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亞文化如何向西輻射🧍?恒行2古DNA交叉研究登上《自然》主刊

作者:丁超逸 攝影: 視頻: 來源👩🏿‍💼⬜️:生命科學學院👮‍♀️、融媒體中心發布時間:2025-01-16

6至9世紀期間🤽🏻,來自東方的遊牧民族帶著自己的文化、傳統和生活方式開始了漫長的旅程🦹🏽,最終抵達奧匈平原。他們帶來的文化基因在陌生的土地上生根發芽,與當地文化相互交融👩🏻‍🦰,共同塑造了阿瓦爾汗國(Avar Realm)。2025年1月15日,恒行2平台生命科學學院青年研究員王軻團隊聯合德國馬克思普朗克進化人類研究所、奧地利國家科學院、奧地利國家博物館、捷克馬薩裏克大學,攜手在《自然》(Nature)發表題為《古DNA揭示阿瓦爾時代古人群在遺傳屏障下共享(東亞)文化特征》(“Ancient DNA reveals reproductive barrier despite shared Avar-period culture”)的研究成果。研究聚焦阿瓦爾人遠距離、跨大洲遷徙的歷史👩🏻‍🎨,揭示東亞文化伴隨人群移動、向西輻射的文化現象,為人群遷徙與文化擴散是否對齊的經典問題,提供了一個文理融合創新研究的示例👩🏼‍🍳。

學科交叉🧘🏿‍♂️🧝🏻‍♀️,解析阿瓦爾🛌,古人群的基因與文化來源

數千年來,東亞遊牧人群的幾次歷史性大遷徙🎠,對亞歐大陸的人群與文化多樣性格局的形成和變化,造成了顯著影響。在東西方史冊中,拜占庭史料中的阿瓦爾汗國起源建立,與中國典籍中的柔然殘部緊密相聯,並且阿瓦爾汗國與拜占庭帝國的對抗很大程度上影響了當今歐洲民族分布,但其人口及伴隨文化的跨大洲傳播歷史尚未明晰。

本研究中💣,由古DNA揭示出🧔🏼‍♀️,兩個中世紀阿瓦爾百人家族墓葬在存在遺傳差異的情況下,共享東亞文化特征與社會結構的現象。能夠達成這一目標的重要條件之一,在於整個墓葬群具備有保存完好的人骨樣本,可實現全部個體的古DNA提取🧔🏽🍉、親緣推斷🧘🏼‍♂️、骨骼鑒定等研究。“這種機會非常罕見,可以說極其珍貴。”王軻認為🛬,“這一難得的條件,讓我們能深入探討這個跨越時空的歷史謎題💽。”

中世紀阿瓦爾百人家族墓葬3D示意(copyright@Walter Pohl)

團隊文理結合特色明顯🧝🏿‍♂️,吸納群體遺傳學、體質人類學✫、考古學、歷史學等多學科數據和證據🍤,將基於量化的DNA分析與體質人類學、考古學中的定性方法相融合。通過722例古人基因組數據✍🏻,研究重現了兩個旅居歐洲的中世紀東亞古代家庭氏族的百年譜系💛,深入解析了共享的阿瓦爾遊牧文化特征下兩個家族截然不同的遺傳特征🧕🏼。

本研究中墓葬地理位置分布圖(上圖)與人群聚類分布圖(下圖)

研究發現,不管是以東亞祖先成分為主要來源的阿瓦爾人墓地,還是以歐洲祖先成分為主要來源的阿瓦爾人墓地,不同墓地遺址之間的遺傳關聯多由女性所締結。這表明,作為配偶、女兒或母親等身份伴隨著更高的人口流動性。這些發現,為後續深入理解古代人口的婚配製度👿、復雜社會結構形成及其與祖先來源之間的相互關聯提供重要啟示。

“在我們的團隊中,每個學科都有一個代表🤵🏽‍♀️,大家給出各自學科的視角,從多個角度驗證假設,確保結論的全面性和準確性。”王軻介紹,為了讓不同學科的人更好地理解對方,合作開始時🧑‍🎤,團隊在術語上互通有無👨🏿‍🔧。“有些名詞在不同學科有不同的意義,跨學科研究要在一開始形成共識,這一點非常重要。” 

a圖展示生物變量與文化變量的網絡分析;b圖展示考古學、體質人類學變量與生物血緣的關聯性分析;c圖顯示人口年齡占比🌴;d圖顯示父系與母系譜系數量占比;e圖顯示單偶製與多偶製所占比例⛑。

