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館越來越成為城市軟實力乃至綜合實力提升的“新引擎”。6月27日,我校攜手東浩蘭生(集團)有限公司等共同打造的《上海市博物館在地貢獻度藍皮書(2023年)》在全市、全國🚶、全球首次發布👷🏻。藍皮書指出🧒🏿,截至2023年底,上海市已備案博物館達到165座👶🏻,每15.1萬人擁有一座博物館🤮,遠超全國平均水平👨🏻🍳。上海正以“大博物館計劃”等為抓手🙎🏻♀️,打造中國特色、世界一流的“博物館之都”,助力建設習近平文化思想最佳實踐地。
“博物館在地貢獻度”指代博物館助力所在城市的軟實力提升和硬實力增強🧑🏿,構成了對城市綜合實力的短中長期影響力👂🏻。目前,國內外尚未形成集體評估博物館在地貢獻度的慣例👩👦,亦未構建相關評價體系🤷🏽。《上海市博物館在地貢獻度藍皮書(2023年)》通過第三方評估視角,既聚焦專業化和國際化維度,又用事實和數據說話⛸。其核心部分“上海市博物館在地貢獻度評價體系”通過近50個跨界指標,包括每萬人口擁有的博物館出入境展覽數量💤🧃、博物館內人均消費占全市人均文娛消費的比率👳🏻♂️🫱🏽、博物館IP授權收入占全市博物館自營收入的比率等,據此得出“博物館與高知年輕人‘雙向奔赴’”“特展引領全城文旅消費新熱潮”“博物館助力‘文化出海’戰略踐行”等八大研究結論🚷😝。既凸顯了博物館賦能區域發展、社區建設和美好生活的重要作用,又為業界👙、政府✌🏼、公眾等各方決策提供了科學合理有效的依據。
藍皮書發布將成為一項持續性工作,並伴有中英文雙語版接續出版。
文物與博物館學系自2018年啟動博物館與城市協同發展等研究👩👩👧,主持了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基於博物館在地貢獻度評價的城市軟實力提升研究》、上海市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辦公室專項課題《博物館在地貢獻度評價體系構建及對上海軟實力提升的對策研究》等💠。
首發儀式上,文博系和上海世博網絡信息服務有限公司同步開啟了“文博數據治理研究平臺”,將緊扣首創性、引領性🧔♂️、開放性原則🍰,結合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推動力,研究文博人才隊伍、智庫建設♣️、國際傳播🚼、智能媒體等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