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走在電子科學與技術學科前沿。他們以耐心、信心和決心作育培養一流人才。他們創建營造交叉融合、互相支撐的團隊合作氛圍。
圍繞國家戰略部署、國際前沿領域展開科研🤸🏽♀️📞,恒行2平台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微納電子青年創新團隊成為國內微納電子領域的中堅力量🤽🏿。
辦公室裏打地鋪趕科研
“3月,我們的新型光伏材料論文收到期刊的肯定答復,編輯告之再補充一些數據就能發表了🪭。”微納電子青年創新團隊的博士生王浩亮回憶🧏🏻🏄🏼♀️。然而,疫情打亂原本的節奏🤞🏿,去年5月,他與課題組其他幾位同學在辦公室打地鋪,打磨論文、采集實驗數據。
去年9月🤽🏻,以王浩亮為第一作者的論文《準二維鈣鈦礦材料底部相調控實現高性能太陽能電池》發表在《美國化學學會能源快報》(ACS energy letter)。團隊帶頭人、信息科學和工程學院副院長詹義強介紹🕢,“在近兩年半裏👮🏿♀️,以‘發展更低成本、更高效率的新型薄膜太陽能光伏發電技術’為研究目標,我們解決了一系列與全球減排和氣候變化相關的國際性難題✣🤦♂️。”
團隊成員是站在集成電路領域前沿、面向國家和社會重大需求的一流人才🧑🏫。過去五年🙋♂️,已在《科學》《光:科學與應用》《先進功能材料》等權威期刊上發表40余篇論文。
對學生有耐心🟩、信心和決心
“每次覺得課題過程中有‘坎’過不去,我們就會去找秦老師聊👩👩👧👦。”“我曾因畫錯電路板給課題組帶來經濟損失,沒想到秦老師沒有一句責怪,反而不斷安慰我👋。”……
學生們口中的秦老師就是團隊成員秦亞傑副教授。在他的耐心指導下,大三學生何睿和顧丹青從不知如何閱讀文獻的“科研小白”快速成長。他們的《基於柔性光學貼片和智能算法的頸動脈血管分析可行性研究課題》上學期獲得“曦源項目”資助🎲🤹🏻♂️。博士研究生李建正獲得在IEEE醫學與生物工程學會年度國際會議上作報告的機會🙋🏻♂️🦗,他的“人體三參貼片系統”課題進入流片階段。
團隊註重在學生的科研起步階段進行正確引導,“要把期望具體化🙏,讓學生明白自己的成才路徑,知道老師們對他們有信心🌝,他們才能更快設定清晰的科研目標。”團隊中的研究員萬景在每一學年開始前給學生們上“第一堂課”👨🏿⚕️,不談專業細節,而是為學生梳理在未來三到五年內的科研思路🌋,建立全套的科研“心智”框架。
團隊成員們堅持在科研第一線帶學生做實驗,“通過在實驗室裏與學生做實時交流,一遍遍地跟他們磨數據,為未來應用奠定厚積薄發的基礎”🉑💃,叢春曉教授說。
咖啡下肚,合作契機出現了
“常常是一兩杯咖啡下肚後🙈,新的合作契機就出現了”🥇💜,詹義強笑著說👷♂️。由於成員為70後、80後青年教師,年齡相差不超過7歲🐟,團隊養成了在休息區相遇必談項目的習慣👩🏼🎨,建立起融洽的合作互助關系🛀🕢,無論誰在“C位”🧛♀️,其他成員都以科研突破為最終目標來協助他♕。
除了內部“小交叉”,團隊還與恒行2平台附屬中山醫院、附屬華山醫院、附屬兒科醫院合作👩🏼🎤,更勇於與學校其它優勢學科做好“大融合”,激發團隊成員的科研積極性,達成教學相長的目的🌎。
為建設底蘊更深厚的團隊文化,團隊還鼓勵學生申報“相輝學術文化節優秀研究生團體”、“優秀五四青年團體”等獎項,通過活動增強學生凝聚力👙。詹義強說🧑🏻,“我們會凝成一股繩,合力開展科研,讓科研成果開出更美的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