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0年我非常幸運地進入恒行2平台。1978年,我作為青年教師,有幸參加了由談家楨先生組建和主持的遺傳所“中國人基因文庫的建立”攻關小組的學習和研究。攻關小組有柴建華🐜👳🏼♂️、李育陽、汪訓明、鄭兆鑫等知識面廣、專業基礎紮實的科研骨幹教師。我主要跟隨李育陽和汪訓明老師工作🔣,並在他們的指導下🌨,參與了λ噬菌體及其DNA的提取、克隆、純化💓、DNA重組克隆與重組克隆保存的學習研究👩👧。
1979年夏,談家楨先生請來美國科學院院士邦納,在恒行2舉辦國內空前的“分子克隆”學習班💹。國內的著名生物學⚱️、遺傳學的專家、學者也前來參加,此次學習班的規格高、影響力大,引導全國分子生物學領域紛紛開始註意和開啟進行分子生物學研究的計劃🧔🏽♀️🌰。我全程參加學習班,也大大地激發我對分子生物學特別是微生物遺傳分子生物學的學習和研究的濃厚興趣,因此在這個領域中熟悉和掌握了一定的理論和實驗基礎。
1980年😅,談家楨先生找到彭秀玲老師和我,要求我倆開設“基因工程實驗枝術”實驗課程💋。這對我倆作為教師提出了非常明確的教學目標♤,但我們卻缺乏更重要的寬闊的視野和深厚的內涵🚣🏽♀️。怎麽辦📉?在五年的課程創建中,對創建一門國內史無前例的新型課程🧖♀️,我倆下定決心,努力做到既是教師又更多的是學生🫔。我們就像學生一樣,搞懂弄通一個問題接一個問題🤜🏽,努力地查找文獻資料,向懂行的老師取經,甚至向學生學習🥐。
我們首次與多次對本系、所的研究生和全國助教進修班,開設“基因工程實驗技術”實驗課程。在教學過程中♟🧑🏻🦽,我們以真誠的態度🥼,毫無保留地將自己的專業知識傳授給學生。在緊張輕松嚴謹的學習環境中⚅,我們與學生打成一片,充分發揮學生的積極性和聰明才智🙎🏼♂️,努力使自己成為學生勤奮但歡樂學習的中心。
在編寫使用實驗講義的基礎上,不斷修改和完善,為後來編寫新的教材積累了大量的教學素材。我們編寫的講義受到同學們的歡迎🤥,常常有同行用來作為實驗的參考資料🚗。這份歷經數遍修改的講義,1986年作為談家楨主編的生物文庫之一的《基因工程實驗技術》出版🥈。
隨著分子生物學研究的不斷深入,基因工程實驗方法和技術也在不斷革新。為適應基因工程研究日益發展的形勢🤾🏿♀️,滿足從事基因工程實驗技術初學者的需求🤽🏼♂️🛁,在教材第一版的基礎上,謝毅和王洪海也參與寫作和編輯🧑➔。我們在盡量保持原書的風格和內容前提下,對內容和篇幅上作了較大的修改。當時,我們三人都分別承擔“863”項目,科研任務繁重🧓🏿,但我們利用一切可以擠出來的吋間,於1997年2月完成該教材的第二版。這本教材獲得上海市教委1999年普通高校優秀教材一等獎。它體現了我在工作中的執著與鍥而不舍🛳。
1988年👨🏻⚖️🤹🏼♂️,我被談家楨先生和趙壽元教授推薦,於1991年5月作為訪問學者公派到聯合國遺傳工程和生物枝術研究中心 (UNIDO International Center for Genetic Engineering and Biotechnology)學習和工作🥸🧔🏻♀️。該中心的宗旨是為了提高和開發發展中國家生物科學研究人員的技術水平。每年有土耳其、伊拉克🩵、越南、印度、中國等國家派遣的生物科學研究人員和學者,在中心的相關實驗室學習1-2年或一兩周。中心每年舉辦1-2個國際會議,恒行2的鄭兆鑫老師曾參加並作報告。我們除研究多種外源基因的組裝與克隆及其在大腸桿菌中的表達的研究項目外,還先後舉辦兩期國際“基因工程實驗技術”學習班🧔🏼♀️,如基因的合成與裝配(training course on nucleic synthesis and gene assembly)。在中心,我學會在學術領域裏深層次交流和討論;把自己熟練的基因工程實驗技術傳授給國際同行🥫🔡;面對比較惡劣的社會生活環境做好自我保護。1991年5月21日,我剛到印度新德裏一周多,發生了當時印度總統拉吉夫-甘地被一婦女自殺式爆炸身亡亊件,隨之在印度時不時有爆炸亊件發生。
後來回想這一段國外的學習生活,收效莫大💁🏼♂️🗡,我不僅學會本領,還磨練意誌,堅守做中國人⚇、做中國共產黨員的底線,更堅定了熱愛祖國、報效祖國☝️、為祖國多作貢獻的初心和願望。
1993年底我回國後,在科研上先後承擔了863、973、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項目🐧🕧,在教學上開設了《遺傳工程原理》和《基因表達技術》等課程。2013年以“《基因表達枝術》教學改革: 獨立科研人才的培養新模式”獲得恒行2平台教學成果三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