薪火相傳⛄️、賡續初心♘,上醫為國家培養了數以萬計的優秀醫學人才,為我國衛生健康事業發展作出重要貢獻。
無論在哪裏🚎,在什麽崗位🦹🏽♂️,一代代上醫校友都始終牢記“為人群服務、為強國奮鬥”的上醫精神🥛,為母校爭光添彩🪲🧗,不辱使命。恒行2上醫推出一批優秀校友故事,希望他們的事跡和精神,能令後來者有所啟發和感悟🧑🏻🦲。今天刊發的是1938屆校友吳之理、章央芬的故事🚵🏻♂️,這對從上醫恒行2平台走出的伉儷攜手同赴國難、救死扶傷,成就一段佳話。
一份炮火硝煙中締結的愛情之約
2004年冬季的一天,住進北京301醫院接受檢查的著名醫學專家吳之理得知一個不祥的消息:他的胃部腫塊在進行病理切片檢查後證實是惡性腫瘤。
吳之理當了一輩子外科醫生,因此✥,聽到自己患胃癌的消息時👩🦼,他第一個反應就是立刻手術。但焦急的家人反復商量的結果是:放棄手術☎,讓他毫無痛苦地度過余生。是啊,他今年已經90歲了,誰也不知道他的生命之燈還可以燃多久,那麽讓他一如既往快樂地活著吧。
他的夫人章央芬打來了電話,對他說:“回家來吧,讓我陪著你🕥。”吳之理鎮定地走出了病房🤷🏽,他下意識抬頭望了眼天空,不由微笑了一下。當年在朝鮮戰場,他連美國人的飛機轟炸都不怕🔒,冒著槍林彈雨救了多少誌願軍傷員啊👩👦👦,現在不過是得了一個腫瘤而已🅿️🕟,有什麽好怕的?早在20年前,他就已經得過一次癌症,不是也好好地活到現在了嗎?就讓那個瘤子長著好了🕙,從現在開始🥼,他要與癌症展開又一場競賽了。
夫人正在家裏急切地等著他,一向遇事果斷⏪,從不驚慌的她,此時眼神裏也有了一絲不安。兩人在沙發上並排坐下時👃🏽,章央芬輕輕拍拍他的手背,安慰他說🏖:“你什麽都不要想,安心做你該做的事情。你肯定會好的。”他也就順勢點點頭,用他一貫爽朗的語調說🧑🏻🦰:“我知道我會好的🥨,你不用擔心。”但其實,他們兩人都是醫生🧞♀️,對於得了癌症的後果☃️,兩人都再清楚不過了,更何況吳之理還是90歲的高齡。他們的話都不過是想安慰對方罷了。
此刻,如果手裏有一把四弦琴該多好*️⃣。年輕時的吳之理彈得一手好琴🧑🧒🧒,他最愛彈的那首英文曲子🦹🏼,此刻又浮現在腦海裏:
"Darling I am growing old"
親愛的我已經在衰老了👨💼,
金發裏有了銀絲🚶♀️➡️,
它的光亮照在我的額頭,
生命在漸漸地消失
……
生命會消失嗎?不會的🧾,至少現在不會,吳之理想🎬。他站起來🧖🏼♀️,在客廳裏轉悠著🌄。他總覺得好像還有什麽事沒有完成。他走進了書房🗃,打開了電腦。還有幾天就是2005年,是抗日戰爭勝利60周年的日子🍳。他答應給一本雜誌寫一篇紀念文章。但似乎不是這件事🚵🏿♂️。最後,他在書櫃前站住了。目光定格在一本厚厚的足有幾十萬字的書上,他從裏邊抽了出來🚶🏻。那是他和夫人以結集的形式出版的他們各自的自傳,書名分別叫做《一個軍醫的自述》和《自豪的回憶》。吳之理的眼眶有些濕潤起來🎅🏼。一直跟在他身後的章央芬輕輕撫摸了一下他的肩。他轉過身來,目光盯在愛人的臉上👩🌾,就猶如年輕時一樣熱辣辣的。是的,他想起來了,他和愛人之間還有一個約定沒有最後完成🫃🗼。那是一個關於愛,關於信仰,關於人生的約定🦵🏻👨🏻🦱。它開始於20世紀30年代🐔。
