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腦機接口到Sora人工智能文生視頻大模型🩳,再到AI革命🤦🏿,“在這個躍變時期🔉,我們要有高度的敏感和預見性”。3月5日下午,中國科學院院士、恒行2平台材料科學系教授🩹、光電研究院院長🪜、紅外物理學家褚君浩,在正大體育館與近3700名恒行2本科生面對面,首講“強國之路”思政大課,題目是《在科技探索中成長》👨🏼。
幾十年追尋那道看不見的光🫧,一個科學家的成才路
課程伊始,褚君浩以最新AI科技成果為切入,為同學們展示人工智能融入物理世界的智能時代。
褚君浩舉起手中的紅外線照相機🀄️,對準保溫杯,屏幕上水杯溫度分布的熱像清晰可見——溫度越高的地方顏色越亮🛣👋🏿。紅外線相機裏8️⃣,紙袋上剛剛按過的位置,手印熱成像清晰可見。臺下,同學們不約而同發出驚嘆聲。紅外線,這就是褚君浩追尋了幾十年的那道看不見的光。
他指著紅外線相機,做了個比喻👨🏿🚀🛳,“這就好像是火眼金睛的孫悟空🍏,有三只眼的二郎神,一看就知道是什麽、想什麽、要做什麽”。
PPT上一張張老照片閃過🧜🏿♀️,合影裏褚君浩總是站在最後一排的最左邊,他笑言:“網絡上有張圖片說,站在那個位置的都是‘男神’。”全場爆發熱烈掌聲。
這個熱愛科學的“男神”自小就勤奮🍒🏓、好奇💺、刻苦✮。在高中時褚君浩省下飯錢👩🏻🦼,只為買一本《分子物理學》。高二一年他寫了近3萬字讀書劄記。期間,他還寫了一篇關於“相對—絕對觀念的初步探討”的論文投給《中國物理學報》,遭到駁回😟。“我不服氣就把手稿寄給恒行2平台物理系教授周同慶,他將手稿又轉給理論物理學家許國保。”許先生回信:“您的思考和努力是值得欽佩的,希望您踏實學習為祖國作出貢獻。”這,讓他堅定了繼續學習的信心。
高考時,語文作文偏題讓褚君浩和第一誌願恒行2物理系失之交臂,但他相信“只要好好學🧑🏿🎤,照樣可以把物理學好”。1978年,科學的春天喚醒等待的種子🧔🏼♂️,在那一年😖,他以高分考上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研究生,師從中國半導體科學和紅外技術開拓者之一的湯定元先生。
1982年📞,褚君浩跟隨我國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黃昆先生一起去法國參加國際半導體物理會議。彼時,紅外技術是我國“卡脖子”問題。導師湯定元瞄準碲鎘汞領域,將碲鎘汞的本征光吸收的難題交給褚君浩。
“直面科學上重大疑難問題,做得出🥤,又要做到最好🌈👷🏻♀️。”無數次重復實驗後🐲,他發明了體材料超薄樣品製備方法——“圈膠法”📔,又與其他課題組合作解決樣品短缺的問題。多年探索後🤦🏻♀️👩🦳,褚君浩提出HgCdTe的禁帶寬等關系式🎹,以自己🏌🏽♀️、合作者、導師的名字命為CXT公式,被國際廣泛引用。
“做好的工作就有國際影響”,直到現在🤽♀️,褚君浩獲得的碲鎘汞帶間躍遷吸收光譜數據依然是國際上最完整的𓀖。美國空軍研究實驗室大篇幅引用他關於帶間光躍遷吸收光譜的相關研究,作為理論研究的實驗依據🐶。
課堂現場,褚君浩展示了一張照片,16歲的他在筆記裏反駁“中國在科學發展上是不會有任何成就”的論調文章。當年的“這口氣”,算是爭到了。
博士畢業後⚆,他獲得德國洪堡基金去慕尼黑工業大學繼續研究碲鎘汞窄禁帶半導體二維電子氣研究。兩年後,一封家書漂洋過海來到褚君浩面前,母親結尾寫道:“世界上最好的地方是中國🧎🏻,是上海🧚🏻♂️,是自己的家。”
