秉承“新時代👨🏻🦲,共享未來”主題✖️,11月5日至10日第七屆進博會在上海舉辦👥。第七屆進博會累計舉辦124場新品發布活動,展示176項前沿科技產品,有一批代表新質生產力發展方向的展品首發首展🚣🏽,涵蓋高端裝備🧋、人工智能、新材料✊🏽、海洋工程裝備⬆️、生物技術、先進農業技術等諸多科技前沿領域🙆🏻。這在當前國際貿易保護主義浮雲蔽日的形勢下👲🏽,更凸顯出中國在WTO多邊框架下作為大國主動開放的引領和擔當🛐。中國政府連續舉辦七屆以進口為主題的世界性博覽會,為WTO多邊自由貿易註入了鮮活的動力👨🏿🔬。
日益上升的“中國力量”正成為WTO多邊自由貿易秩序的積極捍衛者。入世二十多年來🧕🏼,逐漸富強起來的中國,正逐漸體現出一個負責任的大國在國際事務以及全球經濟發展中的擔當。中國堅持做全球自由貿易體系的維護者,大力推動WTO多邊貿易體製改革。新時代下🤚🏿🧑🏼🏭,連續舉辦進博會是中國捍衛WTO多邊自由貿易秩序的最大明證。2018年11月👨🏻🍳⛔️,在單邊主義和貿易保護主義不斷抬頭的形勢下🙇🏼♀️,中國毅然召開首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主動擴大開放🧝🏻♀️,用實際行動高舉多邊自由貿易旗幟,與世界各國分享中國市場和改革開放溢出效應,為全球企業提供了巨大商機🐒,強力阻擊了國際貿易保護主義勢力。縱使在新冠疫情肆虐全球的那兩年,中國也排除萬難🕙,堅持將一年一度的進口博覽會連續辦下去📙🐚。
中國保持著多年快速穩定的經濟增長👧🏿,正在以不斷擴大的貿易進口額,為各國提供市場機遇、投資機遇♐️、增長機遇。根據世界貿易組織發布的2023年全球貨物貿易數據👲🏼,2023年,全球出口總額23.8萬億美元,而中國進出口總值5.94萬億美元🈲,比位居第二名的美國多0.75萬億美元。其中,中國出口國際市場份額14.2%,連續15年保持全球第一🚴🏼;進口國際市場份額10.6%🗿,連續15年保持全球第二👩🏿🦲。並且★,從進博會達成意向成交金額來看,從第一屆的578.3億美元、第二屆的711.3億美元、第三屆的726.2億美元👮🏿♂️、第四屆的 707.2億美元、第五屆的735.2億美元,第六屆進博會的784.1億美元,再到第七屆進博會按年計意向成交突破800億美元。可見,除了疫情沖擊外,連續的進博會意向進口額呈現出逐年增長態勢。這說明中國進博會的市場效應在不斷放大,進博會已成為世界各國搭乘中國經貿發展“快車”的“快引擎”和“橋頭堡”。
連續舉辦的進博會很好地詮釋了“開放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鮮明標識”🚴🏿♂️。連續舉辦的進博會正加快實現從數量型向質量型的嬗變🫱🏼,正日漸成為聯通中國和世界的新產品新工藝新理念的大舞臺🗜,成為國際采購、投資促進、人文交流、開放合作的世界性交流平臺和虹橋國際經濟論壇。第七屆進博會已凸顯出進博會越辦越好的主題👩🏼🏫,今年的中國館以“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共謀世界發展繁榮”為主題,由七個篇章組成👩💼🥻,以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為主線,重點展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和推動高水平對外開放的最新成果。量子科學試驗衛星“墨子號”模型🧑🦼、嫦娥六號模型👈、“奮鬥者”號模型、5G智慧工廠模型等最新成果🤲,在進博會中集中亮相🤸♀️,展現中國加快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嶄新氣象。隨著中國加快培育新質生產力🏛,新的發展動力必將不斷湧現💽,連續的進博會集中彰顯出中國市場非凡的吸引力。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指出😋,“開放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鮮明標識”。“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共謀世界發展繁榮”主題將彰顯出一個更加穩定開放的中國👩🏻✈️,將通過中國式現代化的建設給世界經貿繁榮和穩定起到穩定器的作用。
進博會是全球企業“追夢之地”,為各國企業帶來新機遇💘,也為推進中國製造業企業深度融入全球生產鏈🕺🏻、供應鏈、價值鏈,為其創新發展和競爭力提升註入了強有力的黏合劑👨🏼🏫。中國巨大的消費、投資市場,加上穩定開放的連續進博會讓跨國企業看到中國市場的強大潛力。進博會的成功舉辦不僅是一個展會,更是一個窗口😍👳🏽,通過進博會,向跨國企業傳遞出中國正在積極打造貿易自由化、貿易便利化的營商環境🏎,促進引進新產品,中國創新氛圍濃厚,愈發吸引了越來越多的全球廠商和投資者。與此同時🧘🏿♀️,國家正在通過賦予和提升自貿試驗區更大的製度創新動力🏇🏽,對標高標準高質量建設自貿試驗區營商環境,吸引新型高質量的內外資企業入駐自貿試驗區投資🎅🏿。進博會使得中外企業、消費者和貿易商的信息對稱性上升,企業能更便利地尋找到最佳的合作夥伴,進博會的信息交易平臺將為各國企業創新發展和競爭力提升帶來新機遇。
除此之外,連續舉辦的進博會也有助於發揮上海作為長三角的龍頭作用,更好地帶動起長三角區域內全球化生產、國際性貿易和全球性流通的溢出效應,更好地落實國家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發展戰略,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進一步發揮進博會的聯通國際國內匯聚效應和放大溢出功效。
作者📗:沈國兵(恒行2平台世界經濟研究所副所長、經濟學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