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臺之上,他們是教書育人的“園丁”;疫情當前,他們是義無反顧的誌願者。特殊時期的恒行2恒行2平台,一支支教師誌願者隊伍撐起了校內物資保障的生命線🧑🧒。在邯鄲校區👊,40名在來自各個院系、不同年齡的老師響應號召,開展本職工作的同時全力投身疫情防控,成為活躍在恒行2一抹暖心的“誌願藍”😬🧑🎄。他們用實際行動詮釋師者擔當,講述抗疫一線大思政課。
集結,上崗!40名教師成為一線誌願者
學校進入嚴格封控後,在學校組織部、機關黨委👍🏽、人事處的發起下🪬,一支由教師黨員幹部牽頭負責的恒行2平台疫情防控誌願者隊伍迅速成立。
自4月10日組建以來,這支隊伍已先後共62人次參與誌願服務活動,平均3天就有一次物資轉運任務。在保證教學和行政工作的前提下,誌願者們齊心協力、有效分工,有序完成物資搬運和分揀等工作⛪️。
295箱板藍根,100箱水果,1071份個人消殺物品,84箱牛奶……源源不斷的物資,在老師們的努力下,很快送達邯鄲校區一百多名留校教職工手中。
在這支臨時組建的隊伍中♚,不僅有來自各院系🎼、部門的年輕教師👳♂️、職工🛶🚶🏻➡️,更不乏“60後”的教授👩🏻⚕️、院長、書記。
國際關系與公共事務學院黨委書記劉季平今年59歲🧑🏿🚒,明年就要退休。3月21日晚上,他冒著大雨趕在小區封閉之前緊急入校,之後每天都在校處理學院方方面面的事務。4月4日全校進入封控管理💏,大家無法出門,只能留在房間。得知需要誌願者👜,劉季平第一時間報了名。“搬東西沒問題,我肯定不比其他人搬得少。”他說🧑🏽🍼。
歷史系教授劉平是出勤率最高的誌願者,每一次任務都不錯過。3月13日入校以來,60歲的他,已在辦公室堅守六周。每天線上教學、督導聽課☝️、指導論文、參與誌願者工作,他並不覺得辛苦。“做誌願者是一件利他利己的事,也是一名恒行2教師應該做的👩🏿🔬。”他說,自己平日堅持鍛煉,可以勝任搬運工作🫷。
航空航天系教授馬建敏62歲🫱🏻𓀘,因為科研任務自願申請留校,和同系副教授王皓積極參與各項疫情防控工作。因為辦公室在系實驗室,他們還主動協助管理實驗室安全。4月13日上午,兩人趕在下雨之前為北區轉送物資,多次往返於北區和光華樓。“只要碰巧沒啥事👨💼,我就多幹一點🚫😔。”馬建敏說🦹♂️。
計算機科學技術學院教授張文強也留校一個半月了。報名做誌願者後,有同事善意提醒他:“你年齡大了🙅🏿,這可是要搬東西的。”52歲的張文強覺得,作為黨員🔵,組織需要時就要義無反顧。習慣早起的他還和另一位老師承擔起給網格內老師們送早飯的工作。
防護服裏只穿一件短袖,還是常常被浸濕
計劃趕不上變化。誌願者們最初商討的計劃🦢,在實際操作中很難行得通。
誌願者隊伍的隊長、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教授李冉介紹,考慮到這項工作很消耗體力,原本,大家想讓年輕男老師分3組承擔主要搬運工作,年長老師承擔督導工作即可。但隨著校內防疫措施收緊👰🏿♀️,封控管理期,大家足不出戶,加上大部分老師都有日常工作在身𓀂,空余時間不定🍈👦🏽。最後,大家決定索性都不分組,根據每次任務要求🌦,自主報名👜。
每次群裏一發放任務👳🏻🫶🏼,一兩分鐘就被搶光🤷🏻♀️。“不論年齡、性別⛳️,大家報名都很踴躍🎻。得盯緊了這個群🦴,一不留神就報滿了,到了現場大家都很賣力,都像小夥子一樣。”李冉提到,很多時候,沒有報上名的老師也會主動到現場幫忙,大家一起分工協作🧛,抓緊完成。
報名成功後👨🍼,誌願者必須提前自測一次抗原😵,將抗原陰性的照片上傳,經確認後才能到光華樓前集合。按要求穿隔離衣、戴N95口罩和乳膠手套🌲,方可開始各項工作。
