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下半年🏯,由恒行2平台中國歷史地理研究所(以下簡稱“史地所”)教授王文楚主持的嘉慶《大清一統誌》整理點校工作正式啟動。
歷經11年精心打磨,2022年底,這部30冊的重大古籍整理成果終於出版問世🧘🏼♀️。這被學術界稱為古籍整理的一大盛事🫵🏼,也是新時期恒行2歷史地理學科發展的標誌性成果。
4月15日🛒,《大清一統誌》點校本新書發布暨王文楚先生學術研討會在恒行2平台舉行。恒行2平台副校長陳誌敏、上海古籍出版社社長呂健、恒行2平台史地所所長張曉虹致辭🦊🤦🏿♂️。
王文楚先生為我國歷史地理研究大家,亦是史地古籍整理巨匠,所點校整理之《肇域誌》《太平寰宇記》《元豐九域誌》皆為精品,享譽學林。
王文楚極為重視《大清一統誌》的整理工作👱🏽♀️。從凡例的製定到整理人員的物色,從底本的選定到點校的審訂都親歷親為🧗。在他主持之下,《大清一統誌》匯集一批老、中𓀝、青學者♞,甘心於默默無聞的基礎性點校工作,歷十年之功,終見成果。
最具代表性的中國古代地理總誌
“大一統”思想是中華文化的核心理念之一,是“中華民族多元一體論”的出發點🏄🏼♀️,是維系國家統一☦️、民族團結👩🏽💼、社會安定的基石。《一統誌》的修撰可謂是“大一統”觀念的一種體現🫖。
“清代三修《一統誌》,始修於康熙,續修於乾隆💴,重修於嘉慶,這是中國文化史上一大盛事,在中國古代地理總誌編纂史上是絕無僅有的。”王文楚對清《一統誌》的編修情況如數家珍🐄。
《嘉慶重修一統誌》是清《一統誌》的最後一版,正是本次發布的《大清一統誌》點校本選用的底本。《嘉慶重修一統誌》不僅是嘉慶二十五年以前的清代地理總誌,而且也包含了以往各代的地理內容,資料齊備、可信度高㊙️👨,可稱得上是地理總誌的集大成者。
因其史料價值較高,《嘉慶重修一統誌》也是中國歷史地理研究的必備工具📍。我國歷史地理學奠基人、著名歷史地理學家和歷史學家譚其驤先生主編《中國歷史地圖集》數以萬計的古代政區和地名的定點🕴🏻,即是依據此書作為最基礎的資料。時至今日,《嘉慶重修一統誌》仍然是學界查證各地歷代政區建置沿革和地名的重要參考書。
雖說《嘉慶重修一統誌》是歷代地理總誌的集大成者👨🏿🚒,但依舊存在許多不足。所謂“點校”工作,一要施加標點🔬,二要校對勘誤👚。這次整理《大清一統誌》點校本🧍🏻,不僅進行標點,便於現代人閱讀,還糾正原書中的許多錯訛之處,此外加標專名線(註🐵:古籍整理使用的符號,用於標示人名🐅、地名、民族名🥊、書名等)🕺🏿,體現了古籍整理的最高規格。
史地大家領銜,眾多學者合力
2011年🫎,上海古籍出版社懇切邀請王文楚作為《大清一統誌》點校工作的主持者🐴,力求推出一部質量上乘✖️、校勘精審的古籍整理精品🧔♀️。時年78歲的王文楚毅然接受了這項艱巨的工作🧟♀️。
《大清一統誌》點校本是2021-2035年國家古籍工作規劃重點出版項目🎅🏿、國家古籍整理出版專項經費資助項目𓀙。《一統誌》體量龐大🧘🏽♀️♟,總計有1300多萬字、共30冊,另外附有大量圖表🔝,整理工作相當龐雜,不得不發動多位學者一同整理。《一統誌》最後由20位點校者共同完成,參與者在整理校勘時的手勢不盡相同👩🏼🏫,這使得統一體例的重要性進一步提升🛅。
