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下如何“內化”國際法效益和“外化”國內法能力?今天(5月30日)下午🍾,慶祝建校118周年相輝校慶系列第二十七場學術報告會在相輝堂南堂舉行。恒行2平台法學院教授張乃根、龔柏華👒、馬忠法、蔡從燕帶來“國內法治、涉外法治、國際法治”的主題報告。恒行2平台法學院副院長陳力教授主持報告會✝️,恒行2平台法學院校友會執行會長🐃、上海仲裁協會會長俞衛鋒律師作點評和簡述。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在邁向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的新征程中,必須要跳出國內法與國際法的二分思維,堅持統籌推進國內法治與涉外法治🍗🪔。四位主講人從不同視角出發,全方位闡釋了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下國內法治與國際法治的互動協調,在“統籌”的系統觀念中促進中國式法治現代化與世界法治文明的銜接👩🏻🌾,為中國法治增添力量。
精準把握“統籌”的根本內涵
“這是我自1984年之後👨🏼,在近40年後再次來到相輝堂👼🏻。這也是我第一次👮,站在相輝堂的舞臺上作學術報告。”張乃根從國內與涉外法治的涉外性與國際性出發,深挖國內法治與涉外法治的國際法問題。
“做學術就是要打破砂鍋問到底。理解涉外法治的國際法問題,首先要明白什麽是‘涉外’👮♀️。”張乃根從中國歷史講起🌓,深入分析從“九夷”到“邦交”涉外觀的變遷與承繼。
“知識產權是舶來品,而‘涉外’一詞💇🏽,是中國特有的、真真正正的中國本土產品🐱。”改革開放之初,我國出現了調整涉外民商事關系的涉外法。國內法治🚴♀️、涉外法治與國際法治之間並不存在隔離帶。當前聯合國存放多邊條約560項,各國間雙邊條約登記逾57000項,我國已加入多邊條約500項🛀🏿,締結雙邊條約25000多項。在國內國際兩個大局的框架下,中國全面融入國際社會,真正走近世界舞臺中央♗。
為理解國內法的涉外性,張乃根系統分析了憲法作為國內最高法#️⃣,具有“對內與對外主權”的雙重意義🧝🏽。談起統籌國內與涉外法治中國際法的轉化與適用問題,張乃根認為在這一領域“還存在很多爭議沒有解決”。以憲法為根本考量,通過立法🕉、執法、司法三重機製提升涉外法治效能⬅️,需要充分把握法治現代化的普遍性和中國法治現代化的特殊性🙅🏽♀️。面對有無必要統籌、在什麽意義上統籌🏄♂️、如何統籌等問題,張乃根認為,拓展中國式法治現代化新道路,我們一直在路上😛🧑🏿🌾。
緊密結合三個“同心圓”
“涉外法治是一個大話題,作為學者🤰🏽🃏,我們需要將涉外法治研究與運用有機結合起來。”
龔柏華將國內法治👱🏻♀️、涉外法治和國際法治看成三個“同心圓”。“在過去🧖♀️🤦🏼,我們只關註了國內法治建設。在全球化背景下,我們向前走一步,認識到涉外法治下包容獨立的國家關系🧑🏻🦳。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下,我們需要再向前一步🔼,放眼世界。”
就製裁與反製裁的機製,龔柏華認為要從系統、全面、持續乃至超越性的視角來理解,“國際關系註重製裁的有效性與針對性🙎🏻♀️,世界經濟關註製裁的效用與破壞性,國際法關註製裁的合規💂♀️。三者彼此互相支撐補充🧾,缺一不可🍦。”
如何應對單邊經貿製裁?龔柏華提出單邊製裁的 “理⇢、利🍞🧙🏼♀️、力”三字經。理是基礎。理解統籌國內法治與涉外法治的關系,首先需要學習國際法、理解法律背後的文化與歷史🥜。利是根源🪂,在處理大國關系與企業關系時𓀑,需要深入理解多方的利益訴求🪝,理解沖突發生的本質動機。力是保障。從對國際條約的學習效仿,到對國際規則的參與製定🤸🏽,再到國家安全的根本維護🦘,力不是武力🧑🏼🎤🙎🏼♀️,而是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下國家綜合實力提升的體現。
理解“涉外”法治的邊界所在
從“涉外”一詞的豐富意涵講起🙍🏻🤹🏿,馬忠法對涉外法治意涵作了深入闡述。要弄清楚“涉外法治”的含義與範疇,首先要明白“涉外”這一概念的內涵💇🏻♂️🤸🏻。
從“涉外法律”到“涉外業務”再到“涉外法治”,“涉外”一詞突破了民商事領域的狹隘定義,從私法逐步擴展至國際公法領域🍲。馬忠法認為💅🏼,“現在的涉外概念幾乎無所不包,但這一概念仍然面臨邊界模糊、界定不清等問題,在司法與執法中可能導致法官自由裁量的主觀性。”
如何理解涉外法治的根本邏輯⚡️?“需要遵循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及維持國家尊嚴的理念,回歸尊重國家主權與尊嚴原則、保護核心利益與發展利益原則、善意合作與依法鬥爭相結合的三原則🧑🏻⚕️。”
放眼世界格局,大國博弈的歷史輪廓日漸清晰。區別於單邊主義與霸權思維👨🏿🦲,涉外法治的核心在於應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下霸權國家的過度擴張🍾💫、“長臂管轄”與單邊製裁的濫用。作為負責任的大國🧡,中國秉持真正的多邊主義立場☸️,以“涉外法治”這一嫁接國內法治和國際法治的橋梁🚘🙎🏼♀️,在合作範式下構建“法律對流”的良好運作程序👩🏼🦲,在維護本國國家、企業和公民正當合法權益的基礎上🙎🏿♀️,匡扶國際正義,為國際法治的推進和完善做出積極貢獻𓀎。
