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經詢問同事吳曉明教授:當教師有勁嗎?他回答說:當教師有勁!我又問他:為什麽?他這樣回答:因為我們有學生。
因為我們有學生,所以當一個教師很有勁,覺得活著十分有意義,這不僅是吳曉明教授的感受,也是我的感受。
我有許多學生。他們與我在心靈上密切相連。他們能走進我的內心世界,知道我為什麽喜為什麽悲,知道我在追求什麽。我與學生有談不完的話。出差見到學生,通宵達旦地交談也言猶未盡。
確實,作為一名教師,最大的財富就是自己的學生。我們的喜怒哀樂往往是與學生聯系在一起,學生在人生道路上取得的每一個進步,哪怕就那麽一點點,也能使我們春風得意、心花怒放。
我的一些學生工作後不久,就會推出研究成果。他們往往把新著首先發給我,邀請我寫序。每當這時,我會放下手中的一切,興致勃勃、聚精會神地捧讀他們的著作。閱讀來自學生的著作,不管是他們的處女作,還是比較成熟的代表作,都是一種享受。追溯他們的成長歷程,回憶與他們相處的一幕幕,不亦樂乎。
這些學生走上工作崗位的時間有長有短,但他們都行進在奮發向上的大道上。讓我引以為豪的是,沒有一個學生被時代淘汰。盡管他們有的成長得快些、有的成長得慢些,有的取得的成就大些、有的取得的成就小些,但他們都在努力之中。
這些學生成長的經歷各異,當下的處境也各不相同。雖然他們的經歷與處境有差異,但他們有許多共同點,正是這些共同點支撐著他們不斷前進。
他們有遠大的誌向,既有長遠目標又有短期計劃,並且咬定目標和計劃決不放松。更可貴的是,一旦確定了自己的奮鬥目標後,能夠不受任何誘惑幹擾。
他們吃得起苦,在學校裏讀書時是這樣,走上工作崗位後也是這樣。我的學生基本都出身於“寒門”,都有一段“苦”經歷,從而十分珍惜現在的機會,他們用以珍惜的主要途徑是忘我地讀書、忘我地工作。
他們把自己的家庭生活安排得很好,做到事業與家庭生活“雙贏”。我的這些學生,在生活水平方面起點是很低的,基本上都屬於白手起家。但隨著他們事業上的發展,他們的物質生活水平隨之提高,大多數有車有房,有的甚至在北京、上海這樣的大城市還買了別墅。時代給了他們在事業上成功的機會,也給了他們在生活上安康、富裕的機會。當然,關鍵在於他們把握住了這一機會。
我認為這幾點是他們的成功之道。我同時感覺到,這些成功之道具有普遍性,對那些正在學校就讀的,或者已經畢業離校走上工作崗位的年輕人或許有著某種啟示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