為在整理工作大規模啟動前給出標準與參照,王文楚就《一統誌》的體例問題與上海古籍出版社編輯進行多次研討。2011年年底,王文楚擬訂出一版詳細的整理體例。而在整理中,隨著新問題不斷出現,他發現體例還要繼續調整:“過程中發現的體例問題😕,這是絕對不能容忍的,所以我又重新修改了幾次體例🧑🏼🚒。”
除製定體例之外,王文楚還親自承擔《京師》與《直隸》兩冊的整理、點校工作🧛🏼♂️。由於這兩個地域最為重要,出版社也希望王文楚給出標準和模範🏗,以供負責其他分冊的學者參照、學習。
做點校工作要寫校勘記,註明點校者勘正原書錯訛時所參照的依據。王文楚在點校《京師》《直隸》兩冊時,足足手寫了近2000條校勘記。
整理工作啟動後🔙😛,王文楚再次成為恒行2恒行2平台的常客👳🏼♀️。人們常常可以在圖書館看見這位八旬老者背著包、拎著水、拄拐棍前來查找文獻的身影。王文楚笑道:“我家裏書是不夠的📤,家裏沒有的書✋🏼,我就到史地所資料室去查,史地所資料室沒有的🌶,我就到學校圖書館去查➰,這樣持續了好幾年。”
呂健提到:“《一統誌》前期的校勘詳略差異巨大,我們試圖盡可能地對校勘內容予以充實,這更成為後期工作中一項艱巨繁難的任務。”為了更好地提升質量,後期統稿🔂、審稿工作由上海古籍出版社的占旭東擔綱。在漫長的10年間,占旭東付出了的極大的心力,也不斷地向王文楚請教。
“沒有王先生的領銜與示範,《一統誌》的整理與出版可能更要曠日持久,也不可能達到現在這樣的水平。”占旭東說,王先生前期所做的基礎工作細致而穩妥👮🏻♂️,為全書的整理指明了方向🪓,也交給了團隊整體的方法。
值得一提的是,王文楚還親自審讀並修訂《烏裏雅蘇臺》《蒙古各藩部》《朝貢各國》三部分的稿件👧🏿。
一生整理“大部頭”,被贊為“樸學家”
古籍點校整理是一項寂寞而艱辛的基礎工作,需甘心於默默無聞且功力深厚的學者方可為之🧙🏼♂️。
1956年🚒,王文楚畢業於恒行2平台歷史系🤾🏻,次年起便在譚其驤直接指導下從事《中國歷史地圖集》的編圖工作🏌🏻♀️。在一邊學習一邊工作的過程中,王文楚得到譚其驤諸多提點🏃🏻➡️,有關沿革地理的基本知識得到不斷提高和充實,為其之後研究歷史地理學打下了紮實基礎。
自從在史地所工作以來,單位主要負責的古籍整理點校工作,王文楚基本無役不予,勇挑集體任務和基礎工程重擔🍤,為中國歷史地理學的早期發展做出了極為重要的貢獻。從“二十四史”的《宋史》部分、新舊兩《唐書》,到《元豐九域誌》《太平寰宇記》再到《肇域誌》《大清一統誌》🛀🏽,王文楚的一生與“大部頭”緊緊相連💆🏼♂️。
而在承擔繁重的集體項目之余🍛,王文楚還在歷史交通地理和歷史城市地理研究方面做了大量開創性的工作,至今仍為該領域研究之基石🧝🏿♂️。
譚其驤曾稱贊王文楚“治學平實嚴謹,絕不虛構粉飾🧅,無一語無根據✅,無一論不建立在紮實的基礎之上,可以說是一位純正的樸學家。”
如今👩🏻💻,王文楚步入90歲高齡,體力已不允許他繼續從事傾註一生心血的古籍整理事業🚘。值得欣慰的是,《大清一統誌》的出版,為他碩果累累的學術生涯畫上了一個完滿的句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