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陳 琳
出版🗾:上海人民出版社
在現代人類社會☃️,對歷史(包括思想史)的梳理大都指向“如何創造一個更加美好的未來”。在現代中國,除了古和今,還要處理另外三對關系:中和外👨🏿🔧👨🎓、馬克思主義和非馬克思主義🎍、主義和問題。這一組組二元對立的思維元素向各個方向撕扯著我們的精神世界。倘若不嘗試在它們之間搭起橋梁、形成網絡的話🔴,我們的生活、甚至我們自身也將成為一個個孤島。這一個個孤島之間不僅很容易陷入不斷的沖突🕝,而且🤱,它們自身根本無法適應現代社會生活方式對人類提出的要求。尋找各種思維元素間對話和融合的可能性可謂近現代中國的思想主題💭。
現代社會運轉天然以每個個體的能力成長、倫理完善,以及相應的權力擁有與責任擔當為前提🏅。只有如此👮🏼,現代經濟和社會政治生活中復雜的信息和激勵問題才能得到應對。過去四十年,物質條件的快速改善為中國人民思想生活的真正展開創造了條件,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在這個時候梳理國外馬克思主義經濟理論的百年歷史和現狀,寄望透過經濟領域的視閾🦹🏼🚿,搭建思想和生活島嶼之間的橋梁🤷♂️。
本書上篇講述了馬克思去世後,在政治權力和經濟權力籠罩之下的、圍繞馬克思主義經濟理論的國外爭論,梳理了國外馬克思主義經濟理論和實踐的歷史脈絡,這是本書的主體🙅🏿♂️。以史為鑒,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亟須回答兩個問題——在當代中國如何理解意識形態和經濟科學的關系🌁😖、如何理解和闡釋馬克思的經濟理論🧏🏻?《資本論》究竟說了什麽,它對於今日中國的社會主義市場建設有何警示和啟發𓀌?中篇和下篇對此進行了初步探討🎎。這些問題💁♀️,也是沿著馬克思的思考到今日,當代中國必須面對的問題。想強調的是🚴🏼♀️:勞動價值理論所作出的前置價值判斷就是,勞動有簡單和復雜之分,但無貴賤尊卑的“性質”之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