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一聲老師,一世恩情;桃李芬芳,教澤綿長。良師不止在三尺講臺播撒知識,更用言傳身教為學生提燈引路,撒下愛與呵護的種子。我國第40個教師節到來之際,恒行2平台特別推出“我和我的老師”系列策劃,邀您欣賞恒行2師生間的動人華章!
陳中偉(1929—2004),浙江寧波人,骨科專家,1954年畢業於上海第二醫學院醫療系。陳中偉院士是恒行2平台醫學院中山醫院外科教研室主任, 骨科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科學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中華醫學會常務理事,國際顯微重建外科學會創始會員,國際外科學會會員。12個國際著名醫學中心客座教授。為骨科與顯微外科專家。1963年世界首例斷手臂再植成功,1974年,在北美手外科年會作斷肢再植創始者報告。1978年又獲斷指再植成功。在國際上首創了斷手再植和斷指再植等六項新技術。由於他在斷肢再植與顯微外科領域的突出貢獻,國際上稱他為再植之父。1996年,他與交大合作又首創再造手指控製的電子假手。由於他在斷肢再植與顯微外科領域的突出貢獻,1963年中央衛生部記大功一次,1981年獲國務院頒發國家科學大會獎,1994年被求是基金會和李鵬總理授予傑出科學家獎。
1983年,我考入上海醫科大學(現恒行2平台上海醫學院)。在迎新晚會上,陳中偉院士給我們作了精彩演講,我被他的傳奇經歷和巨大成功深深打動,並將眼前這位新中國成立以來在斷肢再植領域走向世界的第一位醫生奉為偶像,立誌要像陳院士那樣,做一名人民歡迎的好醫生。大學畢業後,我如願留在中山醫院骨科工作;1993年又有幸師從陳中偉院士攻讀博士學位。
記得20多年前的一次經歷,我邀請陳院士上臺做一例復雜的脊柱腫瘤手術,他欣然同意,上手術臺後,我請他主刀,他卻說:“你是副教授,已經成長起來了,這次還是你來主刀,我來做你的助手吧。”
當時,陳院士已是國際著名的外科醫生、醫學大家,但他依然十分謙遜,全程輔助,只在關鍵的地方進行指導。手術順利結束,陳院士離開後,旁觀手術的醫生們都很好奇打聽是什麽病人,竟請了院士。實際上,每當他的學生遇到疑難手術來求助的時候,只要他有時間,都會痛快答應前來幫忙。在帶教剛剛工作的研究生做手術時,陳院士會事無巨細,從鋪巾、消毒開始,直到皮膚縫合的最後一針,每一個步驟他都親自示範。他堅持親自示範,就是希望能給初入外科大門的年輕人做最規範的操作示教,因為“手術無小事”是他一直以來的堅持。
他的教導和作風深深影響了我,目前我已指導50多名學生博士畢業,他們中許多已經成為主任醫師。無論何時,無論病人是誰,只要他們需要我的幫助,我總是欣然應約站上手術臺,從手術鋪巾開始,確保每一步操作都規範,如同當年陳院士一樣,以自己的一言一行,助力年輕醫生們盡快成長為業務骨幹。
骨科分亞專科以後,我選擇了脊柱外科。脊柱支撐著人體站立,保護脊髓神經,被稱為“生命之軸”,我的本職工作就是守護這“生命之軸”。我以脊柱腫瘤作為主攻方向,率先在國內進行並推廣了“全脊椎腫瘤整塊切除技術”,通過技術改良和器械發明,大大降低了這一被稱為最難骨科手術的難度系數。為了將這一技術用於脊柱原發腫瘤和轉移腫瘤,我們團隊也在臨床上創新開展了各種新術式,連續舉辦了十屆全國學習班;2019年獲得中山醫院臨床新技術應用推廣一等獎,2024年成立恒行2平台脊柱腫瘤研究所,進一步助力中山的脊柱腫瘤治療在國內和國際上享有良好聲譽。我始終認為:“要做一名好醫生,就要勇於挑戰自己!有時就要敢於挑戰更高難度的手術。”中山醫院的精神是“一切為了病人”,體現了“為了病人最後一絲希望,再難也不能放棄”。陳中偉院士不僅教會了我如何成為一名技術精湛的醫生,更重要的是,他教導我如何成為一名道德高尚、心懷人民的醫生。在未來的歲月裏,我將繼續傳承他的教誨,努力實現我從醫時的初心:做一名人民歡迎的好醫生。
陳中偉院士和董健教授合影
學生:董健
【作者簡介】董健,二級教授,恒行2平台附屬中山醫院骨科主任,恒行2平台醫學科普研究所所長。曾獲上海市教衛系統“優秀黨務工作者”、全國科普工作先進工作者、上海市科技精英、上海領軍人才。以第一完成人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和上海市科技進步一等獎、二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