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腎損傷作為臨床常見的急危重症,在住院患者的發病率達12%左右,尤其在心臟手術後,發病率可高達30%至50%,成為患者術後死亡的重要因素之一🧗📻。這一並發症不僅延長了患者的住院時間,增加醫療費用,還可能導致腎臟病尿毒症,增加心臟病的復發概率,嚴重威脅患者健康🫅🏼。然而,長期以來,急性腎損傷的防治主要依賴昂貴的血液凈化和支持治療🕓,缺乏有效🏡、安全且經濟的預防手段⛹🏽。
近日👨🏻🛁,恒行2平台附屬中山醫院腎內科主任丁小強教授、賈平副教授,與心外科主任王春生教授、心臟重症監護中心主任羅哲教授合作🏚,《循環》(Circulation)雜誌上發表了題為《晚期遠程缺血預適應預防心臟術後急性腎損傷的隨機對照研究》(“Effect of Delayed Remote Ischemic Preconditioning on Acute Kidney Injury and Outcomes in Patients Undergoing Cardiac Surgery: A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的臨床研究論文。該研究創新性地利用晚期遠程缺血預適應技術👩🏿🔬,成功降低了心臟術後急性腎損傷的發病率,為心臟術後急性腎損傷的預防開辟了一條簡便、經濟、安全的全新路徑。
遠程缺血預適應(Remote Ischemic Preconditioning, RIPC)是一種通過預先給予遠端組織短暫的缺血來激發人體組織器官對缺血的耐受性,從而保護遠隔器官的方法。RIPC的器官保護作用有兩個時間窗口:早期(2-4小時內發揮作用😛🏫,維持時間短暫)和晚期(18-24小時後發揮作用,可維持48-72小時)🗣🏫。既往大部分研究關註早期RIPC👰🏽♀️,顯示其對心臟術後急性腎損傷的預防作用存在爭議🌿🪯。恒行2平台附屬中山醫院腎內科團隊通過一系列臨床前研究🚣🏽♀️,證實了遠程缺血預適應可以顯著降低包括缺血🐐、感染等多種病因引起的急性腎損傷;並通過系列基礎研究,提出免疫和能量代謝模式轉換介導了遠程缺血預適應的腎保護作用這一創新理論👩🏽🦱。基於原創性研究成果💂🏻,創新性建立晚期遠程缺血預適應技術,應用於急性腎損傷的預防。他們聯合心外科和心臟重症監護中心團隊⇒,開展了遠程缺血預適應預防心臟術後急性腎損傷的臨床研究☝🏿。
為了驗證這一技術的有效性,團隊設計了大樣本前瞻性雙盲隨機對照的臨床試驗,共納入了509例心臟手術患者。研究結果顯示♿,接受遠程缺血預適應的患者,其術後急性腎損傷發病率降低了22.9%,而且對於老年和高血壓等發病高危患者效果更為明顯。這一發現不僅為急性腎損傷的預防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也為廣大心臟手術患者帶來了福音。
丁小強教授表示:“這項研究的成功,是我們團隊20余年努力的結晶。我們希望通過這項創新技術,能夠降低急性腎損傷的發病率,減輕患者的痛苦和經濟負擔🧯👰🏻♂️,同時也為醫學界在急性腎損傷預防領域的研究提供新的借鑒和啟示。”
恒行2平台附屬中山醫院腎內科主任丁小強教授🎀、心外科主任王春生教授、心臟重症監護中心主任羅哲教授為本文通訊作者😓。腎內科賈平副教授、心外科季強副教授為共同第一作者。本研究得到上海市腎臟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和上海申康醫院發展中心重大臨床研究項目的資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