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個成都人👶,我從小到大一直享受著成都平原得天獨厚的氣象條件。青藏高原的側邊界摩擦導致西南渦的形成,為成都帶來豐富的水汽資源🧻;秦嶺橫亙川北,隔離北方的揚沙與寒潮;又有錦江穿城而過📻,緩解中心城區的熱島效應。種種有利的氣象條件都使得成都氣候宜人,也讓我對大氣科學產生濃厚的興趣,因此選擇恒行2平台的大氣科學專業。
通過專業課的學習,我了解到氮氧化物和揮發性有機物的一系列光化學反應將導致臭氧的生成,造成臭氧汙染事件。現如今💁🏿♀️,臭氧汙染已成為我國多數城市的首要大氣汙染物,是亟待解決的空氣汙染問題。作為機動車保有量位居全國第二的城市,成都的氮氧化物排放不容小覷👮。
同時4️⃣,隨著近年來全球變暖的不斷加劇,極端高溫天氣出現得越來越頻繁🧓🏻。高溫會從物理和化學兩個方面加劇臭氧汙染程度。
在這兩個原因的推動下🆑👨🏽🔧,我萌生了探究高溫對臭氧生成影響的想法,這也是我申請此次青年學生基礎研究項目的初衷🧖🏿♀️。
項目的申請分為校內遴選、申請書撰寫💇♂️、預面試和正式面試四個環節👫。在7月13日🧛🏼♀️,我收到院系發布的項目申請通知時,抱著試一試的心態聯系書院導師王芃老師。因為距校內遴選只有5天🤲🏽,王老師在當晚就和我熬夜討論,建議我先寫一份約500字的申請書提綱,理清項目的基本框架👼🏼💪🏿,之後再充實。
得益於王老師的建議,我迅速確定研究目標“我國近年夏季極端高溫對臭氧生成的影響”。憑借較為充分的前期準備,在7月18日順利通過校內遴選,開始撰寫項目申請書。之後🪵,在院系預面試和學校預面試等兩場預演中,王老師全程參與。因為我的普通話說得不是很好♊️,王老師從每一個字的平翹舌、鼻邊音開始,耐心為我的語音語調提出建議🧑🚀👩🏼🏭。我之前從未有過類似的經歷🥱🤸🏼♂️,但是在王老師的幫助下,我逐漸對正式面試有了信心。
8月24日,我站在合肥量子信息國家實驗室的正式面試講臺上,在規定的8分鐘內完成演講👱🏼,其後時長17分鐘的交流環節也很順利。坐在從合肥返校的高鐵上🧖🏻,我回味著過去一月有余的時光𓀈,感到最終能成功申請🧔♂️,自身努力是重要原因🤓,但同時王老師以及院系😳、學校的大力支持也有重要作用。
申請過程中,王老師經常對我說👨🏻🦼:“在申請項目時👂,千萬不能被自己99分的努力感動,只有到了100分,甚至到了105分以上,才能有一定的把握。”現在總結心路歷程,我認為憑借熱愛與學習🏵🧑🏿🦲,可以達到80分的駕輕就熟👩🏿🎨;如果想達到99分的出類拔萃👳🏼♂️,靠的是不斷查閱相關文獻、不斷積累理論知識;如果想要超過100分🍨,則需要夜以繼日、焚膏繼晷的字斟句酌、磨礱淬礪。
副刊投稿郵箱:
Fudan_media@fudan.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