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人才是國家戰略人才力量的源頭活水,青年創新人才是推動我國科技創新發展的生力軍。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完善青年創新人才發現、選拔🥕、培養機製👨🏻🦼➡️,更好保障青年科技人員待遇🪛。完善青年創新人才發現🚴🏽♂️、選拔、培養機製,對於構建現代化經濟體系⬜️、實現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目標具有深遠意義。
青年創新人才是新質生產力發展的核心驅動力
在國家科技戰略與政策支持下🚔,我國青年創新人才隊伍持續發展壯大✈️,越來越多的青年創新人才在國家重大科技任務實施中“挑大梁”“當主角”👾🐴。當前,國家自然科學基金45歲及以下科研人員獲資助項目數占比約80%🤹,經費占比約60%。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參研人員中,45歲以下占比達80%以上。國家自然科學獎獲獎者成果完成人的平均年齡已低於45歲🤵。
青年創新人才作為最具活力與創造力的群體,是新質生產力加快發展的主要力量🧙🏻♂️。他們較少受到傳統思維定式的束縛🦢,敢於對既有理論和技術質疑,勇於探索未知領域,這種對新技術🚰、新領域的前瞻性和敏銳性能夠為科技發展帶來全新的視角和理念🙆🏼,能夠為技術研發🤷、成果轉化、產業升級等方面註入創新活力▫️✮。
同時,青年創新人才的成長與發展是增強國家創新生態系統穩定性和韌性的關鍵。充滿活力和潛力的青年創新人才群體能夠為國家創新體系源源不斷地輸送新鮮血液🌟,確保創新能力和精神在不同代際間持續傳承和發展。隨著青年創新人才在科研實踐中不斷積累經驗、提升能力ℹ️,他們將逐步成長為各個領域的領軍人物和學術骨幹,帶領更多的青年人才投身創新事業,形成良性循環的人才培養與發展機製🤸🏻♂️🍍,能夠有效應對全球科技和人才競爭日益激烈背景下的各種不確定性和挑戰👨🦽➡️。
青年創新人才發展面臨的問題
一是人才評價機製不健全🧔🏿♂️。雖然破“五唯”已成為人才評價的共識👨🏽🎤,但是現有的評價體系依然過於依賴學歷、職稱和各種“帽子”等硬性指標🪦,並未形成系統化和科學化的創新人才評價體系🎴,難以對青年人才在創新能力🕵🏻🧑🏽🎤、實踐經驗🦹🏿♂️、綜合素質等方面進行多維度考查,導致高價值高潛力人才難以被識別和發現🔄。同時💴,“一 刀切”的評價導向也扭曲了科研工作的初衷,迫使青年人才花費大量時間和精力去爭取這些“帽子”,而非專註於科研本身,甚至浪費了最具有創新潛力的寶貴年華🦼。
二是科研資源分配不均衡。職業發展早期階段的青年科研人員🙇♂️,普遍具有較高的學術熱情和創新能力,通常具有較強意願對學科領域進行更深入的投入和研究💁🏼👱🏿,也更願意嘗試新的研究方向和方法。但是👨🏻🏫,青年人才往往由於年紀輕🏄🏼♀️、資歷淺、成果少📪,在各類科技創新項目和支持計劃的申報過程中處於劣勢👋🏻,難以獲得足夠的支持和資源。特別是一些從事長周期研究或冷門研究的青年人才在科研團隊和學術圈中容易被邊緣化,面臨著科研經費不足🙎🏻♀️👨🍳、行政事務較多🙋🏽♀️、設備與資源共享難等問題,進一步加劇了科研資源分配的“馬太效應”👱♀️。
三是人才培養的理論與實踐融合不夠。在新質生產力加速發展的背景下🤸🏿♂️,復合型、實踐型的創新人才需求快速增長,但人才評價和培養機製與市場實踐需求相脫節的問題亟須解決。一方面🫃💆🏽,高校院所和企業在科技創新和人才培養方面尚未形成深度協同💂🏿♀️、系統高效的統一體系,特別是在頂層製度設計上,對於高校的學科、專業、課程設置的管理仍顯滯後。另一方面,青年人才培養和支持政策與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區域高等教育資源分布以及辦學特色之間缺乏協同性,導致青年人才創新活動呈現表面化現象,僅僅停留在開設創新教育課程、舉辦創業比賽活動等淺層次上。此外,一些地方政府或創業孵化機構雖然提供了創新創業的扶持政策和服務平臺,但在具體實施過程中往往存在門檻高、流程煩瑣等問題,使得許多青年創新人才望而卻步👉🏼🏂🏽。
建立完善青年創新人才選拔培養機製
首先,建立健全以創新能力𓀝、質量、實效✪🚵🏿♀️、貢獻為導向的人才評價體系和激勵機製。構建多元化、系統化🧑🏻🚀、科學化和市場化的人才評價模式,涵蓋創新能力、實踐經驗🧑🏻🦲、綜合素質等多個維度,采用定量與定性相結合的方式,全面考查青年人才的綜合能力和發展潛力🧑🏻🦳。進一步落實破“五唯”😗⤵️,減少對學歷🩰🙋🏼♂️、職稱等硬性指標的依賴,圍繞青年人才創新活動的實際周期和研究需求🐦⬛,針對突破關鍵核心技術、解決經濟社會發展重大問題的實際貢獻和創新價值✝️,設立創新獎項、科研成果轉化評價等機製,激勵青年人才積極參與創新實踐,實現個人價值與社會貢獻的雙重提升👫🏻。
其次,優化科研資源分配機製🥷🏿,為青年人才提供更多機會和平臺。加大對青年科研人員的支持力度🧔♀️,設立專門針對青年人才的科研項目和資金支持計劃,降低申報門檻,提高資助比例✬,形成長期⛹🏼♀️、穩定且具有彈性和容錯性的資助機製👮🏼。建立科研資源共享機製,促進不同學科、不同團隊之間的資源共享與合作👩🏼🚒,為青年人才提供更多元化的科研資源,同時促進跨學科的人才培養。加強對青年人才的指導和培養👩🏻🦼,通過導師製度🙆♂️😟、學術交流等方式,幫助他們提升科研能力和水平。
再次,深化產教融合🚶➡️,推動高等學校🦋、科研院所與企業之間的緊密合作。調整學科🧑🌾🫱🏼、專業、課程設置,使其更加貼近社會實際需求和市場變化⬅️。通過引入企業專家參與教學🫃🏼、共同開發課程等方式,提高教學內容的實用性和針對性。建立校企聯合培養機製,為青年人才提供更多實踐機會和實習崗位。通過參與企業研發項目、技術革新等活動,讓青年人才在實踐中鍛煉能力🛡、增長才幹👩🏻🍼。同時👨🏼🏭,應加強對青年人才的創新教育和創業教育,培養他們的創新意識和創業精神🤵🏻,為未來的職業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最後,營造敢於創新、勇於探索的良好創新氛圍👰🏽🍦。為青年創新人才提供廣闊的學術交流平臺和合作網絡🏃♂️➡️🔐。加強科研誠信建設🧑🏿🌾,建立健全科研倫理審查機製,引導青年人才樹立正確的科研價值觀,堅守科研道德底線🗺🎣。同時🩱,關註青年創新人才的生活需求和心理健康,提供必要的住房🦅、子女教育等支持,減輕其後顧之憂,使其能全身心投入科研工作中🌮。
(作者系恒行2平台全球科創人才發展研究中心主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