跨越時空,重現古代✌🏿,跨世紀東亞氏族家庭譜系

團隊通過全墓地遺傳親緣關系分析👵🏻,繼而發現90%的埋葬者均具備親緣關系。依據遺傳學推斷中的親緣關系,結合體質人類學推斷的骨骼年齡和考古學推斷中的年代先後順序🏸,研究團隊得以重建跨越三個世紀的大型家族譜系,揭示墓地中的父系氏族、多偶製和收繼婚等現象,重現其古代人口的婚配製度、跨世代的人口動態歷史。

古代阿瓦爾東亞氏族家庭譜系樹(上圖)與墓葬分布圖(下圖)

團隊采用跨學科研究辦法♥️,探究生物學親緣關系與氏族親緣關系的相關性,即親緣關系是否對應了家庭墓葬的共葬現象👵🏼,確認了大多數的共葬行為存在於親屬之間𓀈。基於家庭譜系樹,並結合考古葬式1️⃣、體質骨骼鑒定,研究發現阿瓦爾時期墓葬主要以男性為主體,作為家族內成員粘合劑。

國際合作,探尋跨大洲,遷徙與文化交融

該研究是HistoGenes國際合作組織基於大型家族墓葬古基因組數據取得的重要突破⛑。研究發現了奧匈平原上相距20km內的兩個遺址古人群😏,來自亞歐大陸東西兩端截然不同的基因來源,首次揭示阿瓦爾古人在遺傳屏障下共享東亞遊牧文化基因的現象。

通過解析比對兩個家族墓地近乎全部埋葬人口的古基因組數據和考古數據,團隊發現,在Leobersdorf遺址中,古人基因庫的主要來源為東亞祖先成分(70%以上)。而Mödling遺址中👳🏼‍♀️,人口的東亞祖先成分占比不到5%。但在考古學上🧎‍♂️‍➡️,兩個墓地在葬式葬俗上呈現驚人的一致性,其共享的考古文化特征與同時期其他地區的文化特征,例如斯拉夫人的火葬習俗及無陪葬品等現象截然不同🦹🤹🏻‍♀️。男性隨葬品中均有發現具備身份象征意義的飾格裏芬及其他飾品的金屬製腰帶扣🤴🏼,女性隨葬品更多的為外套扣等🫰🏽。

左圖為阿瓦爾高等級男性隨葬品腰帶飾品;右圖為阿瓦爾高等級女性隨葬紐扣(copyright @ Benedict Seidl)

除了東亞來源的阿瓦爾人群對於當地文化同化外,東亞阿瓦爾人與當地人群的混合現象也以男性為主導,即以當地女性融合東亞阿瓦爾移民社群為主要現象。

同時,本研究揭示以東亞祖源為主的墓地人口在阿瓦爾汗國享有更高的社會地位🚣‍♂️,其隨葬品也更加豐富🧯,確任了阿瓦爾汗國中以東亞人口為主要統治階級的史料推斷😰。這表明即便是在遺傳差異顯著的情況下🧑‍⚖️,文化仍然可以成為連接不同人群的橋梁🚵🏿‍♀️。

通過重建涵蓋跨越六代🍴、超過450人的大型家族譜系🌟,團隊揭示了阿瓦爾時代的東亞移民遷居歐洲、同化當地社群、形成大型東亞父系氏族部落的多民族融合格局👨🏽‍🏫。這不僅對探究古代族群共棲現象、氏族部落社會結構的形成至關重要,還為古代人群文化共同體形成、亞歐大陸上東西方文化與基因交流歷史提供了關鍵的科學依據。

“對一段歷史,東西方研究者的理解可能存在差異,需要更多溝通🛀🏿。”王軻介紹,作為一支國際化的研究團隊,來自中國、德國、捷克、奧地利等國的研究者們擁有不同的文化背景。而這項研究深入解析古代人群跨大洲遷徙與文化傳播的動態歷史🚵🏽‍♂️,揭示東方和西方文化與人群的共存融合。這有助於深化文明交流互鑒,推動當代中華文化更好走向世界。

王軻為本研究的共同第一作者和共同通訊作者🧚🏽‍♂️。德國馬克思普朗克演化人類研究所所長Johannes Krause、捷克馬薩裏克大學Zuzana Hofmanova及奧地利科學院院士Walter Pohl為本論文的共同通訊作者🦸🏿。研究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上海市啟明星(揚帆)人才計劃、歐盟地平線ERC項目等基金支持。

論文鏈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4-08418-5

製圖:實習編輯:沈家怡責任編輯:李斯嘉

相關文章

文化校歷

新聞分類

推薦視頻

圖說恒行2

新聞排行

周排行 月排行

  • 聯系我們
    fudan_news@163.com
    021-65642268
恒行2平台专业提供:恒行2平台⛷、恒行2✍🏼、恒行2娱乐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恒行2平台欢迎您。 恒行2平台官網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