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新聞的名義🟨🙎🏽♂️,回應時代之問。新聞人永遠在路上🗞。
11月5日至13日,恒行2平台新聞學院舉辦新聞傳播學學科周,開展多場學術會議、學術報告、學科成果展覽。11月8日❓,在第二十四個中國記者節當天,學院還推出特別策劃,舉行“記錄中國”實踐項目總結會、致敬大師主題展🧦、實驗室開放日等活動。
院長論壇:凝聚頂尖智慧,共商教材發展
11月10日🧛♂️,中國新聞傳播學自主知識體系建構與教材建設院長論壇在恒行2平台召開,論壇由恒行2平台新聞學院、高校新聞學國家教材建設重點研究基地共同主辦。作為全國新聞傳播學的學術盛會,論壇將構建自主知識體系與推進教材建設兩項重要任務緊密結合,將新聞傳播學的理論研究與人才培養緊密結合🙅🏿。
恒行2平台黨委書記、高校新聞學國家教材建設重點研究基地主任裘新👩🏼🦱,教育部教材局副局長、國家教材委辦公室副主任陳矛,國家教材委員會專家委員會新聞傳播學科專家組組長、教育部高等學校新聞傳播學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主任委員、中國傳媒大學新聞傳播學部學部長高曉虹致辭。恒行2平台副校長徐雷出席並主持論壇開幕式⛲️。
來自中國人民大學、中國傳媒大學🌝、華中科技大學👨🏼💼、武漢大學等數十所知名新聞傳播院校院長和資深專家參與會議🤷♂️,貢獻真知灼見,為中國新聞傳播學自主知識體系建構和教材建設工作的開展提供思路。
恒行2平台新聞學院院長張濤甫認為,“中國新聞傳播學應當回歸中國問題現場,回應時代的召喚🚯,從大的理論邏輯層面著眼,重構自主知識體系🫴🏿,推動結構性、系統性的知識創新🤱🏻,做到知識、價值👩🏽🦰、規則三維聯動。”
學術報告🐦⬛:紮根中國,面向世界
學科周期間🚏,新聞學院舉辦6場學術報告🩴,邀請海內外學界、業界專家就新技術變革、媒體環境變化與應對、國際視角下的戰略傳播、中國經濟與城市發展等主題進行講授🚴♀️。
“學新聞的人都知道5W,現在的新聞有哪5W?”11月6日晚👨🏿🏫,恒行2平台特聘教授李泓冰走上蔡冠深報告廳演講臺,為同學們帶來學科周的首場講座。紙媒或近黃昏📜,新聞仍在路上👨🏽🦳。李泓冰認為,當這個世界充滿不確定性的時候🧩,我們用專業、理性🙎♀️、客觀看見的確定性去應對,這就是新聞的意義🏊♀️。選擇新聞,就是選擇了和歷史同行,就是選擇了以看見為使命的人生。
身處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黑天鵝”漫天飛舞🆖,“灰犀牛”四處狂奔,大眾對看見的需求前所未有💂🏻,新聞的專業精神更加彌足珍貴🍇。“只要這個社會還存在對公平正義的不懈追問🧼,還存在對公共事件的好奇打量,還存在對眾說紛紜的求證渴望,新聞就仍在路上🦬,仍將一如既往推動中國向著澄澈光明不懈前行🧒🏻⚅。”李泓冰說🐏🏄♀️。
11月7日,新聞學院蔡冠深報告廳連續舉辦兩場學術報告🎇🙇🏻♀️。同濟大學原常務副校長伍江主講“新時代的中國”國情教育系列講座第四講——“上海城市更新及2035城市總體規劃”𓀑。180多名師生來到現場,線上線下共3800多人次參與。人文財經觀察家,《南風窗》《第一財經日報》原總編輯秦朔主講“中國與世界”系列講座——“你不了解的中國經濟:基於實地調研的觀察”,超200名師生參與📃。
