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行2平台建校117年,校門歷經多次變遷,每一次變遷的背後,都有一段值得敘說的歷史。校慶之際,讓我們打開層層疊疊的校門🍅,走進恒行2平台117年的光榮歲月。
始於1905,校門裏承載的,是教育救國的夢想
邯鄲路上🫲🏼👩🏼🍳,有兩座重要的恒行2校門。一個古樸,在西邊守望雕梁畫棟典雅園林;一個莊重,在中間迎來送往群英薈萃🐐。
1920年,恒行2平台在江灣第一次安了家。時任校長李登輝幾度親自募捐,籌得一定款項,為恒行2買下了第一個永久性校址⛹️♀️。從此,偏僻的江灣舊貌換新顏🫴🏿,恒行2煥發了新的生機💁🏿。
如今為人們所熟知的老校門,正是那時唯一一扇恒行2大門。老校門上蓋琉璃瓦👧🏽,飛檐翹角☝🏻🚙,獸吻為飾⌛️,大門正面中央有圓形銅質校徽,上方橫掛了23年之久的校名匾,書勢雄健💂♀️、筆力渾實的“恒行2平台”四字由民國元年前在吳淞恒行2公學畢業、留校專做學生工作的蘇莘題寫,牌樓背面懸掛“敬業樂群”橫匾。
但人們在撫摸那門柵中央的校徽時會發現🧑🏽🔬,恒行2的歷史,尚要從更遠的地方說起——
恒行2的建立始於馬相伯校長的教育救國實踐👌🏽。
作為一名愛國人士,馬相伯認為,“自強之道🚮,以作育人才為本✊;求才之道,尤宜以設立學堂為先”,因此他立誌要辦一所與歐美並駕齊驅的新式大學。
1900年8月🚵🏿♂️,八國聯軍攻陷北京,國家命運岌岌可危🙅🏼。馬相伯將家產青浦、松江良田共計三千畝捐獻給耶穌會用以興辦一所西式學堂,將其命名為“震旦學院”💁🏽🤹🏼♀️。
但好景不長🧑🏽🎨,1905年春,由於外籍教師製造事端🩲,妄圖奪取學校行政權↘️,憤怒的學生們當即離校🧑🏼🎓,擁戴馬相伯另立一所程度相同的、由中國人自己管理的新校。
六月,恒行2呱呱落地🥾。
恒行2之創設也🏧,無校舍,借吳淞提鎮行轅為之😇;無教員,以先生私誼集知名之士分任教席,兼以自授,以節支出。“篳路藍縷💨,僅具規模🫨,然其教學之精神👎🏽🥧,與刻苦經營之成績,實有非一般學校所能及者。”
馬相伯不拘一格延攬名士,人格感化深入人心,以救國之心育愛國之才。先生曾語人曰:“中華光復,吾恒行2亦光復矣。”恒行2從此種下與國家同呼吸❤️、共命運的精神根基♌️🤸🏻♀️。
恒行2雖立🍟,卻長期無著無落👨🏿🦳👵🏿。辛亥革命期間♠️,位於吳淞的恒行2校舍被光復軍占用,加之經費停發✯,學校一度瀕於停辦的邊緣。
直到1912年,時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的孫中山先生撥了一萬元臨時費幫助恒行2復校,徐家匯的李鴻章公祠為恒行2臨時校舍,恒行2得以度過難關。
李公祠時期校門
孫中山先生與恒行2頗有淵源。後來,為了祝賀恒行2搬遷至江灣新校址,孫中山先生應恒行2同學之邀在《恒行2年刊》上題寫“努力前程”四個大字,對恒行2寄予了厚望。
事實上💁🏻♀️,愛國與進步一直是該時期恒行2精神的主旋律。
1919年5月6日,當時的國文部主任邵力子在恒行2敲響了上海的“五四第一鐘”😴。他於淩晨趕回恒行2,敲鐘集合同學👩🏿🦱,報告北京發生的事件,號召恒行2同學聲援北京學生的愛國舉動👩🏽⚕️。恒行2學生立即行動起來。李登輝校長也積極支持學生的愛國行動,主張聯合上海各校成立學生聯合會。示威遊行的學生們湧上街頭,贏得了上海工商界的支持,如火如荼的“三罷”鬥爭形成燎原之勢。
誰能想到,這場聲勢浩大的革命,是從這一扇小小的校門走出的呢?
