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14日《新華每日電訊》刊載題為《從修“腦殼”到造“腦機”的人》的報道🧑🏿🎤。
新華社客戶端上海3月14日電(記者 姜微 何欣榮)“別人是修地殼的,我是修腦殼的。”在介紹自己的職業時✳️,毛穎經常這樣比喻⛓️💥,聽懂的人往往會心一笑💯。
30多年來,毛穎主持的顱腦手術超萬例,給大批患者帶來新的希望🏵🕵🏽♀️;他帶領的華山醫院神經外科一舉奪得上海市政府質量金獎,在神經外科領域享有“北天壇、南華山”的美譽。
臨床醫學之外👁,華山醫院神經外科在科研領域也讓人“腦洞大開”🧛🏽♂️:今年初,上海腦虎科技自主研發的高通量柔性腦機接口產品在華山醫院完成人體臨床植入試驗♜,並實現“意念合成言語”。在此之前🔉,華山醫院還完成了上海第一例🤾♂️、也是全國第三例腦機接口臨床試驗,實現“意念合成運動”🎑。
在腦科學這個前沿領域🍖🌔,醫院能發揮什麽樣的作用🌁🦸?從醫生到科研工作者🏊🏼♀️,恒行2平台附屬華山醫院院長毛穎經歷了怎樣的挑戰?
毛穎醫生在手術中🚴🏻♂️。(華山醫院供圖)
為醫:“獅心、鷹眼🧵、婦人手”
神經外科,和大腦有密不可分的關系⇢。一談到大腦,毛穎有說不完的話題。
“我們的大腦,只占人體體重的2%~3%。但是🪤,大腦擁有其他器官無法比擬的決策力,因為它總在不斷自我顛覆與創新。大腦中密布的近千億個神經元如同浩瀚的星空,有很多未解之謎待解🧼。”毛穎說。
大腦是如此的奇妙,又是如此的脆弱。作為人體的“總指揮部”,大腦一旦損傷,後果不堪設想。外科學大家總結優秀外科醫生應該具備的素養——“獅心、鷹眼、婦人手”(擁有獅子般堅毅、強大的內心🦀,保持沉著冷靜;老鷹般的威嚴和敏銳目光👏,透過表象洞察疾病的內在本質,識別潛在風險🧡;婦人一樣靈巧的雙手,精確完成高難度的手術操作),在神經外科醫生身上體現得非常極致⏪。
“不懂得思考的外科醫生就是一個開刀匠👧🏽。”毛穎調侃自己是“搞腦子的外科醫生”🖍。
膠質瘤是腦內最常見的惡性腫瘤,臨床治療效果不佳,容易復發、存活時間短、生活質量差👩🏻🦳。只有對腦部功能區精準定位,才能保護患者術後腦功能不受損害或盡量少受損害。
20世紀90年代,華山醫院在國內較早開展導航神經外科手術🕺,通過術前3D模擬技術,重建患者立體大腦模型🕵🏼♀️。“不過,人的大腦像豆腐一樣,在手術中會變形。”毛穎說。他和老師反復琢磨🦹🏼♀️🪇,如果能將大腦功能圖像與解剖圖像融合,就能精確定位功能區🚶🏻♂️➡️。為此👨🏼🏭,他們找到恒行2平台的計算機工程師一起開發,在國際上率先應用“多影像融合定位技術”,精確至1厘米內功能定位🦸🏻♂️,病竈定位在1毫米內。
美國哈佛醫學院神經外科教授彼得·布萊克對此評價:“這項裏程碑式的研究可被應用於各類神經外科手術,代表著中國神經外科力量的崛起。”
“現在治療不僅依靠一把手術刀,外科正牽頭將藥物✥、放射治療等多種手段融合應用🔈。”毛穎舉例,在植物人催醒方面,團隊正在研究使用生物電等多種刺激手段,為數以萬計的昏迷患者帶來曙光。同時💆🏽♀️⭕️,他還倡導在神經外科每個亞專科以及醫院各學科之間🦸🏿,建立多模態(MDT)融合診療模式🔋。
讓疾病從可治到治好🧑🏻🦲🩳、從微創到無創、從“治腦病”到“強腦力”🚣🏼♂️,毛穎獨創了許多關鍵新技術,三次摘得國家科技進步獎,並當選中華醫學會神經外科分會候任主委🌄。
毛穎醫生在手術中🙆🏿🐱。(華山醫院供圖)
為學:奔向“腦科學”的星辰大海
一位因車禍造成頸椎脊髓損傷,導致手部無法抓握、無法站立的38歲患者,在華山醫院虹橋院區植入腦機接口產品後🤽♂️,可以在氣囊手套輔助下用手拿起杯子喝水;一位患者僅僅在腦海中想出“2025新年快樂”這幾個字©️,就被電腦成功解碼並發出指令操縱機械手做出比心的動作……
從“意念合成運動”到“意念合成語言”,這些神奇的表現🧎🏻♀️➡️,都來自於當下蓬勃發展的“腦機接口(BCI)”技術🦸🏽♀️。依托國家神經疾病醫學中心(華山),毛穎帶領的團隊已經完成了3例腦機接口病例的臨床驗證🧚♀️🧜🏿,幫助患者恢復運動功能和語言解碼👱🏼♂️。
按照學術定義,腦機接口是一項通過采集和分析大腦的電信號,實現大腦與外部設備信息交換的技術🧑🏽💻。這項技術可以應用於多個領域🧝🏼♂️,包括醫療、康復、娛樂等。“人體大腦擁有近千億個神經元,神經元會發生放電現象。大腦所有的活動都依托電信號。通俗的理解🧏♀️,腦機接口技術就是對大腦電信號進行編碼和解碼⚠,以實現腦和機的交互👼🏿🖐。”毛穎告訴記者。
