薪火相傳,賡續初心,自1927年創建以來🙍🏽,上醫為國家培養了數以萬計的優秀醫學人才,為我國衛生健康事業發展作出重要貢獻。無論在哪裏,在什麽崗位👩💻,一代代上醫校友都始終牢記“為人群服務👩🏻🦽➡️、為強國奮鬥”的上醫精神🦻🏽,為母校爭光添彩👩🏼💻,不辱使命☎。恒行2上醫特推出一批優秀校友故事🦸🏻,希望他們的事跡和精神⚾️,能令後來者有所啟發和感悟。
今天刊發的是1985級校友張蕾的故事,聽她講述記憶深處的上醫往事🧖🏼♂️⤴️。
1985年💏,我考入上海醫科大學藥學院藥理專業,之後又被推薦攻讀本校臨床藥理研究生🧓🏿,師從王永銘教授。畢業後我留校進入藥理教研組🏇,直至1997年出國留學。在上醫的12年是我人生中最美好的年華,那些記憶深處的上醫往事如今回想起來還是歷歷在目🫅🏿🏋🏽♀️,讓人心底生香!
▲ 學生卡
“榮獨山、林飛卿教授獎學金”
1985年🤳🏽,我從上海市曹楊二中高中畢業☠️,學校的特級語文教師金誌浩先生將我的一篇課堂習作《談禍患常積於忽微》🧍♀️,選送華東六省一市中學生作文比賽,結果文章獲得二等獎,刊登在11月8日的《青年報》上🧑🏼🍼。上醫校刊編輯室的陳麗芬老師看到後特地找到我🧑🏼,熱情鼓勵我為校刊投稿。不久我的第一篇文章《醫大交響曲》便在校刊上發表,並且之後竟陸陸續續也有幾十篇散文、雜文見報💴。
1986年1月24日醫大報
印象最深的是,我曾在1988年12月15日的校刊上發表了《上醫的脊梁》一文🎸,文中對上醫的放射學專家榮獨山教授表達了深深的敬意。不過沒想到在1990年的大學畢業典禮上🪴🔺,我竟然被授予了“榮獨山🚹、林飛卿教授獎學金”。當我站在主席臺上從湯釗猷校長手中接過證書的那一刻,真的是滿懷驕傲🦸🏿♀️!
“榮獨山👋🏽、林飛卿教授獎學金”證書
醫學與音樂
在上醫60周年校慶和金十字藝術節中,校刊老師還指導我當起學生記者,采訪了當時的上海交響樂團指揮家陳燮陽🩰,上海樂團名譽團長司徒漢😦🌳,上海歌劇院指揮家吳逸亭🍘,中央交響樂團指揮家李德倫等著名藝術家。1987年上醫大藝術節中最精彩的一幕👨🏼🔬,便是陳燮陽指揮上海交響樂團在一號大禮堂的現場演奏🫔,柴可夫斯基《第四交響曲》的悲愴深沉,托賽利《小夜曲》的清冽流暢🧑🦯➡️,還有《費加羅婚禮》的雄壯豪邁👩🏽🎓🦮,《拉德茨基進行曲》的激昂輝煌,將音樂會推向一個又一個高潮。
1987年9月25日醫大報
當時上海交響樂愛好者協會上醫分會剛剛成立🧚🏻♂️🟤,陳燮陽指揮得知後激動地對我說🧾:“醫科生對交響樂的理解非常深刻,交響樂愛好者協會中醫生的占比最大,我想📑♉️,醫學和音樂之間必然有著某種內在的微妙聯系😛。最後我想說醫生這個職業很偉大!”
