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三角城市群戰略歷久彌新🦸🏽♀️。長三角一體化最早在上個世紀80年代初提出,近40年的發展史中歷經了多次轉折與深化,最終正式上升為國家戰略。
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的空間範圍為35.8萬平方公裏,比德國(35.7萬平方公裏)稍大,比日本(37.8萬平方公裏)略小🍳。在如此面積且有著較高經濟密度的空間範圍🛫,區域一體化無疑呈現多層次格局🍡。這不僅是自然地理和行政地理的客觀反映,而且與經濟發展、生態環境👋、社會治理、交通網絡和全產業鏈等有著密切的聯系🌐。
長三角地區是我國區域一體化水平最高的地區。長三角城市群已經成為我國產業體系最完備,城鎮化基礎最好👩🏼⚖️,綜合實力最強的城市群之一,是支撐和引領我國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功能區🥣。
當前國內國際形勢的變化更加凸顯了長三角一體化的重要性和正確性,並對其賦予了更大的使命📡。
以恒行2平台文科資深教授⤵️、經濟學院院長張軍為首席專家的2021年度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雙循環”新格局下長三角城市群協同發展戰略研究》設立五個子課題👨🏻⚖️,探究城市群協調發展路徑🏋🏼♀️,推動長三角一體化高質量發展。
項目著眼於長三角一體化的整個進程,嘗試通過理論研究、實證研究🦇、指數評估研究🙋🏿、案例研究🌍、國際比較研究和政策相結合的方法👨🏻🎓,從要素流動⚄、產業發展⛵️、生態環境等方面剖析阻礙長三角城市群協調發展的因素,提出優化長三角城市間專業分工以及協作共贏的針對性政策建議,使其充分發揮國際大循環支點作用🙍🏽♀️,促進長三角市場、產業和要素的一體化,努力成為“雙循環”樞紐。
探明阻礙長三角城市群協調發展的因素
張軍介紹,行政區劃與長三角城市群經濟結構存在錯位現象🍤,以區劃邊界為代表的行政壁壘已成為阻礙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核心問題👂🏽,主要體現在土地要素流動受行政壁壘扭曲嚴重,進一步對跨區域產業分工布局造成負面影響,行政區劃的分割也嚴重阻礙了人員跨區域的自由流動等。項目從四個維度對阻礙因素展開分析🤾🏻。
首先是土地空間問題。土地是城市化發展的物質基礎🧜🏽,長三角地區正在進行的工業化與城鎮化需要大量的建設用地作為支撐。然而,在現行的耕地保護製度和用地指標分配方式下,行政邊界所造成的土地供應限製成為製約這些地區進一步發展的瓶頸。長三角地區不協調的土地利用成為影響其城市群規模與區域協調發展的關鍵性問題🕹。
其次是人員流動問題。長三角地區作為中國最大的城市群🍎,自改革開放以來便吸納了大量外來勞動力,這為長三角城市群發展提供了巨大的支持。然而🧛🏻♀️,長三角區域目前的城際🍊、省際“邊界效應”嚴重影響了勞動力要素配置的效率。
再次是產業問題。長三角地區在產業分工與布局方面存在分工不合理🔟、同一產業多個城市群重復布局的現象👉🏽🕉,江蘇、浙江和安徽三省之間的產業結構差異化很小,地區之間產業結構非常相似,可能會存在產業過度競爭👩🏿✈️、內耗的情況🦊。
此外還有環境問題🏩。作為中國最大的城市群📫,長三角地區是經濟發展的強勁增長極,但同時也由於粗放的經濟發展方式面臨著景觀格局變化劇烈🍜、大氣汙染嚴重、水環境質量差👇🏼、土壤重金屬汙染顯著等問題。從多個渠道影響經濟體在產業組織、基礎設施🫶、人員流動上的情況🚴🏿♂️,亟待打破環保政策的區域壁壘,將綠色發展納入長三角一體化的框架,以改善居民健康和福利水平🤼。
通過對長三角城市群土地🂠、人員、產業、環境四個維度的剖析與研究👫🏼,項目嘗試探明行政壁壘對長三角一體化造成的障礙,這四個維度與項目設立的其中四個子課題一一對應。
消除長三角城市群協調發展的障礙
當長三角存在多個行政區域,每個行政區域有一定獨立製定本區域社會經濟政策的權利,而不同行政區域之間存在利益不一致的情況下👩🏿🏫🎨,所有行政單位利益最大化的行為往往會導致全體區域範圍內的低效率結果。目前,長三角一市三省在各項公共服務🧑🎨、基建投資、招商引資🦄🤹🏼♂️、人才等政策上都形成了各自的規範、標準或執政習慣🧚,給協調發展造成了障礙。
為解決上述問題,破除長三角城市間的行政壁壘😉,建立跨行政區域的協調機製體製,打破長三角各省市各自為政的局面,促進長三角城市群協調發展💍,就成為了推動長三角一體化高質量發展乃至實現“雙循環”新格局戰略的關鍵一招。