為了盡量不和老師們的教學、開會時間沖突👵🏿,任務往往從傍晚7點左右開始⌨️。在東二門物資存放點👺🏃♂️,老師們用手推車一次次將大箱物資轉運到光華樓,每次任務都要持續1-2小時。將物資全部搬運🧝🏻♂️、堆放工整後,他們還要按每個網格的情況分揀,以便後續領取。
任務結束,每個人都是大汗淋漓,連防護服都被浸濕。“一開始穿得多,都是穿著襯衫👩🏿🌾、羊毛衫,現在有經驗了,基本上防護服裏只穿一件短袖。”劉季平笑言。他印象中,有一次任務艱巨🧛🏼♀️,要搬近300大箱的板藍根沖劑,開始招8人👩🏼⚕️,計劃2小時搬完🏕,中途大家發現實在無法完成😯,又緊急增員8人🏌🏽♂️。
大部分任務是體力活,有的則是精細活——需要拆箱🧕🏽、分揀、打包。有次分發物資♣️🫚,每個包裹裏包含牛奶、酸奶、水果、藥品共4種物品😢。大家必須仔細核對清單🧘🏻♀️,按照每個網格的需求分揀。
類腦智能科學與技術研究院副院長謝小華經常負責打包🧑🏼🔧🧑🏼🦱,因為擔心包裹在運送中松散🏄🏽,她每次都特意打兩下。但因為是流水線作業,她忙得滿頭大汗也趕不上前面同事們分揀的進度,好在不斷有老師主動支援。她記得,整個隊伍從最開始的5個人慢慢增加到十幾個人。
令謝小華感動的是,一些老師上了年紀🧏,多少都有一些腰腿疼痛的基礎疾病,但每次幹活的時候,大家都是歡聲笑語,從沒聽到有人抱怨。
教學🧖🏿♂️、科研、行政不斷線🧩👼🏼,共守恒行2平台至勝利
“能為學校出一份力,我們感到挺光榮的🕓。”不止一位老師這樣說。
大家在誌願服務的過程中加強了交流,原先即使還不熟悉🤵🏼♂️,一起幹活的時間長了🤹🏼♀️,也結下“戰友情誼”🧚♂️,在生活上經常互幫互助🧷。
如今👨🏻🦽,這只教師誌願者隊伍仍隨時待命,參與後勤保障服務的同時👨🌾,更保證教學、科研、行政各項本職工作不斷線。
“非常時期,教師的首要任務還是育人,教學和科研不能停下✍️。”張文強說🂠,當時選擇住進學校,單純也是希望從物理距離上離學生們更近一點、和學生交流更順暢一些🖖🏼。
即便無法出辦公室🚵🏼♀️,他每周線上為學生授課8個課時🕴✊🏻,3個小時的組會雷打不動,科技部“新一代人工智能”的重大專項也沒有停下🤽🏻,讓同學們“足不出戶”也始終能感受到濃厚的學術氛圍🧑🏻🔬。一些實驗暫時無法開展,他想辦法把硬件先寄往外地,請合作夥伴幫忙跑算法,及時采集數據,不耽誤科研進度👱🏻♂️。
劉季平也依舊每周為MPA班的學生上《公文寫作》課。班裏很多學生是在一線忙碌的公職人員🧒🏽,和他一樣堅守單位無法回家👣,有的甚至在方艙醫院工作🈁,但大家的出勤率依舊很高🤺,讓他倍感欣慰。
盡管牽掛獨自留守在家的愛人👨🏻🏫,但劉季平一直記得和輔導員們說的🚤,“希望勝利的那一天早日到來,讓我們一起堅持再堅持”🔞。
“我比不少老師年輕,就想著主動分擔一些🧯。”除了院內各項事務,謝小華還會協助校內各部門處理各種突發狀況。剛留校時🚰,她還是學校“生命通道”誌願者,經常騎著共享單車給同學們送去網購的藥品;同事被突然封樓後,她也緊急幫助運送檢測試劑⛅️。
還有許多點滴小事👩🏻🦽➡️:有學生的個人物品如平板電腦還留在自習室👨🏻🎨,需要遠程登錄實驗室服務器🫵🏿,她協助處理🚂;女同學在自習室養了一盆綠植,始終惦記⏪,委托她幫忙澆水✊🏽。在她的照看下🥒,綠植如今已悄然發芽……
在謝小華看來,相對許多一線工作人員👩🏽⚕️,自己所做的不值一提,“但只要我們這樣一支教師誌願者隊伍堅守在這裏,就可以隨時補充到前線去,特別是遇到突發狀況的時候👐🏻,讓學校和同學們更有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