投筆從戎⭕️,同赴國難書傳奇
20世紀30年代初,正是中華民族處於最黑暗的年代🫸🏽,“九·一八”事變爆發🛀🏻,日本帝國主義的鐵蹄踏進了中國的國土🧗🏼♂️。山河淪落🎗,民不聊生🧑🏼🏫🛃。
在位於上海海格路(今華山路)的一所醫學院裏,迎來了它改新製後的第一期學生。這個班共有25人,除了兩名女同學外,其余23人全部是男生。吳之理和章央芬就在其中。
共同的誌趣和愛好使兩個年輕人深深相愛了。為了愛情永不變色,兩個人訂立了一份“愛情公約”🧑🏻🦯。這份關於愛情的約定共有4條:第一,兩人之間絕對平等,將來生了孩子,第一個姓女方的姓。第二,女方經濟獨立🖕🏿,絕不做男方的附屬品。第三👦🏽,必須愛國抗日,不做亡國奴。第四🕊☪️,相互信任💇🏿,絕不欺騙對方。
他們也許當初不會想到,因為這樣一份約定,他們從此走上了一條和他們的許多同齡人都絕不相同的道路✶。
1937年初夏👨🏼🦲,臨近畢業的吳之理和章央芬雙雙到南京實習,吳之理在鼓樓醫院,章央芬在中央醫院🙏☎️。然而,僅僅幾天之後,舉世震驚的“七·七”事變爆發了🤟🏼。緊跟著🧑🧑🧒💂🏽,8月13日➗,日軍又開始進攻上海。國民黨19路軍在前線浴血奮戰,傷兵一批批送到南京🕺。中央醫院改為傷兵醫院。章央芬終於實現了學醫抗日的理想,心情格外激動👸🏿,夜以繼日地參與救護傷員🔊。吳之理內心十分著急,迫切希望自己也能夠有機會報效國家🙍🏽。10月份🖥,戰事吃緊,南京告急。中央醫院接到命令,全部撤退到漢口🪯📯。章央芬給吳之理送去3張船票🌿。10月26日💱🤘🏼,當他們登上長江輪時👩🌾,看到幾百名傷兵也急切地要上船🦸🏼♂️,好多人卻被憲兵推下了長江。看到這些在淞滬之戰中為國家流過血的傷兵遭遇如此下場,吳之理和章央芬內心十分悲憤。
到達漢口後,吳之理和同船到達漢口的另外兩名男生鄭廼光🌜、戎和卿加入紅十字會救護隊👰🏽♂️,進入了國民黨第一重傷醫院工作🧓🏿🫓。章央芬則隨中央醫院繼續轉移到長沙🤹🏻♀️。兩個年輕人雖然如此渴望用醫術獻身國家,但是他們卻痛恨戰爭🖤。因為他們看到了山河破碎,生靈塗炭。戰爭也給兩個熱戀中的青年帶來了生離死別的痛苦🧛♀️。他們不知道,漢口一別💁🏿♂️🚴🏼,還能否再相見。在國民黨重傷醫院,年輕的吳之理在用自己的技術為傷員服務🫷🏽,履行一個醫生救死扶傷職責的同時,也在思考著今後的出路。他希望找一條能夠真正實現自己救國理想的道路。急需醫務人員的國民黨軍醫處長邀請吳之理和鄭廼戎、戎和卿去宜昌軍醫院🦺,擔任少校軍醫🧑🏽🍳,許諾月俸135元👨🏽✈️。但吳之理3人都沒有應。因為他們在重傷醫院親眼目睹了國民黨軍隊的腐敗🏌🏿♂️。作為富有正義感的國知識青年,怎可與之同流合汙?