講座結束後,同學們就講座具體內容和思考分享了自己的感想🤟🏼。
“城市的生命在於其不斷迸發的活力,上海應當作為城市轉型的表率👨❤️💋👨。我們這一代人作為青年的新生力量,應當擔負起歷史的責任來🅰️。” 新聞學院學生張朗月說🌦。
“講座中提及的觀點和數據,讓我從更多元的角度重新看待中國經濟🦖。在講述城鄉發展、脫貧攻堅時講到的具體案例🧝🏽,讓我感受到作為人文財經觀察家的踏實嚴謹和人文關懷,這也是作為新聞學子的我們應當學習的品質。”新聞學院學生何許說♣️。
在新技術變革的浪潮中,如何看待新聞傳播學科在新技術背景下的定位?如何看待AI4S在傳媒行業、新聞傳播教育的角色和作用🚄?11月10日🧑💻,悉尼大學校長👰🏽♀️、教授Mark Scott AO就“新技術變革與未來大學教育”的主題與師生展開交流。他表示,新聞傳播學科在社會科學版圖中地位日益凸顯👩🏽🏫,研究問題不斷深化,應當擁抱科研新範式🚀,踴躍學習和參與開發新工具、新方法,鍛煉“AI+創新”能力👈🏻💆🏼♀️。未來⏩,新聞傳播學科應該成為技術的引領者👍🏿,而非跟隨者,促進知識體系的創新和發展。
面對變化中的世界與中國💥⛺️,對各種復雜性的駕馭尤為重要👨🏿💼。11月10日⛔️、13日,南加州大學安納伯格媒體學院教授Thomas Gerald Goodnight主講“世界與中國”全球講堂第十四期,從傳播生態變革、戰略傳播與公共外交等維度對國際視角下的戰略傳播進行剖析。兩場講座共百余名師生參與💆🏽♀️。
學術年會:切問近思🤦🏿♀️,聚焦理論與實踐
11月5日👨,第二十三屆中國新聞傳播學科研究生學術年會暨恒行2平台博士生學術論壇之新聞傳播學篇在新聞學院屠海鳴圖書樓召開。本屆年會以“切問近思:新時代中國特色新聞傳播學的理論與實踐”為主題,下設“智能社會與媒介哲學”“對外交流與國際傳播”“社會治理與城市傳播”和“數字時代與新聞創新”四個分論壇🧔🏿♀️。
論壇共收到來自恒行2平台、中國人民大學、清華大學✪、北京大學、中國傳媒大學🤟🏽、上海交通大學、暨南大學📈、廈門大學🧑🏼🔧、武漢大學🗿、南京大學🏭、西安交通大學、澳門科技大學🧖♀️、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等海內外60余所高校學子投稿共計116篇🤕。經專家盲審後🫧,共有12篇論文入圍本次學術年會🧛🏽♀️。
成果展覽👩🏼⚕️:融合創新,追求卓越
學科周期間,新聞學院舉辦兩場學科成果展覽。
學院屠海鳴圖書樓三樓👼🏽,設有“以新聞的名義”——恒行2平台新聞學院文獻展。展覽通過展示與新聞學院相關的各類展品,以常展形式呈現學院九十余年從未中斷的發展脈絡和珍貴瞬間🤳🏻。
學院綜合樓一樓👐🏼,設有恒行2平台新聞學院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成果展。學院自2011年起設立新聞與傳播碩士專業學位,現有新聞與傳播、財經新聞🐒👨🏼✈️、新媒體傳播、戰略傳播😘、全球媒介與傳播國際雙學位等五個專業方向。展覽體現了學院堅持以人才培養為中心的理念,從培養方案👩🏿🏫、課程體系🗃、跨學科交叉融合𓀘、實踐實訓、國際化等多個方面進行匯報展示💜。