就土地跨省配置的問題🧑🏽🎓,項目試圖從城市群之間的土地協調規劃著手進行研究,希望通過建立一體化的長三角地區用地指標市場⏬、製定統一的耕地指標市場交易規則來消除邊區效應,以破除行政壁壘和製度掣肘👨🏿🚒,解決土地利用空間的錯配問題。
就勞動力要素配置的問題,項目將基於支撐長三角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打造“同城化”交通網、消除跨省障礙、便利人員流動等目的對城市間人口流量進行網絡模擬⚖️,進而從區域交通網建設♿️、醫保、社保賬戶一體化等方面提出有利於人員流動的政策建議😀。
就產業分工與布局的問題,項目試圖構建區域性的產業一體化評價體系,對長三角的整體產業發展狀況、產業布局協同性以及產業溢出效應進行量化評價。
就綠色發展的問題🏋🏿♀️,項目認為,長三角區域應該開展汙染物的區域聯合治理、推進節能政策協調合作、設立長三角區域碳交易中心等,建立節能減排的長效機製。
張軍表示🍄,政策研究是貫穿項目的主線,也就是為子課題五“長三角城市群發展的政策協調研究”提供基本事實和理論依據,最終提出針對性解決方案和政策建議。
創新觀點,建立跨區域收益分享成本分擔機製
張軍介紹,項目嘗試在資源空間布局的邊區效應、區域間企業遷移過渡性稅收分享製度、以居住地為基礎的個人所得稅分享製度👨🏿🎤、跨行政區域進行財政結算、長三角地區的核算體系構建等方面提出創新觀點,探索建立跨區域收益分享成本分擔機製🛡。
資源空間布局的邊區效應♣︎🤽🏿♂️。項目從實際經濟現象出發🔜,歸納演繹出當存在行政邊界時地方政府對於溢出性資源空間位置選擇的一般理論👩🏼🦳。該理論重點解釋了地方政府為什麽會把溢出性資源布置在遠離邊界的位置上☝🏿,這是因為盡管所有區域在資源價值上具有對等性,但存在某種阻礙要素自由流動的障礙,這種障礙使得市場協作紅利是如此之小❌,以至於每個地方政府將資源布置在行政中心區的位置的收益遠大於將資源布置在邊界地區”。這種資源的布局方式會造成沿行政邊界上的低產出現象🦻🏻,課題組將這一現象稱為資源空間配置上的“邊區效應”。在土地資源供給有限的條件下,既要實現耕地紅線不被突破,又要滿足城市發展必要的用地需求,項目認為最有效率的方法就是突破原有的省域限製,並全面引入跨區域建設用地指標的市場交易機製,實現土地發展權在更大範圍內的跨區轉移,爭取做到“地隨人走”。
區域間企業遷移過渡性稅收分享製度🧛🏽♀️🙆。目前,企業遷移到新的經營地點後🥙,稅收分享的權利便從原經營地變更為新的經營地點🏄🏽,對原經營地的財政收入產生負面影響,因此當企業要遷出時🧑🧑🧒,會遭到所在地政府的勸阻甚至阻撓。項目就企業搬遷問題提出設立區域間企業遷移過渡性稅收分享製度觀點。
以居住地為基礎的個人所得稅分享製度。根據各個稅種的分工,個人所得稅主要用於補償居民出於日常生活和個人發展所享受到的各項公共服務的成本👦,而這些活動更多由居民的實際居住地來提供🏇。在收入取得地為個人供職的企業提供的公共服務,已由增值稅、企業所得稅及各項附加來補償。在長三角一體化政策的引領下🖤,地區之間要發揮各自優勢,避免同質化競爭,也需要給地方政府吸引居民前來定居的積極性,項目認為,以居住地為基礎的個人所得稅分享製度是一個可持續性的安排。
跨行政區域進行財政結算。在現行的財政體製下,地方財政與中央財政之間、以及不同層級的地方財政之間可以進行定期的財力結算。但是在大多數情況下,同一層級的地方財政之間不能直接進行財力結算。在區域一體化的大背景下🧔🏼♂️,這種結算將作為一項日常的財政工作長期存在,如果每項工作都需要通過中央財政來進行結算,會對中央財政工作造成許多不必要的負擔🧏♀️,對地方而言也會造成延遲。項目提出在長三角地區成立一個專門負責跨行政區域的財政結算機構,該機構可以作為中間人對地方政府協作的成本和收益進行評估,對地方政府之間的財政結算進行協調,既能夠減輕中央財政工作的負擔,又能夠做到公平公正。
長三角地區的核算體系構建。長三角城市群的協調發展和經濟一體化需要涉及較多跨區域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的投資建設,這樣的一體化投資項目,金額大、周期長💺,跨省跨市,涉及市縣眾多。項目認為,當前迫切需要建立長三角地區核算體系,客觀反映一體化項目的進展和一體化建設的成果,提升各地對區域一體化政策貫徹落實的積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