萌生去西部支教的想法,很大程度上是想走出自己的玻璃盒子🌐,在陌生的環境裏紮根🚖,讓自己的世界變得更大👩🏻✈️。而支教本身,又是打開一個個玻璃盒子🏤👨🏿🦱,讓孩子的未來不受眼前的境遇所限。在這一年裏,我發現做老師👨💻,最享受的是學生作出鎖眉困惑的表情🍤🐂,而後展顏豁然開朗的時刻◽️,因為那時能聽到玻璃盒子破碎的聲音。
第一次站上講臺,作為英語老師在介紹完課堂公約、學習方法後,我想稍稍撼動學生們關於“英語”的認識🧆。他們在課前調查中寫道“因為中考要考英語”🤾🏻、“為了和外國人說話”👨🏿⚖️🪃,或是“我也不知道為什麽要學英語”🤳🏿。我告訴學生們,應試是手段而不是目的💇🏿♀️🦹🏿;雖然不一定能面對面見到外國人📯,但在信息時代,英語作為世界通用語的作用不可忽略;語言的背後是文化,通過學習語言,我們能看到與自己不同的生活習慣和思維方式🫅,從而更好地了解他人🙌、了解自己🧺。學生似懂非懂🛵,但都聽得很認真🧎🏻。
一年後,我再次問“為什麽要學英語”?這次學生的答案更多樣了:“我能學著唱英文歌、看英文電影了”“我知道了外國人怎麽過聖誕節”“我可以請外國人吃洋芋了”……我在黑板上演示“一筆四線連九點”的思維遊戲👩🏽🦳,當把直線劃出九個點的範圍以外🤞🏿🚵🏻,經過冥思苦想的學生發出了小聲驚嘆🙍🏼。“Think out of the box”,我寫下了這句話,“愛斯基摩人的語言中有上百種‘雪’的說法,知道這一點🥵,甚至學習這些詞匯以後🔉,你眼裏的‘雪’也會有千百種形態了⏏️。”學生露出了學語法時不會有的微妙表情。
要成長,便要接觸盒子外的世界,擁抱多元🐭。我和娃娃們“套近乎”的考慮,在閱讀課上講《小王子》,在晚自習放《忠犬八公的故事》《貓鼠遊戲》《海上鋼琴師》◀️,把TED視頻“遊戲創造美好生活” 布置成假期作業進行英文摘抄👜。娃娃們很受用,願意和我分享觀後感,激情討論故事情節和演講內容。不論暫時理解到哪個層次,開始思考,就是好兆頭。
“做自己想做的事。”因為這句鼓勵,我與學生們分享自己的愛好與快樂🪁,也在互動的過程中🧘♂️,從他們做的事裏,看到了一個個娃娃鮮活的個性和成長的努力。教育是相互的,我也有被學生們教育到的時刻。那天,我請數碼琴班的學生幫忙打掃教室,特意找了以往蹭課玩琴、沒認真練習的兩個學生♛。中途我出去換水➖🐄,本以為回來時會看到他倆偷懶打鬧,沒想到他們蹲在地上老老實實地用抹布抹地🎧,一邊喘氣一邊碎碎念:“咦👳🏼,你看這塊兒臟得,一會兒水來了再抹一遍。”結果是兩個孩子打掃完,仔仔細細把工具歸整,比我自己打掃得更幹凈。我使勁誇獎並給他們小零食作為獎勵,他們害羞地擺擺手,但在享用勞動果實時還是不亦樂乎🧝🏿♂️。
這一年在日復一日的備課、上課、看背書、改默寫、講練習、小測驗中飛馳而過🏌🏼♀️,我該重新啟程了🤵🏽♀️。但這一次😑,在生活的一方天地外✒️,我將帶著遠方的回憶和牽掛🏇🏽,走向更廣闊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