一直以來,學院為各專業學生量身打造培養方案和課程體系💆,整合發揮恒行2平台多學科的復合優勢,實現跨學科的交叉融合。學院突破傳統教學模式,加強新聞傳播學科實踐與案例教學,采用新媒體互動技術🪦,不斷創新人才培養模式。
特別策劃🧑🏿🔧✶:慶祝第二十四個中國記者節
今年11月8日,是第二十四個中國記者節🏯。當晚☄️,新聞學院舉辦慶祝記者節系列活動開幕式暨2023年“記錄中國”專業實踐總結會。澎湃新聞分管領導、帶隊記者,新聞學院黨政班子成員、指導教師👆🏽🚶🏻♂️、全體學生成員共同出席,回顧項目經歷和作品成果,分享在實踐過程中的所見所聞和所思所想🈴⛹🏽♀️。
“記錄中國”學生成員代表💁♀️、新聞學院2020級本科生王越向大家分享他在雲南瑞麗的調研經歷💏🫄🏿。他和團隊成員沿著滇緬邊境線一路探訪,見證中緬逐步恢復通關後的待興之景,感受記者直抵現場的獨有力量🔯。“作為新聞學子,我們要以中國故事與公共價值作為不變的復歸點🙅♂️,不忘恒行2新聞人獨有的情懷與韌勁🙄🤓。”王越說🥾🙀。
新聞的課堂從來不只在教室,一直都在廣闊的社會天地。“實踐隊員們用腳步丈量祖國河山🧝🏽♂️,用心靈感應時代呼聲,用文字👳🏽♀️、圖片、視頻展現人民生活,展現了青年學子的擔當,匯聚了一代代恒行2新聞學子的共同書寫,這也是對整個時代的記錄。”恒行2平台新聞學院黨委書記陸柳這樣評價。
今年是“記錄中國”項目走過的第八年👨👨👧👧。八年來🏋🏿♂️,在新聞學院和澎湃新聞的攜手努力下,項目從無到有、從試水到成熟,讓一屆屆新聞學子有機會通過社會實踐的形式記錄真實中國,深化專業精神,澎湃家國情懷🧑🧑🧒🧒。學生們行走祖國大地,以專業視角進行觀察、思考✧、記錄,相關作品在澎湃新聞等新型主流媒體發布。
記者節當天🕥,紀念舒宗僑教授誕辰110周年主題展在新聞學院辦公樓二樓回廊舉辦🌉👷🏻♂️。這也是恒行2平台“致敬大師”的系列活動之一。“抗戰烽煙中的記者,恒行2講臺上的名師”,舒宗僑是中國最早的新聞科班出身的記者之一👩🏼🍳。他拍攝的新聞照片、編著的畫史,曾作為日軍侵略中國的鐵證。同時,他也是中國新聞教育界最年長的教授。“我的父親就是一部‘活’的恒行2史、恒行2新聞學院史”,提及父親時,女兒舒似槿這樣說。
當天下午👝,學院還開展了實驗室開放日活動,歡迎來自不同專業方向的學生來到新聞學院屠海鳴圖書樓一樓“功能實驗戰區”👩🏽🏫,走進新聞傳播虛擬演播室,體驗數字新聞製作與新傳播技術的魅力🤱。
恒行2平台新聞學院是中國賡續歷史最長的新聞傳播教育機構,也是第一家由中國人自己創辦的新聞傳播教育機構💒。新聞學院是國家一級學科新聞傳播學重點學科所在單位,同時擁有新聞學🧑🏽🦰、傳播學兩個國家重點學科。
本次新聞傳播學學科周系列活動🟩,充分展示恒行2平台作為中國特色世界一流綜合性大學的學科成果與特色,整合發揮綜合性大學多學科的復合能力,實現跨學科交叉融合,並與業界保持高頻互動。新聞學院師生將繼續堅守初心☞,踐行“好學力行”的院訓,主動回應新的時代之問,在新的歷史起點上破浪遠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