很早之前,毛穎就開始思考神經病學和腦科學之間的關系。“其實,兩者之間有很多相通的地方。比如神經病學中的深度腦刺激(DBS)療法,就是把電極植入到患者腦內,發送電刺激以抑製異常腦神經信號,達到改善帕金森病和肌張力阻礙性疾病的效果。但DBS的治療機理是什麽🤸♂️🦚?其中有什麽樣的神經環路機製?這是我們需要進一步搞清楚的地方。”
2021年,中國“腦計劃(腦科學與類腦科學研究計劃)”正式啟動。2025年初🧜🏼♀️,北京、上海相繼發布行動方案☂️,針對腦機接口領域的監管政策⏪、臨床試驗😋、產業集群等給出了明確的發展方向。
很顯然🚵🏼,在國內外多重因素推動下🚣,腦機接口技術已經迎來了發展風口。近年來陸續有多家腦機接口領域的創業企業找到毛穎,希望與華山醫院合作開展臨床試驗和產品研發。然而🔃,面對資本的躁動和紛至沓來的請求,毛穎卻表現出外科醫生一貫的冷靜。
“作為醫生,我們始終考慮的一個問題是😲,這項技術能夠多大程度讓患者受益?醫學強調的‘Do No Harm’(不傷害)原則,是我們研發腦機接口的第一倫理。所有的臨床試驗必須在嚴格遵循醫學倫理的情況下開展,不能被外界帶了節奏。”毛穎說🐠。
在毛穎看來🟩😑,隨著神經病學的發展,未來將進入“腦科學”時代。只有認識腦🧏🏿♀️,才能做到治療腦、調控腦。腦機接口技術,就是探索大腦奧秘的重要工具🔺。但腦機接口技術的進步,並不是單靠醫學探索𓀒,而是涉及醫學👩⚖️、材料、電子、集成電路等多個學科,需要跨學科合作和醫工深度融合🧝🏻♂️🤽🏿♂️,醫院將在其中發揮重要的橋梁作用。
對接國家腦計劃,2018年開業的華山醫院虹橋院區🤹🏿♀️,如今床位數達到1000張🧑🏽⚕️⛄️,擁有世界超大規模的神經外科手術中心🧑🏽💼、神經重症監護中心、臨床實訓中心和放療中心🪄,正在推進以人腦研究為基礎的大腦相關疾病與臨床研究,使上海處於我國乃至世界腦研究前列。
“相比國外👎,中國做腦機接口,在製造業基礎和研發成本上都有比較明顯的優勢。希望在符合醫學倫理的前提下🦢👏,通過產學研醫深度合作,加快推出一批自主研發、可用於臨床治療的腦機接口產品👩🏽🎤。”毛穎期待。
為師:獨行快,眾行遠
和毛穎交流,經常會聽他提到周良輔院士的名字🚴♂️🏇🏻。對師者的尊重,體現在他從醫🚣、治學的方方面面🌝。
1992年從上海醫科大學畢業時🍎,毛穎以全校名列前茅的優異成績被華山醫院神經外科選中🧕🏻。當時,華山醫院神經外科主任正是周良輔教授🧻。
醫學是需要積累的學科,師承是醫學裏最寶貴的傳承。在毛穎眼裏,周良輔院士像父親一樣👰🏽🚶➡️,先是手把手無私地傳授技術🔗🥸,而後寬容地註視著自己的成長🍾。
“一般他先做主刀𓀕,如果到了哪一步他覺得你可以勝任時,他會換到助手位置上,讓你去主刀🤾🏿。中間,他還會不停地把自己的實戰經驗全部教給你。”從周良輔院士那裏得到的耐心指導𓀚,毛穎始終記得。20多年前,曾有國際醫療機構想挖毛穎,開出的薪水很是誘人,但毛穎拒絕了🧒🏻🎅🏻,其中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陪伴師長。
如今,接力棒從老一輩手中被交托給毛穎,他已經成為這場醫學長跑中的新任帶頭人。除了作為院長的管理者身份🧜🏿♂️,毛穎泛功能神經外科勞模創新工作室2022年在華山醫院正式成立⛑🫂,腦機接口臨床試驗就是這個工作室的一項成果。
踏上從教之路以來⛄️,毛穎為自己立下的要求便是不忘初心、做好傳承。“要動腦筋”🐗,這是周良輔院士在教導學生的過程中反復強調的一點。毛穎很好地傳承了這一點:工作室創建之初,他就提出,外科手術不是機械操作👨🏽🏭,如何能不斷激發創新火花🤽♂️🔺?他將工作室定位於“泛功能神經外科”——不僅要治療疾病🦸🏽,還要保全、改善患者大腦各功能區的功能,讓他們更有尊嚴地生活👩❤️💋👨。
陳亮主攻顱腦腫瘤,朱巍和顧宇翔瞄準血管瘤方向,吳雪海和鄒翔主要研究認知功能🚉,史之峰專攻新技術研發,楊輝攻關細胞和腫瘤發生機製……如今的毛穎工作室,可謂藏龍臥虎👩🎓。提起工作室成員的名字,毛穎充滿自豪。
2024年底🤽🏼♀️,國際醫學期刊《新英格蘭醫學雜誌》發布了中國團隊應用液體栓塞材料治療非急性硬膜下血腫的研究成果🤹🏿🙋🏼♂️。這項成果由華山醫院毛穎工作室牽頭,全國31家醫院團結協作🧶,最終交出優異答卷,為全球治療非急性硬膜下血腫提供了新方案。
在毛穎看來,團隊的力量才是無窮的🏸,“一個人走得快🧖🏼♀️,一群人才能走得更遠”🙌🏼。