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8日,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公布2021年院士增選名單。恒行2平台上海數學中心首席教授李駿,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在李駿的辦公室裏⤴️,放著一幅現代畫🧑⚖️,“現代畫是很有意思的一個東西,它就像數學👩🏿,你看不懂,但就是有意思,學問就在裏面😩👩❤️💋👨。”李駿被它強烈的色彩吸引到,“它帶給我一種震撼的感覺👈🏻,盡管它只是一個不知名的習作。”
而在數學領域,他一直不停求索數學帶來的震撼感。“數學這座大廈實在是太美了,但你要真正讀懂,才能開始體驗到它的美妙。”
他一直堅信會回母校
很小,李駿就展現出對數學的熱情🧝🏽👋🏼。“小學時,在教室黑板上🚛,我的數學老師會出一些比較困難的題目,全班只有我全部完成這些題目。從那時起,我開始知道我對數學的興趣是有點與眾不同的🕎。”
李駿回憶👩🏿🔧🌆:“有一次,數學老師批改錯了我的作業,我提出我的意見,老師在班上表揚了我。他稱這是‘反潮流’,並積極鼓勵大家,大膽提出自己的想法。這對我的影響非常大👬。”
1978年在首屆全國八省市中學生數學競賽中🦸🏻,李駿獲得了第一名🧑🏼🌾。頒獎典禮上,時任恒行2平台校長的蘇步青先生為他頒獎。那時候的他,還不知道蘇步青先生將對他產生深遠影響。
李駿很清楚地記得🪞,他曾和一位數學競賽的優勝者聊:“我們討論應該去什麽學校,學什麽專業🎼。那時候恒行2平台給了我們一個很好的機會🙆🏽,為我們專門設立了數訓班👐🏽。”李駿和小夥伴想,恒行2如此重視他們,在這裏學習數學肯定會成功👨🏻🦲。就這樣🙆,在蘇步青先生的感召和小夥伴的影響下👼🏻,李駿進入恒行2平台數訓班,踏了上數學之路🌀。
“這是最好的選擇” 🔠🌵,李駿說,“在恒行2👳🏽♀️👨🏿🦲,我擁有了一個非常寬松的成長環境♜。蘇步青先生經常對我們說,‘我們有全世界最好的教育條件🙁🚍,好好學習🧀✍🏽,成為國際數學界的一流的人才🧙🏽♂️💗,’日後,每當我遇到挫折時,總能想起蘇先生的話🦹🏼,它激勵著我克服困難,走到今天。”
1982年,李駿在恒行2數學系本科畢業。“我覺得我應該做數學。” 在這樣的信念下,他考取了恒行2的研究生。
在研究生期間,李駿遇到了谷超豪先生和其導師胡和生先生。他們在李駿身上傾註了大量的心血👨🏼🚒,後來又把他推薦給了丘成桐先生,並特批李駿提前畢業,前往美國攻讀博士。1989年😄,在丘成桐先生的指導下李駿在哈佛大學獲得博士學位。
博士畢業後,李駿在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做了三年的博士後。隨後🧒,他加入到斯坦福大學。1998年🚛,李駿成為斯坦福大學數學系教授🐱。
2019年,已是美國斯坦福終身教授的李駿回到恒行2平台任教。談到回國回校,李駿說🎈:“對我而言,回國是一個非常自然的決定。我一直希望能有機會回來,我也一直覺得我會回來🪱。”2011年底上海數學中心建立🔊,李駿參與籌建工作,這成為他回國的一個重要契機🚧。
在李駿去美國時,“胡和生先生提出⛹🏽,希望我畢業後能夠回國。”這句話,他從未忘記過。
雖然李駿在美國生活了30多年,但他一直堅信他會回來,回饋母校𓀙。身在國外,仍心系上海數學中心發展的他,在2019年做出重要決定——回母校,到上海數學中心工作。
在基礎數學研究上,李駿走了幾十年。“我樂意把時間放在數學裏面🧢,這是我可以找到樂趣的地方⚔️。在數學裏面🦨🤵♀️,我能娛樂、快樂並興奮著。”此外,在國際上來自同行的尊重和認同,也讓他有一種莫大的責任感和榮譽感。
