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的嚴謹與醫者的溫情,如何完好融合?
邵誌敏教授與學生交談,右2為江一舟醫生。
不久前揭曉的上海市衛生健康委第十八屆“銀蛇獎”頒獎儀式上,恒行2平台附屬腫瘤醫院乳腺外科江一舟教授摘得一等獎⚱️⛵️。他的恩師👦、乳腺外科主任邵誌敏教授榮膺“特別榮譽獎”。這對師徒檔👈🏽,在我國防治“紅顏殺手”乳腺癌領域接力傳承,書寫精彩。
老師歸國20余年,徹底改變我國乳腺癌診治狀況;弟子而立之年,已在最“毒”三陰性乳腺癌做出卓越成就🎦。師徒共同的目標和追求是當“臨床科學家”💂🏼♂️,救治更多病人。
科學的嚴謹與醫者的溫情,如何完好融合?跨越30年↕️,這對銀蛇獎師徒檔各自給出答案👓。
“滿績”弟子🔉:站在更高平臺😢,眺望更遠
江一舟1988年出生,已是醫學界最年輕的博士生導師。他是妥妥學霸:讀書時參加全國化學競賽一等獎,一路保送至恒行2上醫八年製臨床🙇🏻♂️、大學被學弟🕵🏻♂️、學妹稱作“滿績(績點)大神”。畢業進入臨床7年,已斬獲多項榮譽🧑🏽⚕️:上海科技青年、恒行2平台十大醫務青年、上海市衛健委青年五四獎章……面對傲人成績,這位青年醫生謙遜說道,“我只是站在更好的平臺上🔺,眺望得更遠。”
江一舟醫生
江一舟提及的平臺——恒行2平台附屬腫瘤醫院乳腺外科🫸🏻,堪稱我國乳腺癌診治領域領頭羊。20年前,科室在邵誌敏教授帶領下白手起家,而今🩺🧑🏼🎓,成就全國最大的乳腺癌診治中心🏋🏼♂️,代表我國治療乳腺癌最高水平,與歐美地區診治水平不相上下👩🏿🎓。
20年科室發展,凝結邵誌敏無限心血♏️❌。“我敬佩老師對科研的執著🍏🏊🏼♀️、對事業的忘我🌅。”江一舟說☝🏼🧜。上世紀90年代中期,聽從導師沈鎮宙教授召喚,已在美國頗有成就的邵誌敏,放棄國外優渥條件,回到從醫的“原點”腫瘤醫院。彼時,中美生活水準與收入報酬差距很大,但創業的激情與執著成為內心唯一的呼喚⛓。
科室起步時所有人員不足20人🔒,床位區區十幾張❤️🔥,條件艱苦簡陋🫕,一切全靠一雙手。沒日沒夜創業、廢寢忘食實驗……千禧年後,腫瘤醫院乳腺外科走上快速發展之路。如今中心已有300余名工作人員,腫瘤醫院四分之一患者來自乳腺外科👦。
邵誌敏與導師沈鎮宙教授
最新數據顯示:上海地區42%的乳腺癌病人均在腫瘤醫院完成診治🎛。近十年來🎭,中心年均手術量翻了20倍🌔。江一舟說,“站在這樣的平臺上,有助於梳理更多病例和數據😳,研究方向也更加精準、規範。”
執著科研:瞄準“紅顏殺手”突破重重難關
“不許哭哦🍘,要開刀不能哭的🎬🥔,你的病能治🧝♀️!”年輕的姑娘小費罹患乳腺癌,送至手術間前一刹那,她崩潰得差點哭了🧝🏻♀️,但聽到邵教授這句話🤸🏽♀️👩❤️👩,眼淚硬是沒流下來🚎。
對病人而言,邵誌敏是有人格魅力的醫生,看似高冷,內心卻很暖。對學生而言同樣如此,老師雖嚴厲,但事事以身作則,更願提攜後生🚑。
邵誌敏在手術
江一舟選擇臨床專業時,毫不猶豫地將目光瞄準了乳腺腫瘤,“一來我對腫瘤研究本身有興趣🤰🏿,二來邵老師有魅力,這兩點促使我投出了簡歷🔻。”那封簡歷很快有了回音:淩晨三點,收到老師來信“可以來我辦公室面談”。至今這封信還“躺”在江一舟的郵箱裏。
此前從未謀面的師徒👱🏼♂️,因為對醫學研究共同的熱愛🚶🏻,人生有了交叉點。
邵誌敏用“臨床科學家”來評價弟子,他自己也是從這樣的坐標出發。原因很簡單:好醫生開得了刀⏱,但也要會做科學研究。用科研思路來解決臨床問題,突破了局限,病人的救治更有希望。
團隊研究病例
