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批教育世家”學習宣傳活動由教育部辦公廳主辦,於今年6月啟動,旨在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教育的重要論述,深化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全面深化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意見》,提升教師從教的幸福感、成就感、榮譽感,鼓勵廣大教師長期從教、終身從教。經各地審核認定,首批推選出100個教育世家,他們是全國教師家庭中的優秀代表。
“我就是要幫助人,就是要救人,根本就沒想過不當醫生。” 王吉耀說。
近日,王吉耀家庭入選上海市“首批教育世家”、 教育部辦公廳公布的全國“首批教育世家”。從王吉耀的外祖父開始,一家四代走出了12位教師。在這其中,有11人從醫執教。教育世家和醫學世家是如何煉就的?一起來聽聽王吉耀的分享。
一家四代,師道持續傳承
王吉耀是我國著名消化病、肝病和臨床流行病學專家、恒行2平台附屬中山醫院終身榮譽教授。她出身於書香門第,外祖父董景安是上海滬江大學副校長,從事國文教育,深諳中國傳統文化精髓。他主編的《六百字編通俗教育識字課本》,被譽為民初掃盲教材中“唯一引人註目的例外”。
董景安的兒子董承琅,也就是王吉耀的大舅,在其父親的引導下走上醫學道路。“我學醫的動機還是有的,因為當時國外譏笑我們,不講衛生,死亡率很高,為什麽我決心要去學醫?是希望我們國家的醫療衛生事業向上發展,讓人民平均壽命延長。”董承琅在1984年接受媒體采訪時說。
1920年,董承琅遠渡重洋,攻讀醫科,回國後投身於醫學救國的理想,在北京協和醫院當醫生;後又不辭辛勞,三度赴美國進修。1931年,他漂洋過海30多天,帶回來中國的第一個扇形心電圖機,從此開啟了國內應用的心電圖時代;同年,他在協和醫院建立中國第一個心臟病科,成為我國心臟病學開山鼻祖。
年過八旬時,董承琅仍出現在實驗室、教室和診室,為發展我國心血管醫學事業,用盡了畢生心血。“大舅走上這樣一條道路,也影響了我們整個一家。”從醫執教的理念在家族落地生根。
王吉耀的母親董珊雲,就是在董承琅的影響下,走上了醫學之路。董承琅從美國回來時,董珊雲在讀助產學校。他二話沒說,就贊助她讀了高中。後來,董珊雲成為一名婦產科醫生。從醫執教30余年,董珊雲除了救治病人,還為國家培養了眾多婦產科醫生。
在大舅和母親的濡染下,成為一名好醫生,是王吉耀畢生的信念,她從沒想到過不做醫生。除她之外,她的丈夫、兩個妹妹以及她們的丈夫、兩個兒子和外甥女都選擇了從醫執教,並在各自領域各有建樹。
至此,包括王吉耀在內,一門有12人從事教育工作。其中,11人都是從醫執教,在醫道和師道傳承上,能夠這樣薪火相傳的,可以說是寥若晨星了。
從醫執教,母親、大舅是榜樣
“走上從醫執教之路,主要受我母親和大舅的影響,我母親也是受我大舅的影響。”王吉耀說。
1941年,王吉耀的母親董珊雲從上海女子醫學院(恒行2平台附屬婦產科醫院的前身)畢業後,一直從事婦產科,直到去世。母親對待病人的態度,在王吉耀的心裏留下了烙印。“我們家住的是石庫門房子,離醫院很近,大概十分鐘路程。醫院給母親安排了華山路那邊的小別墅,但是我媽就是不搬。她說這裏離醫院近,搶救病人會很方便。”王吉耀說,不管刮風下雨,只要有急診,母親就馬上趕過去搶救,這在她的心裏,埋下了一顆善意的種子。
“我大舅在我的心目中是很偉大的,我一生最崇敬的人就是我的大舅。”王吉耀說。童年時,每年大年初一,她母親都會帶著全家去大舅家團拜。王吉耀形容她的心情像“去朝聖的感覺”。“大舅為了不想讓國人成為東亞病夫而學醫報國。我欽佩他,暗下決心,以他為榜樣,做一個像他這樣的專家醫生。”
生在教育和醫學世家,王吉耀說:“大家庭的人很多,許多表哥表姐都是醫生。他們都做的很好,對我也是一種激勵。”董承琅的兩個兒子董天光、董天方是醫生。王吉耀的二舅也有兩個孩子,表哥董天華是骨科教授,擔任過蘇州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院長,迄今從醫執教70多年。表姐是兒科教授。
為了追隨母親和大舅的腳步,王吉耀高考填誌願時,放棄數學、物理等第一類選擇,毅然填了第二類,去學醫。從上海醫科大學醫學系畢業後,王吉耀被分配到四川山區當醫生,在那裏紮根了十年。十年間,她抓住所有能學習的機會,別人在生火的爐子邊聊天時,她就到沒有生火的房間裏,看醫學書。
後來,王吉耀以優異成績成為上海醫科大學研究生,畢業後又被公派到加拿大學習。值得一提的是,當別人想辦法留在加拿大時,她在那時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回國後,她把臨床流行病學、循證醫學引入我國醫學教育,並主編國內第一本循證醫學專著《循證醫學與臨床實踐》,填補了該領域學習教材的空白。她參加主編的《實用內科學》,已是醫務工作者必備的案頭書之一。
治學育人,全身心地投入