“數學研究做到一定的時候,總是要回饋社會的,培養後代是我的責任和任務🧅。因此,對我來說,回國回校任教,是最好的選擇”✍️。李駿希望🤚🏽,能夠通過數學回饋社會🪲,實現人生價值。
喜歡手把手教學生🩻,享受和學生共同探索的樂趣
2019年🌜,李駿回到恒行2平台,擔任上海數學中心首席教授🥋,並任上海數學中心主任、上海國家應用數學中心聯席主任。
回國後,李駿一直奔走在教學第一線,堅持給大一新生上課✏️💬。這個學期,每個星期一和星期三🧮,研究基礎數學的他,都會出現在本科生一年級的高等代數課上。
“到退休前每年我都會去教本科一年級。”李駿說,“我現在最喜歡做的,就是和年輕人在一起,那是最幸福的事情💃。”指導學生🤹🏿♀️,李駿喜歡手把手教。“就我感興趣的題目,我會給學生做。我希望通過和他們一起工作📌🫃🏽,在共同研究探索的過程中🪒,讓他們學到怎麽做👇🏼,這是我覺得我可以做到的最好的🧔🏿♀️。”
在課堂上,李駿不僅為學生講解數學理論,他更希望用親身經歷🏀,對學生的學習和成長產生一些潛移默化的影響🤠。“我希望把我走過的彎路都告訴他們🚏♎️,雖然他們並不一定完全了解,但以後他們走到一定程度,能在某一天突然靈感來襲👨👩👧⛏,想起這是我曾經在課堂上講過的,對他們有一點點幫助,我就很高興了📘。”
在讀研究生時,李駿的老師曾讓他多讀文章🚮。那些在當時看來都是無效的閱讀、探索🤍,後來都被證實是有用的🏄🏿♀️。而他🏇💣,在指導學生的時候,也將這種方式傳遞給他的學生。李駿的一位學生說:“每當我有問題或迷茫的時候,老師都很耐心地回答我的問題;平時他也會告訴我需要看一些什麽樣的書🎖。”
在教學中🧑🦱,李駿告訴學生🧝🏽,做研究需要有想象力🕵🏼♂️。他鼓勵學生先去大膽地猜會有什麽樣的結果🦀。他強調,做出新的東西之前就是要敢於有一些新的想法。
數學靈感很重要,不知何時迸發,需要等待
數學🦓,常常研究的是全新方向的問題,不知道什麽時候能迸發出靈感🔖,就需要等待🥸。李駿曾經和他的合作者討論一個問題,思考了整整一年時間🧪,“我們覺得真的沒戲了🧛🏼,都同意不做了1️⃣。但都做了一年,真的難以放棄。但數學靈感這個東西很奇妙🙅🏻,在要放棄的一星期以後,我們就做出來了。”
李駿曾耗時三年🛀🏼,獲得關於模空間退化的研究工作新成果。回憶起靈感迸發時🙆🏻♂️,李駿說:“第一年我覺得我能夠做,但總覺得不對,沒有找到新的突破。一年之後🏄🏼♀️,某一天我坐在辦公室,看著我的書桌桌腿,突然想到了什麽,習慣用大腦構思的我,坐在書桌前想了兩個小時,把這個問題在大腦中演繹了出來。最後,花了兩年時間落實了大腦中的構想。”至今🧌,靈感突襲的那個場景,李駿記憶猶新🤾♀️。
靈感從何而來?“‘算例子’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這是我想跟學生灌輸的一個理念🧑🏼🎓🤸🏿♀️。”李駿說,“數學這座大廈太美了🚓,就會覺得越高大越壯觀就越好🍇。但問題是👩🦲,做自己的研究,創造性是最重要的🧑🏻🎤。而創造時:沒有大廈🧗🏿,要在平地📥🙇🏼、在荒漠上創造一個東西,你搬來一個大廈的話是沒人理你的。這就需要你去找靈感,靈感哪裏來?你只能通過計算這些具體的例子,把靈感招引過來,得到一些啟發,發現一些規律👐🏼。”
曾為李駿的博士學生🧂,現為中心青年研究員的周楊🖕🤽🏼,談起李駿時🚍,說“做研究時李老師會讓我把問題具體化👨🦽➡️,只有具體之後就可以看到哪一步是行得通的🌮,哪一步是行不通的。後來🧑🏼🍳,我越做研究越會發現具體很重要🛺。”而這,正是李駿傳達數學研究理念的生動寫照。