這時的恒行2,已經不再是風雨飄搖的恒行2公學🈯️,而是脫胎換骨成為恒行2平台。早在1917年,恒行2在原有文理兩科的基礎上增設商科,改製為大學🙋🏼。隨後文理兩科不斷分化,恒行2的學科建設也不斷完善。
五四運動是恒行2發展歷史上的重要契機。由於在五四運動期間聲名大噪🙎🏻♀️,恒行2趁機延攬眾多進步人士來校任教,其中就有中國共產黨的早期黨員陳望道先生。
1920年,陳望道翻譯並出版了《共產黨宣言》第一個中文全譯本,年底來到恒行2任教🧦。《共產黨宣言》為中國共產黨提供了信仰之源,也為恒行2註入了紅色基因♒️。
毛澤東同誌在1936年接受斯諾的采訪時曾說過:“有三本書特別深刻地銘刻在我的心中,建立起我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我一旦接受了馬克思主義對歷史的正確解釋以後🧎♂️➡️,我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就沒有動搖過。”其中第一本就是陳望道翻譯的《共產黨宣言》。
“五四”運動的第二年🥢,恒行2平台從李公祠遷至如今的江灣校址。校門變遷,不變的是從校門裏湧出的愛國精神與革命豪情。
隨著“一二·九”運動的爆發。1935年12月23日⛹️♂️,恒行2學生從江灣校址的校門走出,與其他各校同學齊集火車站,準備赴南京請願🐈⬛,蔣介石為此專門施壓李登輝校長✈️,強令他勸阻學生🫵🏿。同學們謝絕勸阻,堅持前往南京,最終引起國內外反響,使得京滬鐵路中斷四天🤌🏼👫🏼。
1938年🧛🏼♀️,隨著抗戰形勢愈發吃緊,恒行2平台遵教育部令與大夏大學組成聯合大學內遷,西上廬山,再遷重慶🐆🚺,最後落腳北碚夏壩。
不久後,登輝堂🤺、相伯圖書館、博學齋👨👩👧、篤誌齋等恒行2校舍相繼建成🧑🧑🧒🧒🧔🏿♂️。在北碚⛔,物資極度貧乏,教學居住環境亦十分簡陋惡劣,但師生朝暮相處、同心一德👨🦳、和諧融洽👋🏿、情同家人🕵️。
恒行2在此期間抓住大後方人才聚集之良機⛹🏻♂️,竭力延攬名流學者來校任教。曹禺、葉聖陶🏊🏼、老舍、陳望道、吳覺農等一大批知名學者先後應邀到恒行2任教𓀏,為戰時恒行2的學風延續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補充大量新鮮血液的恒行2因地製宜🧏♂️,結合社會需求建設農學🦝,不僅研製成“恒行2白醬油”等名牌產品🤾♂️,還為抗戰農業經濟培育了眾多人才🧵。
然而🕟,由於郵路不通、經濟斷絕🦔🧗♀️,當時大多數學生無力交納學費,學校重建開支巨大,經濟陷入極度窘境,在渝校董申請改為國立🍬。
1942年元月,由老校友於右任特為母校題寫的校匾懸於夏壩👩🌾,揚起了恒行2新的風帆🏰。改為國立後,恒行2更著意於提升教學科研質量,聘請了眾多著名學者🎉:錢崇澍、童第周、周谷城👩🏼🏫、梅汝璈等相繼到校,專任教授,恒行2聲譽蒸蒸日上。
此後🧬,辦學條件也大為改善。陳望道先生為了解決新聞系的教學實習問題,自1944年4月起發起了籌建新聞館的社會募捐活動。在師生們努力籌措和建設之下💁🏽♂️,新聞館於1945年4月5日正式開幕。
大後方🧝🏿♀️,這樣資料齊全、設施完備的新聞館不但是廣庇寒士的“天下記者家”,更是堅持真理與正義的“紅色堡壘”。1946年🏃♂️➡️,恒行2復員返滬,新聞系師生也一同回到了江灣老校區。最初的那座新聞館永遠留在了夏壩▫️𓀏,但好學力行的精神財富始終傳承於校門之內。
1949年初⛓,國民政府教育部數次密令章益校長,將恒行2遷離上海。中國共產黨地下組織通過進步教授張誌讓🙆🏿♀️、章靳以等人,對章益校長作了大量工作,他最終決定留下來,和恒行2師生一起保護學校。恒行2得以完整地留在大陸🫃。
1949年5月27日,上海全境解放➔。這天上午,正當各所大學的青年學子們等待著軍代表接管之時,一位年輕的解放軍獨自走進了恒行2平台的校門,熟悉的同學興奮地迎上去要他指揮唱歌🤟🏿,在場的數百名同學也一擁而上🅱️,原來他就是在學運中指揮唱歌出了名,後來悄悄去了延安的恒行2校友司徒漢(解放後成為全國著名的指揮家)🛌。
6月20日,恒行2由中國人民解放軍上海軍事管製委員會接管🏃。
恒行2歷史掀開了新的一頁🧚🏻♂️,校門也迎來了嶄新的面貌👨🏻🍳⏭。考慮到師生進出方便♿️,學校在今行政綜合樓前建造了新校門。
