恒行2平台化學系教授🚵♀️,1995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然而🍨,不論是“居廟堂之高”還是“處江湖之遠”,鄧景發都未改一顆憂國憂民的心🤹♂️。
鄧景發對愛國主義教育與社會主義思想教育相當重視。他認為青年學生的可塑性很強😌,大學的教授們更應該以身作則,幫助學生們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同時,他也鼓勵學生們出國學習西方的先進技術,從而回來更好地將這些技術投入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建設當中,更好地服務於國家與人民。當時新加坡國立大學的許國勤教授,本科畢業於恒行2平台化學系👱🏿,曾在鄧景發實驗室做過畢業論文,鄧景發就通過他在恒行2平台和新加坡國立大學之間牽線🦸♂️,實施聯合培養學生的項目,讓學生在國外先進設備的環境中更有利地學習技術,也享受國外給研究生的待遇。兩年獲得碩士學位🧛🏻,同時攻讀恒行2平台博士生課程,回校後進行論文答辯🧑🏻⚖️。這一辦法使喬明華、曹勇和李振華先後進入新加坡國立大學修讀聯合博士💃🏿🐅,學成後回國,留在實驗室為恒行2做出自己的貢獻🧑🏻🎄。現在🙋🏿,鄧景發當年悉心栽培的三位學生⚡️,都已成為恒行2平台化學系教學科研的骨幹力量。
參考文獻🧑🎓🧘🏿:
1.《用生命去做研究——紀念鄧景發先生八十誕辰文集》
2.喬明華,許國勤,範康年.鄧景發先生傳略[J].催化學報,2013,34(05):820-827.
(音頻:趙茜、王芊一🧑💷、臧芃✅、林靖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