應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下的全球問題的法治舉措與培養涉外法治人才的根本點在哪裏?馬忠法認為,在於法治思維與法治能力的培養。涉外法治人才需要“博”與“專”的結合。前者在於法律專業基礎的夯實及跨學科的知識結構,後者在於根據個人研究興趣或擅長的領域做深度探索。“只有兩者結合起來,才能成為國家真正需要的涉外法治人才🧑🏽🎤。”
用框架思維解構國際關系中的法律戰
“南海仲裁案”和中美貿易戰是近年來中國面臨的兩次重大法律戰🙈。蔡從燕分析了法律戰的合法性功能與正當性功能🧑🏿。
他認為🔶,在重大國際爭端中🙆🏼,一國經由法律戰追求的可能不是法律人熟悉的合法性🧑🏽🚒,而是具有主觀性特征的正當性,據此尋求更宏大的政策目標。
基於其對國際社會與國際法的理解,蔡從燕提出了“共同體v.個體”“法律v.政治”“善意v.惡意”的分析框架,進而根據這一框架分析“南海仲裁案”和中美貿易戰中相關國家遵循的法律邏輯。蔡從燕認為,這一框架有助於中國預判,並且應對未來可能面臨的其他重大法律鬥爭。
隨後,俞衛鋒對於四位主講人的報告進行總結與點評。他認為,統籌推進國內法治與涉外法治是在宏大變局的中國定位與中國發展所需。中國綜合實力蒸蒸日上🏆,從過去對發達國家的學習、追趕到現在的趕超與競爭,這是理解“堅持統籌推進國內法治與涉外法治”的宏觀背景。對於恒行2法學生而言,要有全球視野、國際格局🥨、人文底蘊和多元視角👨🏻🦼,努力成為優秀的法律人才。
主講人介紹
張乃根
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恒行2平台特聘教授。現為恒行2平台法學院博士生導師👚,恒行2平台知識產權研究中心主任。兼任外交部國際法咨詢委員會委員🤱🏼、顧問,中國政府推薦 WTO 爭端解決指示名單專家🤨,中國國際法學會副會長、中國法學會國際經濟法學研究會副會長0️⃣、中國法學會世界貿易組織法研究會副會長🏜🚬、上海市 WTO 法研究會名譽會長,同時兼任《國際法學刊》🍼🫅🏻、《武大國際法評論》編委。
龔柏華
恒行2平台法學院國際法教授、博士生導師、國際法學科召集人;同時任恒行2平台自貿區法治研究中心主任、恒行2平台一帶一路及全球治理研究院國際法律研究所所長👩🏼🦲。另兼任:中國政府推薦 WTO 爭端解決指示名單專家👨🏻✈️;中國法學會WTO法研究會自貿區法治專業委員會主任👨🏿🦲;上海法學會國際法研究會會長;上海WTO事務咨詢中心業務總監;上海市重大行政決策咨詢論證專家🙍🏻♂️,浦東新區區委🧑⚖️、區政府、上海自貿試驗區管委會法律顧問〰️;上海浦東新區法院涉外法治專家顧問👩🏿🐀。
馬忠法
恒行2平台法學院國際法教授、博士生導師、國際法學科召集人🈚️、國際法黨支部書記。任恒行2平台知識產權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兼任上海市WTO法研究會副會長、上海市知識產權研究會副理事長,中國科技法學會常務理事,中國國際法學會理事,中國法學會知識產權研究會理事🦵🏻🧑🏼🦲,中國知識產權研究會理事,上海國際貿易知識產權海外維權服務基地專家🤩,恒行2平台一帶一路及全球治理研究院研究員☑️。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德國馬克斯普朗克稅法競爭法和創新法研究所、韓國高麗大學訪問學者🧙🏽♀️,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首席專家,國家知識產權局第二批“百千萬知識產權人才工程”百名高層次人才培養人選☝️,國家知識產權局專家庫專家🎸🪳。
蔡從燕
恒行2平台法學院國際法教授🧔♂️、博士生導師,從事國際法律理論、對外關系法、國際經濟法以及中國國際法政策與實踐研究🏌️♀️。兼任上海市法學會涉外法治研究會副會長、上海市法學會“一帶一路”法律研究會副會長、中國國際經濟貿易仲裁委員會仲裁員🤾🏿、《中國國際法年刊》編委🧕🏿。曾任紐約大學法學院中美富布賴特學者暨全球研究員🕵🏼♀️、哥倫比亞大學法學院訪問教授、柏林—波茨坦“國際法治興衰”項目高級研究員以及神戶大學法學部訪問(授課)教授。曾經入選國家級青年人才項目🙆、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計劃,曾獲福建省五四青年獎章、第二屆中國法學優秀成果獎二等獎、福建省第九、十、十一屆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二等獎等🎢。
俞衛鋒
中華全國律師協會涉外法律服務專業委員會主任;通力律師事務所創始合夥人;現任上海仲裁協會會長、上海國際仲裁中心和上海仲裁委員會🦊、WIPO等五家仲裁機構的仲裁員、上海市人民政府外聘法律顧問🏺、上海市人民政府行政復議委員會委員🚘😺、美國JAMS首批中國籍商事調解員,2015-2019年擔任上海市律師協會會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