時至今日,王吉耀已經悉心帶教53年了,已培養了碩士生、博士生、博士後50余人。這些人中,很多已經成為著名醫師、教授。
有什麽特別的治學方法?王吉耀表示:沒有方法,就是用心,就是認真做。為了中國能夠有更多優秀的醫生,為國家醫學服務,她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學中,不僅傳授學生知識,還傳承她的醫學精神。
從醫信仰是王吉耀在教學過程中反復強調的。不管是在大課、小課還是平時的實習上,她都會傾囊相授。“剛進我們內科的學生,我都會跟他們說,當醫生就是要付出的,要有奉獻精神。如果你沒法同情病人、愛病人,不善於跟人溝通,那就不適合做醫生。”
1941年,王吉耀外祖父生病,董承琅離開協和醫院,南下上海。離開時,他給協和的學生會留了一句話:一切診斷與治療措施應以病人的利益為前提。“一開始不知道這句話的分量,當了醫生以後,這對我後面的從業影響很大,對現在的醫生來說也是非常重要的。”王吉耀說,“這成為我的座右銘,也是我大舅留給我們的遺產。”成為教師後,她也會給年輕醫生傳遞這種思想。
每次教學查房,王吉耀都要細看病人的病史,查閱更多文獻。等到查房時,用平實易懂的語言給病人解釋,同時指導學生如何對待病人、怎麽給病人看病,提供一些臨床思維。她的博士生中,就有一位在工作崗位上不斷踐行著她的“查房精神”。在跟隨王吉耀查房一年多的時間,他習得了對待病人的態度,也在不斷提升業務水平。現在這位博士生已是雲南省第一人民醫院的消化科主任。
認真做事是王吉耀的底色。對此,為了讓學生有合適的教材,她主編了多本醫學教材。她先後主編了全國高等學校教材七年製《內科學》、7/8年製《內科學》等。除此之外,她還主編了英文的《內科學》教材。為了提高學生英語病史的書寫能力,王吉耀主動編寫了《內科臨床病例分析-雙語學習》這本中英文對照的臨床病例教材,並由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
編寫《循證醫學與臨床實踐》時,王吉耀形容自己是“不擇手段”。2000年,循證醫學在國內推廣,但是學生沒有教材。於是,她想要寫這樣一本書,但不是簡單地翻譯國外教材。
為此,她找到了丹麥哥本哈根大學的一位專家,邀請他一起主編。“當我跟他提出時,他覺得是不可能的事情,就像‘不用降落傘進行跳傘’,但他同意與我見面討論。”“討論期間,王吉耀教授的聰穎和富有說服力的話打動了我。她致力於在中國傳播循證醫學的信息給我留下深刻的印象,我決定盡最大努力給予幫助。”這位教授說,在與王吉耀就需要涉及的題目和編寫人員進行討論後,最終帶著團隊參加了我國第一本循證醫學教材的編寫。
“寫教材、做科研或者其他,都不是靠你一個人的事情,團隊合作很重要。能夠完成《循證醫學與臨床實踐》這本書,是我的目標很清楚,才能夠打動人家,並把事情做好。”
代代傳遞,後輩亦從醫執教
王吉耀的兩個兒子李海和李俊,也在醫學世家的潛移默化下,走上了從醫執教之路,並在各自領域卓有成就。“因為熱愛,他們才能走到現在。”
談及對孩子學習上的指導時,王吉耀說:“我會叮囑他們要認真學習,告訴他們學習方法。實際上,他們考進醫學院前,我在他們學習上的陪伴比較少。上了研究生以後,我才經常跟他們交流醫學相關的信息。”王吉耀除了關心他們學業,更鼓勵他們入黨。
李海出國前夕,王吉耀領著孩子們去到龍華烈士陵園。“當時我就開玩笑說,我們都是黨員,就在這開個黨小組會議吧。我告誡他們出國是學習,希望他們學成回來報效祖國。”她說,“報效祖國的思想是傳承了我大舅的,我自己是這樣做的,所以我把這種思想傳遞給他們。”
李海回國後,長期從事與慢性肝病的臨床與研究工作。李俊於德國求學從醫20年,穩固紮實醫學本領後,他把先進的技術和管理經驗帶回了國。
平日裏,王吉耀家庭在吃飯的時候,討論的都是今天遇到什麽病人、碰到什麽問題。“我能夠放手拼搏,走到今天,包括我的兩個兒子,醫學血脈能夠賡續,都離不開我的丈夫的付出,他在背後幫我承擔了很多,支持了我20年左右。”她說。
會讓孫輩傳承醫學工作嗎?王吉耀表示:“當不當醫生我不知道,但會積極引導他們。譬如說,今年8月我在線上論壇做報告時,兒子會帶著孫子觀看,或許這就是家庭的傳承。”
言傳身教,會一直工作著
年逾古稀,王吉耀依然奮鬥在臨床與教學第一線。每個星期,她都會進行兩個半天的門診,以及一個半天教學查房。“我就是喜歡,看門診可以解決病人的問題。有些病人,十幾年都是在我這看的。”
除日常工作和視頻會議之外,王吉耀還與韓啟德院士共同倡議發起中國臨床實踐指南聯盟,希望把國家的指南做成國內一流的、能為臨床診療決策提供參考和指導的重要文件,指導臨床醫生提升臨床診療水平,改善患者臨床結局。今年5月22日該聯盟在北京成立。在剛剛完成今年年底將要出版的第16版《實用內科學》的主編工作後,最近她又在忙於主譯《牛津急症醫學手冊》。
“往後我也會一直工作。”王吉耀說。真正的言傳身教,大抵莫過於此。正是一個個像“王吉耀家庭”這樣的醫學工作者、奉獻者,中國醫學發展的速度在不斷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