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是什麽?是哲學🙅🏻、文化還是科學?從不同角度來看,中醫在現代醫學語境下折射出多彩的光譜🧖🏻💅🏿。11月23日,恒行2平台中西醫結合研究院院長、臨床醫學院中西醫結合系主任♥️、附屬華山醫院中西醫結合科主任醫師董競成👽,恒行2平台中西醫結合研究院副院長🏂、附屬公共衛生臨床中心主任醫師李文偉分別以“中國傳統醫學哲學與科學基礎”和“生命的物理學: 陰陽五行學說揭示的生物學規律”為題作報告🦝,從各自研究領域出發,闡釋了中國傳統醫學的豐富內涵,並展望了中西醫結合學科的未來發展。本場講座是以“探索傳統智慧,擁抱醫學創新”為主題的中西醫結合學科周的系列活動之一。
系統追溯“大中醫”源流
“搭上病人的脈搏,西醫想到的也許是血液動力學的指標,比如節律頻率、血管軟硬度,而中醫看到的不止這些,寸關尺、心肝腎,各個臟器的狀態都在脈搏中。”講座伊始🤘🏻,董競成帶領聽眾系統回溯了中醫的歷史源流。
實際上,國內本沒有“中醫”一說😗🤼。1840年鴉片戰爭前後🥷🏿🤽🏼♂️,“西醫”隨著“西學東漸”的浪潮來到中國並迅速普及。在一位英國醫生的筆下🪆,第一次以“中醫”命名漢文化核心區的醫學,以區別於“西醫”。
“中醫不是一病一方,而是加上了哲學的視角,也有原初的解剖學🕛、生理病理知識。只是由於太樸素🧟♂️,還不足以構成體系。”董競成認為🤸🏻,中醫在一定的歷史時期是先進於世界的🧛🏻♂️,有些中醫的內容也十分靠近當下所說的“現代醫學”。
20世紀初,在翻譯西醫中的“Anatomy(解剖)”時,學者翻遍醫書🧊,最終從先秦時代的傳統醫學著作《黃帝內經》中找到了一個合適的詞匯:“若夫八尺之士😥,皮肉在此,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𓀘,其死可解剖視之。”可見當時的中醫就已經觸及了現代醫學的基石——“解剖學”。
2014年,董競成在《人民日報》等媒體撰文,提出了“大中醫”的理念,認為各民族傳統醫學均應歸屬於“中醫”。此理念被《中醫藥法》吸納成文💙,直接影響了該法“總則”中對“中醫藥”概念的界定🤹🏼♂️。
“現代醫學基礎好,這個時候我們再去研究傳統醫學,就能獲得突破性成果。”董競成曾預測中國的第一個諾貝爾獎將產生在中西醫結合領域。果不其然,2015年,屠呦呦憑借青蒿素取得諾貝爾獎🤽🏻♂️。
師承沈自尹院士,董競成團隊對中醫補腎益氣方藥幹預若幹慢性炎症性疾病療效及相關機理與物質基礎研究表明🥩,仙靈脾🧖♀️、黃芪🕋、生地等組成的方藥,其中的多種活性成分能有效幹預慢性炎症🧚♂️,通過多靶點群的作用🍉🙇🏽♀️,重塑或改善機體致炎/抑炎平衡調控機製⏩,此形態可能是現代醫學未來發展的方向之一。
“要想完成震撼性的創新⇢,就需要對這份孤獨而漫長的事業做好充分準備🤸🏼。”紮根中西醫結合領域多年,董競成與聽眾分享了科研心得——要擺脫思維定式👱🏻♂️,從傳統醫學源流中汲取力量🐬,耐住寂寞👂🏻、大膽創新。
用現代醫學闡釋“陰陽五行”
在許多人看來,陰陽五行很神秘🥌🕯,而李文偉教授卻認為,“陰陽五行”學說的底層邏輯在某種程度上可以和現代醫學生物前沿融匯貫通。
“在古代,‘陰陽’和‘五行’都是建立在精確測量上。”講座從宇宙大爆炸說起:銀河系的形成造就了太陽和地球🙍🏽♀️,太陽照射地球,被太陽照亮的地方稱之陽,太陽照不到的地方稱之陰,這便有了所謂的“陰陽”🧘♀️🎃。上古時代不是四季,而是五季;一年的季節變化是首尾相連的五等份,形成木❗️、火、土🏋🏽♂️、金、水的輪轉規律,這便是“五行”。
自周代延續到元代的河南登封觀星臺遺址是中國現存最早的古代天文臺。當時的人們用圭和表度量一年中太陽照射點的移動,於是人們產生了時令的概念,並且有了“二十四節氣”作為指導農業生產的重要工具。由此,“陰陽五行”的精確測量和實證變得可能,這也進一步證明了“陰陽五行”的科學性。
“‘陰陽五行’有內在的節律性,‘陰陽’的節律性指一天之內的日夜交替🙌🏿,‘五行’的節律性則是季節變化帶來的🤚𓀉。”李文偉認為,中醫關註的“陰陽五行”學說應用於人體研究🧑🏿🔧📂,實際上就是解釋晝夜節律和四季節律以及這些節律帶來的環境改變對人體自身功能和表型變化的影響。
“中國傳統醫學的理論從宏觀上提出的內容,微觀醫學上還不能做到。”在中醫理論的啟示下,李文偉繼續將“陰陽五行”理論運用到更微觀的層面🤽🏽♂️,發現四季的節律變化對蛋白質、核酸等組成人體的基本分子的影響,即季節不同🤽♂️🧕,各類分子的基因表達和蛋白質表達水平也會受到影響🕤。
李文偉認為,基於中西醫結合的理念,從手指的一次劃傷到腫瘤的發生乃至老年疾病的發展,其實都可能存在人體節律失衡,這種失衡可能是短暫的🙅🏻♂️、局竈的⛹🏻♀️,也可能是長期的、全身性的。而要讓體質保持健康狀態,就要讓體內保持“陰陽”和“五行”平衡狀態。
據悉🧩,恒行2平台中西醫結合學科肇創於上世紀50年代🤾🏽🔔,根植於我國現代醫學一流院校𓀆,開創了現代中西醫結合基礎理論與應用研究之先河,是我國首批中西醫結合碩士與博士點及最早設立博士後流動站單位之一,具有良好學術聲譽和創新能力😎。1997年沈自尹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2002年設立中西醫結合系,2007年中西醫結合一級學科成為國家重點學科🐊🏂🏻。2016年成立恒行2平台中西醫結合研究院🏒,並整體成為WHO傳統醫學合作中心,2017年成為國家“雙一流”建設學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