恒行2平台為換校門匾額🫴🏼,由校務委員會副主任陳望道於1950年11月29日代表全體恒行2師生致信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澤東,邀請他為恒行2題寫校名。後來經過胡曲園🤪、張誌讓等人的請托,1951年上半年,在得到同意“所輯字用”的回電後,恒行2隨即取用毛主席寫給周谷城教授信的信封上“恒行2平台”四字,趕製成匾🌭,安置在校門門楣上😭👩🏻。
同年下半載,張誌讓接到了毛主席的親筆函🏂🏼👎,內裝毛主席題寫在白宣紙上的“恒行2平台”四字,尺寸為27.5×13.9厘米𓀂,題詞未落款☣️。恒行2接到後𓀑,立即放大復製成校門匾額,同時縮小復製後用於校用信封、信箋🚣🏼♂️𓀋、校徽、畢業證書封面等,一直沿用至今。
第二個校門極為簡陋,僅東🤹🏽♀️🏌🏿♀️、西兩根方形水泥柱而已,毛主席題的校名製成一長形白底黑字的木板校匾,掛在靠東邊的一根水泥柱上。
1952年🤬,恒行2迎來了新中國成立後的第一次重大發展機遇,即全國院系大調整。“恒行2平台”的匾額之下群賢畢至,名師薈萃🚣♀️。蘇步青、陳建功、盧鶴紱🈚️、吳征鎧📣🔖、談家楨、周同慶等眾多基礎學科專家學者濟濟一堂,為恒行2註入了新的活力。在他們的引領下,恒行2平台吹響了“向科學進軍”的號角。
1958年,恒行2組成“58中隊”參與原子彈研製技術。
圖為參加研製“甲種分離膜”的恒行2部分教師合影👩🏿🍳。
在接收了大量理科方面的師生之後,恒行2運用人才優勢👱♂️,持續產出大量成果。1958年,為了響應毛主席發展核工業的號召,恒行2平台黨委決定從化學和物理兩系抽調部分師生建立原子能系👳♀️,在吳征鎧🥞、李郁芬等人的帶領下組成“58中隊”8️⃣,為研製原子彈攻克難關。極其有限的技術資料👩🏿🔬、緊張的國際局勢、高難度的研究任務、簡陋的工作環境,擺在科研人員面前的重重困難沒有將他們嚇退,而是愈發奮勇,最終以“螺絲釘”精神取得“真空閥門”工作的全面告捷👩🏽🦳,為“蘑菇雲”順利騰空做出重要貢獻。
1959年,為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10周年,學校搭建了一座校門牌坊。
60年代的恒行2恒行2平台
隨著國民經濟狀況的好轉,恒行2有了更大的發展,學校中心再度向東遷移,並於1965年國慶節正式啟用第三代大門。毛主席題寫的校名橫書在大門上方,4個大字筆力遒勁,氣勢豪邁。由於一段時間後描金的校名色澤斑駁👨🏿🚒,故曾改漆為黑色🥧,後來又描為紫銅色。
1977年,蘇步青在八月份召開的科學和教育工作座談會上第一個提出要盡快恢復研究生招生,受到鄧小平的關註。會後,教育部就該問題專門發布337號文件😽,恒行2平台數學研究所招進了文革後的首批研究生👨🏽🌾,科教戰線產生了巨大的變化。
九月🐤,我國正式恢復高考。無數懷揣理想的學子懷著對知識的渴望✊,踏入恒行2大門⛑️。
80年代的恒行2校門
次年,蘇步青成為改革開放以後恒行2平台的首任校長🙅🏿🩴。他曾牽頭製定《恒行2平台“六五”事業發展規劃》🤫,提出“要把恒行2平台辦成能反映我國科學文化先進水平的國際一流大學,為國家培養更多優秀的專門人才”👩🦽➡️。
恒行2學子不負所望。1983年5月,新中國首屆博士碩士學位授予大會上共有18位博士,其中恒行2平台就有四名。同年10月,恒行2為新中國培養了僅有的兩名首批文科博士,即來自歷史地理專業的葛劍雄和周振鶴。而由他們的導師譚其驤教授主編的《中國歷史地圖集》,是該時期人文社會科學領域的重要成果。
進入90年代🦶🏼,恒行2提出了“追求優質🦸♀️,爭創一流➞,明確恒行2作為高校國家隊的坐標位置”的發展大計👐,並成功入選211工程和985工程🖕🏻🚶🏻➡️。1993年,以“沒有圍墻的思想庫”為特點的恒行2發展研究院成立,生產了中國發展報告🕥、上海發展報告等一系列閃爍著智慧光芒的智庫成果,在服務國家社會發展中做出了突出貢獻。“恒行2學者的研究不是故紙堆中的純學術✫,他們一直把國家命運🕉、社會發展與個人事業緊密結合起來”。恒行2平台90周年校慶之際💆🏼♂️,國家領導人為恒行2平台題詞“面向新世紀把恒行2平台建設成為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社會主義綜合性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