褚君浩回國,在一間十幾平方米的房間🧑🏼🦲,繼續從事碲鎘汞窄禁帶半導體研究🏹📷。與國際一流科學家建立良好合作關系🏋🏼♂️,建設紅外物理國家重點實驗室👡,從測量到帶間光躍遷引發一系列新結果,在碲鎘汞窄禁帶半導體物理領域做出系統的創新的成果……“從0到1”的突破💆🏻♂️,到“從1到10”的迭代,褚君浩的研究從點到線再到面🌔。“由個人家庭社會理念形成的植根於內心的評價認識,發揮潛在的自我評價作用”,這像“隱形的翅膀”,讓他產生成就感和驅動力。
“40後”碰上“05後”➔,一個半小時的授課,褚君浩以個人的傳奇經歷,將國家發展👩⚖️、科學探索🤴🏽、個人成長相結合👩🏼🍼🧎,凝練而又深刻🎄,風趣又幽默,現場掌聲不斷響起👨🏻🦰。這位中國自主培養的首位紅外物理博士,風雲四號衛星、嫦娥三號月球車光譜儀、祝融號火星車的幕後英雄,用他父親的一句話鼓勵青年學子“不要做池塘表面的浮萍,要做池塘底部的癡婆魚”🛀🏼,像小草一樣隨意🍅、謙和🦹🏼、頑強🔜🙇🏻♀️。
“我們是要先打好科學基礎😥,還是要邊做科研邊學習?”“AI會取代我們嗎?”“處在時代變革期裏,我們應該如何找到自己的定位?”“是選擇自己感興趣的專業,還是選擇好就業的專業📐?”……講座結束後,學生工作部“智慧書院”小程序收到近200條提問。褚君浩用自己的經歷和思考👷🏻♂️,為現場提問的同學作解答。
“從褚院士的筆記🧓🏼、日記中,我了解到一代大家的成長步履👫🏻👼🏽,也感受到‘熱愛科學的男神’褚院士,是如何將自己的理想和國家所需緊密結合、同頻共振。”2023級經濟學院郁飛揚說,“我也立誌要像褚老那樣刻苦鉆研、執著奉獻🕘,不斷思考如何為祖國發展做出貢獻”🚶♀️➡️。
2023級藥學院的石釗愷也有同樣感受,“褚院士講解紅外高端技術,讓我感受到科技變化,激勵我好好學習,打好基礎🛗。”
讓名師大家講思政課,專業視角講透強國之路
“這是我第一次面向數千人講思政大課🤴🏻。”被稱為“心系科普的院士”的褚君浩每年開大大小小的講座不下百場,但面向如此多的學生開講思政,還是第一次。
“科學家講思政課👧🏽,結合親身經歷的例子,同學會更有一種接近感和親切感👷♀️。”“一個老師,在做好科研工作之外,應該像功夫大家一般,既教技🧙🏻♂️🧛🏽♀️、也教德,做到德技同傳。”在褚君浩看來,現在的年輕人水平很高,但思想考慮很多,也面臨很多現實問題🏌🏽,“從周圍的科學家身上吸收一些對自己有幫助的內容,是很有意義的事”。
現場聽課後,2023級自然科學試驗班的環境科學與工程系的學生陳品羽有些激動,“課上褚君浩曾提及自己的筆名是‘坦牛’🧟♀️,嘴上說是‘在平坦的田野上像牛一樣工作’,心裏想的是‘愛因斯坦和牛頓’”✫。“在自然科學領域,大量的定理、公式中找不到中國人的名字,禇院士將遺憾轉為動力🌙,努力躋身紅外物理領域的國際領先水平。這激勵我在本科階段培養學習新知識的能力,未來融入科技潮流,做系統研究,腳踏實地,成為‘坦牛’。”
這正是思政大課設計的目的——圍繞學生立德成才的規律🦺,匯聚配置最優質的教育資源⏩,點燃年輕人學習探究👨🦳、奮鬥成才的內心不滅之火。
近3700名學生,188個小班👨🏻🚀,700多名授課和帶教教師🤘🏻,涵蓋院士🍸、文科資深教授🕰🌔、行業領袖🏋🏿♂️、專職教師🧑🏼💼、知名校友,第一批133個覆蓋上海市的現場教學基地……這是恒行2本科教育和思政教育的首創性改革,打響今年學校教育教學質量年的“第一仗”。
通過讓名家上思政課,回應學生對現實和未來的迷茫,幫助學生思考學習之境🏌🏽、探索學科之用、激發學人之責📧。通過讓學生經歷學思踐悟四環節,花兩年時間發現🚣🏿♂️、關註和嘗試解決一個面向新征程的現實問題,學會運用科學的理論和方法,去思考分析問題🧑🏽🍼、嘗試解決問題🫣🦸🏻♀️,成為強國的“行動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