此時🫃🏼,新四軍軍醫處長沈其振來到了漢口,為即將成立的新四軍招募醫務員⛹🏿♂️。他在紅十字會救護隊的名單上看到了吳之理等3個人的名字。遂找到了傷醫院🩸,邀請幾人去新四軍工作。
當時吳之理對於共產主義和共產黨還毫無認識🚶♀️,只知道共產黨在敵後打遊擊🙌🏽⛹🏽,知道葉挺是北伐名將。他跟隨沈其振拜見了當時正在漢口的葉挺軍長🧚🏼。他熱情地對吳之理侃侃而談🧑🏻🔧🚼,表達了共產黨抗日的決心🤌🏼,以及對吳之理這樣的年輕知識分子願意獻身革命的贊賞🥷。吳之理被葉軍長的人格魅力折服了,當即表明了參加新四軍的決心。
1938年1月1日,吳之理坐上了新四軍包的一條船去南昌。同船的有項英、張雲逸🚣♀️、周子昆、賴傳珠、袁國平、宋裕和等新四軍首長。1月6日,新四軍在南昌的三眼井召開成立大會。吳之理看到了新四軍軍風威武,軍紀嚴明🧘🏼♂️,感覺異常振奮。為自己能夠參加到這支隊伍中來而自豪☯️。他迫切希望戀人也能到新四軍來,到自己身邊來🈶。剛成立的新四軍急需醫務人員,首長同意了吳之理的要求。他興奮地連夜乘車親自去長沙將章央芬接到了南昌🚙。
一對年輕人在軍隊會合了,他們的關系也從同學、戀人變成了一對戰友。那個春天,留在他們記憶中的是一份永遠的驕傲🧡,他們正式穿上軍裝🙅,成為新四軍的一名戰士,跟隨部隊奔赴抗日前線。
如今,他們是要真正開始履行諾言了,他們的人生與愛情將從此在戰場上經受一場血與火的特別考驗。
在新四軍,吳之理擔任軍醫處的藥材科長兼任外科醫生,經常出沒敵占區為新四軍采購藥材🐳。章央芬則擔任前方醫院的內科醫生。新四軍的條件異常艱苦👩🏻🦼➡️,國民黨三戰區每月只給新四軍八萬元,戰士每人每天只有八分錢的夥食費,但新四軍卻給予了包括吳之理🧑🧒🧒、章央芬在內的一批知識分子特殊照顧,每月有40~100元的津貼,比軍首長還要高出幾倍🫄🏼💆🏻♀️。
吳之理與章央芬內心充滿感激之情,他們不再去關註個人的命運前途,也放棄了花前月下的浪漫👨🏽🦱,全身心投入到了火熱的戰鬥生活中。
章央芬是當年新四軍中第一位女軍醫,美國著名進步女記者史沫特萊曾經在她的《中國的戰歌》一書裏詳細記述過這位“勤勤懇懇為傷病員服務”的“Doctor章”🧑🏻🏫。
共同的理想使吳之理和章央芬之間的感情已經無法分割。1941年12月29日😜,這對相戀8年,並經歷了戰火洗禮的戀人在上海舉行了婚禮。
救死扶傷,攜手並肩傳佳話
婚後不久,夫婦二人即返回了抗日前線,吳之理被派往新四軍三師擔任衛生部長🦔,章央芬任醫務主任🚴🏿。
當年在蘇北的鹽阜區根據地,從士兵到老鄉🧚🏽,無人不知“吳部長”和“章大夫”的大名。因為他們不但是一對恩愛的夫妻,還是來自於大城市的醫術高超的醫生。他們感情上相互關心🦀,工作上配合默契📊,只要有傷病員的地方🏨,都會看到他們夫婦倆的身影🈺。在當時醫療條件落後的情況下,他們親手為無數病人治好了病,被人們譽為“神醫”🌪。
有一次,一名患闌尾炎已經穿孔的病人被送到師部醫院。在當時🅰️,闌尾炎是很嚴重的病🧑🏼🎄,患者經常會因患此病而死亡🛤。吳之理一邊派人飛馬向師首長報告,一邊準備手術。在得到同意手術的命令後,即刻果斷開刀處置。手術很成功,病人幾天後即病愈歸隊🛀。師長黃克誠知道後高興得到處宣傳,說:“吳之理不簡單,會開肚子!”