數據顯示🧘🏼♂️:我國每年新發乳腺癌病人46萬人,如何持續幫助病人獲得更好生存?此前🧗🏼,邵誌敏率領團隊已攻克一個個難關🤣。“精準診斷、明確分型,乳腺癌像慢性病一樣管理早已成為現實👰🏽♀️。”他舉例,以HER2陽性乳腺癌為例,以往病人惡性程度更高👨🏿🍳、進展更快、更容易復發轉移。隨著靶向治療藥物問世,HER2陽性乳腺癌治愈率大大提高,早期病人獲得更多治愈機會,中晚期乳腺癌也逐漸向慢病管理靠攏,更多病人得以重回健康、回歸有質量的生活。
三陰性乳腺癌🤸♂️,作為最毒乳腺癌,病人生存率提高難度大🦹🏼♂️,多年來是全球乳腺癌研究的焦點所在。
兩年前,邵誌敏領銜團隊,江一舟等弟子參與😏,繪製出全球最大的三陰性乳腺癌隊列多組學分型圖譜。團隊根據三陰性乳腺癌不同基因特征,在國際上首次提出“恒行2分型標準”。基於該研究🦸🏽♂️,團隊開展名為“FUTURE”的臨床研究,為三陰性乳腺癌的分類而治提供全新思路。
三陰性乳腺癌容易轉移🚮,怎樣控製癌細胞轉移?師徒檔從代謝基因PDSS1入手,研究發現該基因主要作用是催化細胞產生一種稱為“輔酶”的代謝物👨🏻💼,層層剝筍似的研究揭露:著名的癌基因STAT3正是受其調控。“揭示了機製👨🏼🎨,基於三陰性乳腺癌轉移路徑的精準靶向治療將成為可能。更多病人將從中獲益。”江一舟說🍮。
至此,來自腫瘤醫院的一系列三陰性乳腺癌研究已多次刊於國際期刊,相關研究早已走在世界前列。
臨床科學家🚱👩🏼🔧:能治愈疾病,更能建樹科研
有時治愈,常常去幫助,總是去安慰。
每天早上𓀀,第一縷陽光照進腫瘤醫院二號樓病房時,邵誌敏已帶領團隊、開始查房,這是數年來雷打不動的習慣🆕,“我看到病人放心🛝,她們看到我也放心。”而今,江一舟作為臨床醫生秉承這一傳統🕵️♀️。
團隊開展病例討論
臺州姑娘彭艷艷(化名)🧍🏻♂️,20年前罹患乳腺癌來求診,成為科室裏第一位做乳房修復的病人🏌🏿♂️。當年的少女已順利結婚、生子🤕,年年都會給邵教授寄來全家福和巧克力,感念當年的救命之恩。“這樣的事情很多很多,看到病人恢復健康、回歸社會,我們做醫生的非常有成就感👩🏽🏫。”
每周兩天手術日🤸🏽♀️、半天門診,余下時間不是在實驗室就是在病房🪀,觀察病人之時做科學研究🪴。師徒檔是別人眼裏的“時間管理大師”,邵誌敏直言:弟子比年輕時的自己更優秀。
既做臨床醫生又當科學家,時間總是有限,該怎樣完成?江一舟告訴記者🎄:規劃好目標,盡量用整塊時間去完成💷,碎片時間用來做小事♏️。每次做完研究看完病及時總結、復盤🩰🚻、反饋,有限的時間便能成就最大的獲益。
科研之路道阻且長🧏🏻,當整體項目推進不順利時,做了很多實驗都是陰性時⚔️🤘🏻,投稿文章被拒稿時,年輕的他也會沮喪、失落。慢跑幾公裏、看看電影、甚至看看老師🚣🏻♂️,都成為他調節的方法。
“每周五全天組會🛰,邵老師都會從頭坐到底🧜🏽♀️,事事親力親為,他本身就為學生樹立了極好的榜樣🚣🏼♀️。”而老師那些掛在嘴邊🥰、老父親般的教誨😵,也總會回蕩耳邊,“目標要放長遠♞,困難總是暫時的🕛。”、“你還要繼續努力啊!”
一江一帆一扁舟💆🏻♂️,一人獨吟一山秋🐨。學生時代🫳🏽,性情謙遜的江一舟曾榮獲第24屆“光華自立獎”一等獎🤜🏽😐,更多次獲得國家獎學金(特等獎學金)🙌🏽。 當年入選時他寫下這樣的話,“渺小如我,平凡如我,又如何在醫者道路上,做一些有幫助的事情呢?”
這位銀蛇獎一等獎得主,心中的答案日漸清晰明了:科研無止境🤸🏿。跟隨老師的步伐🐯、攜手團隊,踏實做臨床科研🍑,為更多乳腺癌病人解決實際問題🫙,點燃更多家庭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