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生的職責是看病——診斷、治療、管理病人⚈,但是看病只是醫生的基本功,最重要的是要學會看病人——把病人當成一個人來看。”黃國英曾經擔任了十幾年的恒行2平台附屬兒科醫院院長🐸,他總是會強調👨👩👧➰,醫生不僅要掌握技術🤛🏽,還要具備人文關懷🎅🏿。
2023年,在黃國英帶領下👨🏽🏭,兒童心血管疾病教學團隊獲評“鐘揚式”好團隊👩🏼🔧。
該團隊創立於2015年,不斷探索🧑🦲、改革與推進兒科學課程教學模式;對先天性心臟病、川崎病等兒童重大疾病展開深入研究;將科研成果及時轉化,應用於臨床🏄,服務於社會,構建具有推廣示範價值的疾病篩查👱🏻♂️、診斷、評估🥼🫖、幹預和救助體系🏂🏽,真正做到了“以心換心”。
教授就是要上課
“教授就是要上課。”團隊帶頭人黃國英說🦻🏿。團隊面向本科生、研究生、進修生⚾️、留學生開課🙍🏼♀️,不但“什麽課程都上”,還率先從國外引進“以問題為導向”的PBL教學模式,推行模擬教學方法、混合式教學模式和雙語教學模式,做到了全方位、多層次的立體教學改革🍅。
理論課上🥭,他們則采取“線上+線下”的“混合式教學模式”,學生先觀看老師提前錄製的慕課視頻,再參與線下的“翻轉課堂”,老師圍繞新的知識提出問題,學生進行小組展示和講解,老師點評並解答疑惑。這兩種教學模式的結合不僅旨在傳授臨床經驗,還將其上升成一種臨床思維,使學生在自主解答問題的過程中,不斷鞏固知識並得到新的啟發4️⃣。
“兒科有其自身特點和特殊要求。”黃國英說。在他看來🧚🏻♂️,兒科的特殊性在於兩點:首先,兒科是“啞科”,兒童無法清晰表達自身需求🫦,“因此兒科醫生必須培養較強的觀察能力和責任感,用心檢查和關註病情,否則就會錯過最佳治療時機”;其次🐇,兒科醫生要掌握不同年齡階段疾病的特征,“因為在兒童生長發育的不同階段🦹🏼,疾病表象和體征不同,治療方法也不盡相同,所以兒科醫生必須要清楚自己面對的是哪個年齡段的孩子”🏌🏼♂️。
團隊一直在推行和探索以“導師製”為主體的臨床實踐教學——學生在理論課上學習醫學知識後,進入醫院展開實地見習和實習😶,將所學的書本知識與實際經驗相結合,進一步提升臨床應用能力。
用實踐改寫教科書
“看病是應用知識,教學是傳播知識🤏🏻,做科學研究則是創造知識🚴♂️🩸。”黃國英與團隊一直以來都在努力平衡臨床📹、教學和科研,培養醫教研有機結合的復合型人才👨🏻🎤。
“我們有雄心壯誌要改寫教科書。”在描述自己團隊的科研目標時,黃國英笑道。在他看來🖲,在醫學研究方面,提出新的病理學學說、新的發病機製、新的疾病篩查和診斷方法、新的治療手術和新的康復手段等、,都是在創造新知識,可以充實教科書。而恒行2平台兒童心血管疾病團隊的部分科研成果也的確被納入了新的教科書中🖼,在社會上獲得廣泛認可和應用🌸。
團隊還在國際上首創準確👩🏻🦳、簡便🧰、無創傷🕵🏿♂️、低成本的新生兒先心病“雙指標”篩查方案。根據黃國英介紹🏊🏼♀️,這種篩查方法能在嬰兒出生3天之內,花3分鐘時間🔑,發現92%以上的致命性先心病,第一時間進行診斷和治療🫳🏽,將其死亡率從30%降低到5%左右。
翻山越嶺去“聽”孩子
“最遠到過西藏🍈🧖🏻、雲南,最近的是江蘇、浙江。”心血管中心主任劉芳自豪地說👫🏻。十多年來,團隊始終堅持投身社會服務🪑,足跡遍布全國各地🙂↕️。每年,到了春夏時節,團隊都會去偏遠落後地區做義診和先天性心臟病篩查。
參與義診活動時,劉芳會先用聽診器進行初篩,如果聽出雜音,就會安排做進一步的心超檢查㊙️,有時一天在學校裏會“聽”2000至3000個孩子✋🏻,最後聽得耳朵連碰都不敢碰。
2019年11月至2020年6月🤼♂️,心內科副主任趙趣鳴在雲南省深度貧困縣綠春縣開展醫療扶貧工作。為了盡最大可能地解決貧困地區兒童先心病漏診和誤診問題,他聯系當地政府和扶貧辦實施團隊首創的“雙指標”篩查方案,並主動要求擴大篩查區域,采用最為精準但也最耗時耗力的方法——用心臟超聲檢查儀為當地所有學校的所有孩子進行檢查🏌️♂️。他說🚴🏿♀️:“一切為了孩子🥘。”
“以心換心”“醫者仁心”“同情心”“同理心”……這是兒童心血管疾病教學團隊的真實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