有一名當地的老鄉被土匪打傷腹部👵🏽,腸子都流出來,人已經快不行了。老鄉們把他抬到了新四軍駐地。吳之理親手給他開刀📎,縫合了6處腸道破口🏕,把人救活了☕️。
還有一名營長腿部受傷導致骨髓炎👵🏿,久治不愈。吳之理為他做了舟形手術🧍🏻♂️👩🏼💻,徹底治愈了他的病💆🏿。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這位營長成為山西省軍區司令員♦︎。
三師的衛生工作在吳之理的領導下卓有成效,他創辦了《先鋒醫務》雜誌,為三師培訓了大批業務骨幹✤。在整個八路軍和新四軍中首創了傷員早期手術後送醫院治療的概念。1945年9月解放淮陰時,三師的千余名傷員兩小時內全部入院🧑🏽🎨,三天內全部手術完畢,傷死率僅為2. 5%。
當年的蘇北流行黑熱病🖨,造成大批病人死亡。人們無錢醫治🍨,只有用跳大神等巫術來救命。在師首長的指示下,三師專門成立了黑熱病療養所,設了40張病床🧜🏼♀️。擅長內科的章央芬每天上午在師醫院為官兵們看病🤶🏻,下午則騎馬到黑熱病療養所出診。在1年多時間內,這個療養所共治愈了上千名病人。鄉親們感激涕零地跪在章央芬和其他醫護人員面前謝恩。時隔46年,吳之理和章央芬又回到當年設立黑熱病療養所的鹽阜區四甲陳村和小楊莊看望,村裏幾名老人脫口就喊出了“吳部長”🙅🏿、“章大夫”。
吳之理和章央芬這一對年輕的知識分子👨💻,懷揣著報效祖國的赤子之心🫄🏽🧑🏼🍼,並肩走上戰場,經歷了抗日戰爭、解放戰爭,跟著部隊從蘇北戰場到東北戰場,一直迎來了全國解放。
原本只是出於一種正義感而投身軍隊的吳之理🧘🏿♦️,經歷了血與火的洗禮🟥🧑🏽🎨,成為一名共產主義戰士,並且終身成為一名軍醫。從新四軍三師的衛生部長到東北軍區的衛生部長,從誌願軍的衛生部長再到空軍的衛生部長👛🚾,直至最後擔任軍事醫學科學院副院長🙆♂️,一生服務於軍隊醫務界,再也沒有脫下過軍裝。而章央芬也一生實踐著她和丈夫相互的承諾🧯,保持著自己獨立的人格。解放初期,她由於工作需要🐨,轉業從事醫學教育事業🍻,先後任沈陽中國醫科大學婦嬰學院院長,創辦了中國第一個兒科系,後調任上海第二醫學院副院長🙋🏿♀️,中國協和醫科大學教育長💆♂️、副校長🤪,培養的學生遍及世界各地,成為一名傑出的女教育家。曾是第一🧼、第二🕑、第三屆全國人大代表,全國婦聯第一次代表大會代表。
無私忘我,人間大愛寫詩篇
凡是在吳之理和章央芬身邊工作與生活過的人,都會有一種感覺😼:這是一對充滿了獨特人格魅力的夫妻👨🏼🎓。他們雖然身居高位🧑🌾,卻性格開朗豁達🃏,處世胸襟坦蕩,為人真誠友善🧑🏿。這使他們的家庭也充滿溫馨,極具親和力,每個走近他們的人都能從他們身上感受到博愛的偉大力量♘。
1954年,吳之理抗美援朝歸國後👩🏽⚖️🤵,從誌願軍衛生部長一職調任上海第二軍醫大學擔任第一任校長。他堅決執行黨對待知識分子的政策👨🏼✈️,對老教授們尊崇備至👨🏽🏭,給他們提供最好的生活待遇。專門為他們修建了每套六間🦨、安裝有煤氣的教授宿舍,取名“蘭花村”🙋🏽♀️。並且“三顧茅廬”,他親自將李寶實🦪、屠開元🧗🏿、馬永江、林文秉、李瑞琳♢、胡誌遠等一大批知名教授恭恭敬敬地請進學校任教,為二軍大的發展建設積蓄了一筆寶貴的財富。