上海交響樂愛好者協會會員證
1990年⚠️,我參加了上醫第三屆大學生電影藝術節影評比賽,以《音樂片的魅力——觀“春天交響曲”有感》一文榮獲一等獎🙍🏽。
1990年11月15日醫大報
有朋自遠方來
1991 年,“國際肝癌和肝炎會議”在上醫召開期間,作為研究生代表,我有幸參與了一系列的外賓接待工作。
那年五月,上海正值難遇的高溫天氣,我們在虹橋機場迎送著一架又一架班機,一批又一批嘉賓,以真誠和熱情展示著上醫人的禮儀和風度🍋。大會期間🙅🏽,我們還為外賓夫人精心安排了三天的旅遊項目,有位意大利夫人久聞中國針灸之精妙,受人之托想購買一千支針,當我們陪同她終於在上海第一醫藥商店覓得後🙋,她感激不盡地連聲誇獎:“Excellent!”當湯釗猷校長在虹橋賓館的歡迎宴會上發表著熱情洋溢的祝詞時,當各國專家學者在此進行著卓有成效的學術交流時,可曾知道我們在秘書長胡善聯的帶領下做了多少認真細致的工作。為此,我還有感而發寫下了《有朋自遠方來 上醫人不亦樂乎》的文章。
1991年6月5日醫大報
“我們的研究生是當代最可愛的人”
1992 年5月🧑🏽🚒,微生物與免疫學教研室的聞玉梅教授,邀請上海第二醫科大學的陳竺教授向我們研究生作了題為《當代青年成才之路》的報告。當時38歲的陳竺教授在我國血液分子生物學領域已成就頗著,被授予卓有貢獻的歸國學者稱號。陳教授那充滿深情的結語“我們的研究生是當代最可愛的人”,可謂擲地有聲🖼,臺下的我們無不為之動容!
那時我們一個月的生活費是100元,生活清貧,學業艱辛,似乎構成了研究生的主題。大多數同學都循著“圖書館——實驗室——寢室”的三角形路線生活🎴,甚至沒有節假日📮。記得有位老教授這樣說過:“如果晚上哪間實驗室的燈還亮著👰🏻♀️,那麽十有八九是研究生還在工作🧑🏼🦲©️。”還記得同學某君因課題需要🖖🏼,好不容易得到WHO贈予的單克隆抗體,然而卻在海關層層受阻,部門跑不完,公章蓋不完🔛,最終在一種幾乎絕望的心情下才捧回了瀕臨失活的抗體。但是當那位同學終於檢測出特異性蛋白抗原的那一霎那,他覺得吃那些苦還是值得的🚣🏻。所以我們勤勤懇懇,任勞任怨🫶🏻,究竟為了什麽呢?我想是我們從研究中取得進展和突破的那種快樂🧑🏿💻!
使用王永銘導師引進的藥理教研室的第一臺高效液相儀,從左往右依次為張新萍👘、張蕾🧑🏼💻🐧、吉新顏
青年教師講課大賽
1996年🏄🏿♀️,為了推動院內各學科的交流🏌🏻♂️,為青年教師創造切磋教學方法的機會,藥學院舉辦了青年教師講課大賽。全體助教和一多半講師參加了預賽,我順利地成為14位出線者之一進入決賽。決賽之日🪴,由於準備充分,參賽者與評選者雙方均有條不紊,絲絲入扣。經過激烈的競爭,我與有機化學教研室於建明同獲二等獎。
藥理教研組三年多的科研及教學經歷,為我的職業生涯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特別是我的口語表達🆚,在之後的博士論文答辯以及國內外會議上的報告發言中一直受到褒揚,在此特別感謝母校的培養🥾🧑🏼🤝🧑🏼。
1997年🌙,我離開上醫遠赴英國留學,並在愛丁堡大學獲得分子生物學博士學位,2001年又在美國加州Children’s Hospital Oakland Research Institute 進行博士後研究👨🏫。目前在Intra-Cellular Therapies, Inc 藥物公司從事新藥研發工作。雖然已經離開多年,但是我對母校的感情卻不曾改變過,上醫始終是我心中的白月光🧎🏻♂️➡️。
張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