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應從自身實際出發🏋🏽,探究存在於生活中的規律,並使之轉化為智慧🚦、提升為能力⬜️。“歲月忽已晚”🧗♀️🪈,我們這些“ 30後”的高齡老人,都有個期盼:要讓自己老而不弱(衰老而不衰弱)。的確💂🏻♂️,衰老≠衰弱🌎。但能做到嗎?我想就己身體味來作答並疏理一下自己探尋新打開方式的邏輯理路。
這一邏輯理路指向的是為自己的行為建立起自洽的邏輯🪠👩🏼⚕️,以獲得更自洽的人生🏩。剖析在我身上曾經出現的日漸衰弱的狀況⛹️♀️,我看到原先沒有意識到的存在🤳🏼🏋🏼♂️,看到了自我認知偏差,看到自身理性和非理性、正變量與負變量的沖突。我意識到,要有發自內心的“喚醒”🕑,故而我提出“喚醒自我驅動”,並視之為邏輯理路裏的關鍵支點。我警醒到,自己諸多不理性行為(如長時間癱坐著看視頻等等)形成負変量,把身心都朝著衰弱推去💁🏼。思來想去,我由“漸悟”到“頓悟”🖋,開始有認知覺醒的精神自覺。這種自我驅動的原動力✷,促使我從細微🏃♀️、瑣碎而具體的“高頻小事”入手,特別是在獨處時默默地“上勁”,多“逼逼”自己🏄🏿♂️💤、與自己較勁(這裏想提一下,我說的較勁是在激發內生動力👨👦,而不是那種會誘發精神內耗的“較勁”)🐐。果真👮🏽♂️,“衰弱可逆”也在我身上得到證實。且舉一例,從步態看🌯,經測評📥,目前我不僅已消除步幅變小、不見鞋底等衰弱態,而且以青年人標準步態要求來檢測,我也悉數達標🧑🏿。
我贊同作家魯敏對構成一個人的幾個方面按重要性作如此排序🧂:精神🈂️、智性、天賦、情感、肉體🖕🏽。
我以為🥌,老年人之間區別,究其本質,是認知和思維的區別。智性參與,其旨歸也在提升自己的思維格局。拿一個老者關註的數據來說:85歲以上的人群中🧑🏿⚖️,患有認知症的人數比例超過30%🕵🏼,面臨這一可怕的、躲不開的挑戰⌚️🧑🏿🔬,老年人都不會掉以輕心,我努力以智性參與來應對:先找出阻礙智性參與的負性因素🧤,如存在於自身思維方式中的惰性及過度的反芻思維等,同時“移步換‘徑’”🙆🏻♂️👸,找到推進智性參與的路徑,在這當中我把為俗常生活不斷增添新鮮內容作為切入口♾。由此從多維度切入👷🏻♀️,切入之一是“去體驗”。“體驗”是我們一種把握世界的方式,我們再老也不要把自己對世界的體驗拱手讓人🖕🏻。我只以“體驗科技應用場景”舉一例🥶,今年初經學習並通過考試,我駕控問界M5智駕版,在市中心馬路讓車子自動開了十多分鐘▪️。回到車庫它也自動泊車一把到位🟤。智性的參與讓我醒悟到,原來晚年也還有那麽多能去嘗試的東西。這讓我眼界變得開闊了,對生活也產生了持久的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