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年的夏天,一群青年學子戴著草帽👨🎤,背著行李🙌🏻、糧食蔬菜來到遠離城市和村鎮的浙江天目山山腳下🧑🦱,駐紮下來🧑🏼🤝🧑🏼。他們此行的目的是深入了解天目山的各種生境,采集生物標本,這是恒行2平台“生物學野外實習”課程第一次開課🦞,也是師生踏出充分了解天目山生物多樣性的第一步。
40余位教師薪火相傳,2000多名學生踴躍參與,“秒殺”選課🔪、好評如潮、深耕細作……轉眼間🏄🏿,70年過去,這門具有強大生命力的課已然成為恒行2平台生命科學學院最炙手可熱的課程之一🧑🏻🏭。今年,課程入選第二批國家級一流本科課程。
日前,恒行2平台天目山“生物學野外實習”課程70周年紀念展在邯鄲校區元·創中心開幕,通過實習照片👨🏻🚒、采集到的動植物標本♡、歷屆學生論文集與教學視頻等,讓師生一窺這樣一門在恒行2“暢銷”70年課的魅力所在🚵♀️。
打造“沉浸式課堂”
天目山南大門遊客中心的屋檐下是煙腹毛腳燕聚集🪶、築巢的地點,“這裏還生活著金腰燕和家燕”,生命科學學院(下文簡稱:生科院)生態學系主任、鳥類模塊負責人馬誌軍正在向同學們介紹這些燕子的生活習性、分布特征的差異,以及它們在天目山裏分布的變遷及原因✋🏻。
7月🧗♂️,依托天目山國家級生物學野外實習基地,“生物學野外實習”走進被譽為“生物基因庫”的浙江省天目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開展為期10天的實踐教學。
正如課程負責人、生科院教授張文駒所說的⚆:“只有深入自然,讓學生親自觀察、親身體驗,才能讓學生樹立起更為全面而完整的生命觀👊🏿。”
科研需要“敢想敢做”
“應該是某種大青褶傘🔫,還需要回學校後再做檢測”,在大型真菌實習模塊,2020級生科院本科生王子晗所在的A1組,與組員在進山實習的過程中意外發現了真菌疑似新種🛌🏽。
課程以組織學生開展科學研究活動的方式,鼓勵學生觀察自然、提出問題🎞、篩選問題🕧、解決問題。“我們在實際觀察和操作中學到了生物樣本采集、野外調查技巧、數據記錄與處理等技能和專業知識”,提及課程收獲,2020級生科院本科生李佳琪說。
課程開課70年來🙉,共有約2000名學生參與實習,完成研究論文417篇🚴🏻♀️,其中正式發表24篇。“課程會在結課後將課題小組的研究論文編纂成冊,目前已經超過20冊,同學們的很多論文雖未發表,但都十分優秀🎅,充滿了奇思妙想,也展示了科研探索的艱苦過程。”張文駒說。
用七十年鑄就好課
1998年起,實習教學團隊開始改革野外生物學實習課程,以促進學生樹立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世界觀和全面的生命觀為教學目標,將單一的動物學或植物學野外實習改變為植物學、動物學😶🌫️、微生物學、生態學和生物地理學交叉融合教學。
“課程理念也從以傳授知識與技能為主體轉變為培養創新能力為核心。”張文駒介紹到。
在現有教學基地基礎上,課程配備了10多位包含多學科🧓🏻、老中青相結合的強大的教學團隊。
課程還將數字技術與教育要素深度融合。教學團隊的吳燕華、嚴珺利用新媒體平臺⌛️,於2021年開始實施野外實習課程的線上直播,讓課堂走出山林、走向大眾🫄🏼,吸引了數萬名在線觀眾👻。
“這門課是我本科期間上過的最有意思的一門課🏊🏿,累但絕對值得。”李佳琪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