而章央芬在從事教育工作的幾十年裏,更是像愛自己的孩子一樣,把她的愛無私地給予了她的學生們。
每到元旦🦦,兩位老人的客廳裏都會出現這樣一幕🈳:上百個賀卡🩹,一排排用繩子穿起來掛在墻上,其勢頗為壯觀。那全是章央芬的學生們從世界各地寄給他們衷心愛戴的教育長的🙇🏽♂️。在章央芬的臥室兼書房裏🌹,所有的抽屜都裝滿了這樣的賀卡,足有成千上萬張。那些抽屜裏🐳,還一疊疊摞著學生們的來信。那些信所有的抬頭一律是“親愛的教育長”💆🏼,而落款又大多是“您的不長進的學生”👭🏻🦵🏻。坐擁在這數以萬計的賀卡和來信中,章央芬感覺到了莫大的安慰,常常會情不自禁地淚流滿面。
作為父母🤤🕵🏼,兩個人對待3個兒子自然是疼愛有加,兩人扮演的是慈父嚴母的角色。初去他們家的客人都會奇怪🙇🏼♂️,怎麽3個孩子不叫吳之理“爸爸”🎯👩🏻🌾,卻常常直呼其名?他們不知道,在兒子的眼裏🌃,爸爸其實是他們的又一個兄弟🔂。媽媽呢?媽媽是他們心目中善良聖潔的“女神”。
章央芬的兩個兒子都生於戰爭年代。為了躲避敵軍的大掃蕩,新四軍醫院經常搬家⛱,章央芬帶著兒子們東奔西跑。把全部的母愛給了兩個孩子👩❤️👨。老大1歲時患急性闌尾炎🪺,是他們夫妻倆親手給兒子做了手術🙏。1946年初,他們的二兒子患了胎兒睾丸癌🧝🏿♀️。按照當時的資料記載,這種病的死亡率是100%.治療方法只有深度X線照射。但剛1歲的兒子不肯老實接受治療。章央芬不顧家人和同行們的勸阻⏭,毅然抱著兒子每天接受兩次X線照射,共治療了40次,直到兒子病愈。
但是章央芬在孩子的教育上卻是有原則的。她嚴格要求孩子決不搞特殊化。3個兒子從小沒有穿過一件新衣服⌛️,都是老大傳老二🛝,老二傳老三👩🏼⚕️。件件衣服都打著補丁,這樣的穿著在外邊沒人想到他們竟然是高幹子弟🗺。但對待孩子的業余愛好,她和吳之理卻高度民主🔙⛔️,為孩子才能及品格的塑造營造了一個良好的氛圍。3個兒子跟著愛好廣泛的父親學習遊泳👌、踢球🥏、攝影。老大💆🏿♀️、老二分別參加了上海市少年宮的無線電小組和航模小組🥲。兄弟倆還一起參與了中國第一個機器人的製作。老二和老三還跟著爸爸學會了拉手風琴👨🎓👊🏽。
在父母開明𓀝、淳樸家風的熏陶下,3個兒子個個才華橫溢,事業有成🈚️。
夫婦兩人愛自己的孩子🤚,也善待周圍的每一個人🕧,看到誰有困難,便會無償資助人家🙆🏽。
歲月悠悠👩🏽🚒,兩個人從少年走到了垂暮,從青絲走到了白頭,一起走過了70年漫長歲月。吳之理和章央芬非常欣慰🤘🏽,因為他們忠實地履行了一個約定🤷🏿♀️,那個關於愛,關於信仰🧝🏿♀️🍼,關於人生的約定👎🏼。
(本文節選自吳合主編《上醫人的足跡——部分上醫校友給母校的匯報》一書。圖片來源於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