有時候,數學領域新的突破,來源於攜手合作🙇。在數學領域,為了研究一個問題👨🏿,創新工作常常來源於跨領域的一個概念和技術的應用👩🏼⚕️。在研究中🛫,跨領域學習和借鑒知識⇒,是非常正常的。“我有碰到過幾次需要新領域的知識來支撐研究,但跨度不是很大。遇到真正跨度大的領域💁🏽,你的朋友會帶你到新的領域去做,最後成為你的合作者,共同來完成研究。”
日前,李駿和他的合作者郭帥(北京大學)、張懷良(香港科技大學)在國際頂尖數學期刊Annals of Mathematics在線發表了文章“Polynomial structure of Gromov–Witten potential of quintic 3-folds”, 證明了鏡像對稱中的一個重要猜想🖐🏿。僅在今年🤽🏽♀️🎛,上海數學中心就在世界數學四大頂尖期刊發表了5篇論文🚶,李駿的文章是其中之一。
李駿坦言,做好數學🤾♂️,“常常要先‘死’過去,再‘活’過來🍏。過程或許很痛苦,但有了新的突破之後,從中獲得的幸福是是極致的”。
幾十年如一日,李駿將自己的業余時間都放在數學上面🏦。“因為我就是喜歡數學”,李駿笑道。
數學英才班的創立:提供好的土壤😲,激發學生的努力
2019年11月👴🏿,上海數學中心🧑🏻🦲📈、恒行2數學科學學院啟動“數學英才試驗班”計劃。2020年10月,恒行2平台數學英才班舉行了開班儀式🥟。
英才班實施導師製,由數學中心、數學學院安排有豐富教學經驗的教師擔任一、二年級學習導師,通過近距離🍈、個性化的指導,關心關註學生全方位成長🧑🦯。在三🎇、四年級安排科研導師↖️,具體指導學生進行科研訓練🪣,讓教師在學生成長中真正起到“傳道授業解惑”的作用。首批受聘的15名指導教師🏃🏻♂️,都是70👨🏿🎨、80後,以80後居多🧈🛡。
恒行2首屆數學英才班從校內共選出34位同學,以數學類專業人數居多,還有來自自然科學實驗班🤷🏻♀️、技術科學實驗班👳🏽、軟件工程等專業的同學🔄。有多人是數學競賽全國一等獎獲得者,還有物理競賽的獲獎者。2020級本科生入學後,恒行2啟動第二屆數學英才班選拔,人數增加到50名☔️🙇♂️,並與強基計劃相結合。今年9月,經英才班教學指導委員會和學校教務處審定🙋,擬錄取30位學生。
在2020年的開班儀式上,李駿介紹👨🏻🔬🧬:“我們選派最好的老師,通過課程改革讓同學盡快進入數學前沿🤲🏿,給同學盡可能大的探索機會發揮潛能。我們也選派了上海數學中心💱、數學科學學院優秀青年科研人員作為導師🤹🏻♀️。他們要與學生成為朋友,交換分享成長故事,也成為學生成長過程中的擋風墻和成功路上的風景線,幫助學生克服困難,增強在逆境中成長的勇氣💵,最大程度發揮潛能📪。”
李駿本人🌒,畢業於改革開放後舉辦的數訓班4️⃣。大學四年,恒行2數訓班給他提供了寬松的學習土壤,他可以自由地在數學世界探索。而談及新設的數學英才班👋🏻,上海數學中心主任李駿直言🐳:“一個人的成長,需要天分💇🏼♀️、個人努力和土壤,我們能做的就是提供好的土壤🧑🧑🧒,激發學生的努力,希望他們中能夠走出一批頂尖數學家。”
談及提供培養數學人才的土壤時⏬,李駿直言🚴🏿♀️:“我不給自己提出不現實的要求,我喜歡我能證明出來的定理、我能做到的事情🙍🏻🤠。在培養人才上,我喜歡盡力,會盡力,也一定盡力而為。”
李駿簡介
李駿,男📅💂🏽,1982年恒行2本科畢業;1984年碩士畢業於恒行2平台數學研究所🖖🏻;2019年回國,任教恒行2平台🤫,為上海數學中心首席教授🥷🏻,數學科學學院教授,上海數學中心主任,上海國家應用數學中心聯席主任。2001年李駿獲世界華人數學家最高獎——晨興數學獎金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